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尚书第独特的风格,看明朝民居古建的建筑艺术

 
楼主   帖子创建时间:  2019-12-02 11:42 回复:0 关注量:523

  畲族民居则极具闽南风格,村落相隔很近,民居分散,每幢民居就像一座小庄园。民居以木结构为主,瓜柱、托木、斗座都是精细的雕刻花饰,浮雕、透雕、立体雕的技法在不同的构件上发挥得淋漓尽致。


  畲(shē)族民居主要聚居在浙江省和福建省山区的丘陵、山谷盆地。浙江景宁是我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福建最具代表性的畲族村落是霞浦县溪南镇白露坑村的半月里、牛胶岭、冬瓜坪等自然村落,依山近海,山青水蓝,林木葱郁,大多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畲族的古老民居都是深宅大院,堂屋高大、宽敞,也是装饰的重点,神龛、窗棂都有镂空木雕和浮雕装饰。堂屋依木柱用木板隔间,板壁上露出半圆的木柱,在对应的木柱上贴着红纸浓墨的对联——每逢新婚、祝寿、春节等重大节庆都要贴对联。

  大门、天井是石雕装饰,前有照墙,后有回照墙。大厅、台基、墙体为三合土筑成,两边高出屋面的山墙为空斗砖砌封火墙,即青砖立砌,灰口极小,里面塞满鸡蛋大小的鹅卵石。老人们说:“别小看这鹅卵石,它吸热好,冬天保暖,夏隔暑热。如果盗贼破墙,可用这鹅卵石砸他个头破血流。”


  畲族民居建筑结构

  近20多年来,畲族民居基本上是砖木、石木结构,用砖墙隔间。通常盖两层,楼上有出廊到平台。厨房多设在墙角,灶台的墙上是灶王、灶婆的神龛,灶台上串联3口小铁锅。两个灶膛可同时烧火,做饭、炒菜两不误。最里面的锅始终装着热水,木板锅盖中间再开一小圆锅盖,既方便取水又保温。灶台高至小腹,方便炊事,烧火的灶眼与灶台间有挡墙,既挡烟灰,又可放置调料。灶台左侧放置切菜板,下面是倒脏水的小池子,将脏水直排到外面,有的还摆着电炊具或液化气灶。一个两平米左右的三角区域规划得紧凑合理,主妇活动自如,有条不紊。在旁边摆着八仙桌和长条凳,吃饭、会客极为方便。


  畲族民居院落

  整座民居独立完整,中轴对称式布局,正房建于台阶之上,其开间进深和屋高居全宅之首。因此,正房中间一间为敞开式厅堂,设佛龛祭祖、待客,两侧分别是两排长长的护厝,从正房往前逐间递落,与门廊成合院。里边一排护厝为卧室或贮藏间,外一排护厝一面是厨房、磨房、餐厅,另一面是畜圈,存草料、放烧柴。护厝之间以廊道相连,晴不晒,雨不淋,并有小门通院外,分布合里,既卫生又方便。有的在门廊前面再建围墙照壁,在一侧设门,又形成一个庭院,这种形制特别适合几代同堂的大家庭居住。


  千柱落脚房

  清代以前,畲族的住房大都是以竹子为架搭成的“悬草寮”。这种茅寮称“千柱落脚”或称“千枝落地”,四面通风,呈“介”字形。架料多缚成框格型,寮面的茅草也是打成草匾之后盖上。大多没有隔间。前后开门,不开窗户,没有烟囱。一般占地20平方米左右,寮高3米,墙高2米左右。有的“山寮”成“人”形。它仅在寮中央竖1排3至5根树叉,叉上架着横杠,两边斜靠若干木条,扎上横条(竹片),覆盖茅草而成。茅寮结构低矮,阳光不足,泥土地面十分潮湿。


  “土墙厝”

  清代,畲族地区出现了“土墙厝”。土墙厝为土木结构,四面以土筑墙,屋架直接安装在山墙上,屋顶呈“金”字形,瓦片屋面,土木结构的住宅有4扇、6扇、8扇、10扇之分,有的10扇厝可以住一、二十户人。


  畲族民居外观结构

  1949年后,畲族住宅以土木结构为主,住房的建筑和使用格局有所改善。1978年后,随着畲村物质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已开始出现砖木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新式住宅。


声明: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立即删除。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