“瓷器之路”与现今“一带一路”基本重合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17-08-11 11:03:31  来源:金羊网
核心提示:8月10日,著名历史学家、“百家讲坛”主讲人阎崇年携新作《御窑千年》到访南国书香节。在接受记者专访时,阎崇年表示,“瓷器之路”的概念与今天的“一带一路”基本融合;千年以来,在一带一路上,瓷器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
  8月10日,著名历史学家、“百家讲坛”主讲人阎崇年携新作《御窑千年》到访南国书香节。在接受记者专访时,阎崇年表示,“瓷器之路”的概念与今天的“一带一路”基本融合;千年以来,在一带一路上,瓷器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

  以瓷器为国名,独此一家

  阎崇年是北京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紫禁城学会副会长,因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主讲并出版《正说清朝十二帝》等系列著作被大众熟知,被誉为“百家讲坛”的开坛元勋。作为历史学家,阎崇年表示,他并不特别专注于瓷器物件本身,而是关注延绵千年长盛不衰的瓷器文化,“一个时代的审美和文化特征会明显反映于瓷器。反过来,瓷器也对文化史产生作用,历史研究就是把握源和流的相互关系。”

timg (5)

  在英文中,“中国”和“瓷器”共用一个单词“China”,这是为什么呢?阎崇年介绍,瓷都景德镇,“古昌南镇也”,相传瓷器销往海外,一些外国人不知道这种器物该叫什么,只知道来自昌南,于是将“昌南”谐音作china。所以,china不仅成了瓷器的英文名字,而且成了中国的英文名称,成了中华文化的伟大符号——“以瓷器为国名的国家,世界独此一家!”

  “新”是御窑传承千年秘诀

  阎崇年介绍,御窑,有狭义与广义之分——它既可以指皇家御用窑场及管理机构(狭义),又可以指烧造过御用瓷器的窑场(广义)。就狭义而言,御窑贯穿明、清两朝;就广义而言,御窑萌芽于宋、元,成熟于明、清。

  “广义的御窑,历史已逾千年。”阎崇年表示,御窑得以千年,其根本在于不断创新。在《御窑千年》的自序中,阎崇年写道:“中国瓷器文化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不是姓‘皇’”,而是姓‘新’。创新,既是御窑之魂,也是瓷器之魂。‘御窑千年’的历史文化,在精美瓷器的背后,隐藏着的精华是“新”,就是思想创新、管理创新、技艺创新、产品创新!创新既是中国瓷器文化发展之动力,更是中国瓷器文化绵延之生命力!”

timg (4)

  瓷器成中外文化交流“使者”

  对比今天的“一带一路”,阎崇年认为,“瓷器之路”与现在的“一带一路”基本重合。中国古代贸易中,中国的瓷器与丝绸、茶叶一起,通过陆海两条通路走向世界。在物质交换的同时,传播中华文化。从宋到清,千年以来,在一带一路上,瓷器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

  纵观史料,阎崇年发现,无论是文献记载,还是考古遗存,中国瓷器在亚洲、欧洲、非洲都留下了自己的身影。它曾经是中国海外贸易的重要物资,曾经是中外国家交往中的尊贵国礼,为中国带来不菲的外贸收益,更影响西方出现追捧中国文化的热潮。

  在全书结尾处,阎崇年总结:“瓷器之路的千年历史表明:以往瓷器之路辉煌,今后瓷器之路宽广。中国创烧的瓷器,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符号,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不仅是一条颜色锦绣斑斓的彩带,而且是一座跨越四洲三洋的津梁。”
 
标签: 瓷器 一带一路

本文标题: “瓷器之路”与现今“一带一路”基本重合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1786.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1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