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件如何防止泄露?如何通过制度来防范?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21-01-08 10:44:41  来源:卿君策
核心提示:密疏制度往往采用的都是实封法也就是将文书进行密封,这折角重封、用印或者书写姓名画押的多个环节,这些措施拥有更强的保密性。

  密疏制度往往采用的都是实封法也就是将文书进行密封,这折角重封、用印或者书写姓名画押的多个环节,这些措施拥有更强的保密性。宋代的密疏的内容是繁多的包括了举荐人才、规谏君主或者还是各地方的自然灾害。这是宋代君主与臣民交流的重要手段。宋代的密疏制度没有形成特别的文体,但是已经形成了一些固定的结构。为了使得密疏与君主的期望契合,宋代统治者往往在遇到灾异事情的时候常常下旨请求密疏,并且引导臣民进行密疏。



  皇帝无法查看大量的密疏就需要辅佐的详情官,这种封事看详机构称之为封事看详官由皇帝直接任命复杂的就是审阅有价值的密疏供皇帝查阅。封事看详机构都是由皇帝指定任命,一般都是馆阁、舍人院、三省及其枢密省。封事看详官对于密疏的处理流程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密疏处理必须经过挑拣、皇帝复审、施行机构商议三个环节。皇帝在密疏处理中处于主导地位,不仅是整个流程的规划者更多的还是参与者和监督者。



  一、宋代密疏封装方式演变


  密疏方式也是在历朝历代不断演变的,汉代时候的密疏简称为“皂囊”,书写的材料往往是木板或者是利用竹子做的竹简,上奏者需要制定简易的黑布囊加以密封。汉代的密封方式一直延续到了两晋时期,南北朝时期随着纸张技术的提高以及君臣保密意识地提高密封方式也出现了变化。蜡封成为了主要的密疏方式,在唐代蜡封是地方传递保密公文时主要的封装方式。


  《通典》记载:从后紧卷至头,勿念心空,则着一色纸直封题讫,入函,函用杨木为之。表纸数多少,遣之讫,安表纳函中,三道缚面上,则系定,以白蜡填之,火灸,刀子削平,当心书全字。


  唐代的蜡封能够给密疏的内容保密上提供了保障,但是也有很大的局限性,蜡封制造及其运输成本是很高的,所以到了宋代并不实用。到了宋代实封成为了一种全新的密疏封装方式,将密疏的纸张进行简单的封装,再者通过折角重封对密疏进行了二次封装,最后才用印进行最后一步的实封。实封完毕之后再题字,在两角折处用印。



  二、宋代密疏的内容类别


  在宋代政府对于密疏的内容管控上是十分严格的,涉及到机密事件都得需要密疏,宋代不仅仅是官员可以密疏上呈,百姓也可以拥有整个权力,这就使得宋代密疏的内容类性也是更加的复杂。检举的密疏占据了密疏内容的大部分,检举密疏就是以臣民弹劾官员为主要内容的密疏。宋朝建立之初建立了各项检举机构为密疏检举提供了便捷的通道。检举的密疏渠道提高了臣民密疏检举的热情,从小的礼仪到大的谋反都可以检举。



  在宋代密疏内容上除了检举官员的密疏还有建议的密疏,建议密疏就是朝臣对朝廷的政务发表意见提出意见。这是君臣沟通的重要渠道,也是古代帝王决策行政、军事事务的重要参。军事情报的保密尤为重要,所以在军事建议之中往往会采用密疏的形式,在宋代军事上与周围的少数民族战火不息群臣常常利用密疏建议和战,这对当时的时局是有所帮助的。


  密疏是一种保密制度,文书在古代是重要的信息传递载体。宋代的密疏制度逐渐的制度化,使得密疏成为了社会上各个阶层表达自己意见的重要途径,占据了生活上重要的位置。宋代的密封采用了新的方法:实封,通过对密封进行普通包装后再用斜角重封用印,能够为密疏的内容保密提供二次的保障能够减少枢密在传递过程中的磨损。密疏的内容也是丰富多样的大多分为了检举、建议、答疑等等,检举性的密疏将全体官员置在了臣民的监督之下,这对宋代的监察体系上来说是一个扩展和补充。


 
标签: 密疏制度

本文标题: 古代文件如何防止泄露?如何通过制度来防范?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10066.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