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玉文化——历万年而不朽者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21-08-24 11:47:06  来源:收藏马未都  作者:逆风
核心提示: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玉的民族,八千年来生生不息,视玉为沟通天地之灵物,以持玉划分君臣等级,以佩玉彰显君子德行。

  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玉的民族,八千年来生生不息,视玉为沟通天地之灵物,以持玉划分君臣等级,以佩玉彰显君子德行。


  商代富豪墓中就有红山文化、石家河文化时期的玉器出土,历代君王如秦始皇、宋高宗、清乾隆等都是玉器的大收藏家;宋代吕大临的《考古图》、元代朱德润的《古玉图》、明代曹昭的《格古要论》、清代吴大的《古玉图考》等都是古玉收藏与研究的论著。



  我国的玉雕自史前时期的新石器时代开始至今已经历了七千余年的发展,成为蜚声世界、独步天下的工艺美术品,在世界上三个以制玉而闻名的国家(中国、墨西哥、新西兰)中最为源远流长。


  中华玉文化,以和田玉为最高等级,至晚在商代就已进入中原王室珍宝库。而和田玉所属昆仑山脉,风水界被认做天下诸山之祖,大中华龙脉之源头。唐代风水名著《撼龙经》有云:“须弥山是天地骨,中镇天地为巨物。如人背脊与项梁,生出四肢龙突兀。”此处须弥山,据考证即昆仑山。而所谓龙脉,也就是天地能量的传输管道。


  在古时,能与玉地位平齐的,恐怕就是金子了。古装剧中,常常出现一个帝王豪掷千金赏赐自己欣赏的某个官员或者妃子,有时候一赏赐就是一千两黄金,显得皇帝非常的慷慨,豪爽。但是我们都知道,古代时候生产力是很低的,哪里来的那么多黄金让皇帝随意就赏赐属下呢?赏金千两,真的有一千两黄金吗?



  早在夏商时期,金器已经开始使用了。但使用归使用,金属的提炼还是很不容易的,所以金子的产量也是非常有限的。甚至于在现代并不珍贵的青铜在那时都是珍贵金属了。而在那时,这为数不多的青铜也是要用来铸造货币的,对于皇帝来说,再富有,也不可能随随便便就拿出那么多黄金赏赐给某个人。


  东汉以后,赏黄金千两这句话才更频繁的出现,而十万钱其实也并不是黄金,而是有着金灿灿外表的……铜钱。


  那么,那些为数不多的金子都用在哪儿了呢?


  总的来说,古代黄金的作用,主要集中在赏赐、送礼、贿赂、助祭、进贡、平贾、买卖官爵、打造佛器之用方面。当然,在不同时期,黄金的作用各异。在殷商及西周时期,黄金主要作为装饰品;春秋战国时期,黄金的作用多样;秦朝至西汉,黄金作为货币日益盛行;东汉魏晋南北朝至隋,黄金主要用于贮藏和装饰;唐宋时期,黄金的货币作用又上升;元朝以后,黄金的货币作用消失,主要是用来彰显身份……


  彰显身份,除了打造金碗碗、金勺勺等实用器,更多的是用作首饰。单是金子本身其实很单调,于是古人便想办法把金子和同样很受喜爱的玉搭配组合,美其名曰:金镶玉。



  金镶玉中的“金”象征着男性的刚强,“玉”象征着女性的柔美,所以金玉的组合也代表了男人与女人的结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金和玉象征高贵与纯洁,一如诗仙李白所赞“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所以金镶玉寓意“金玉良缘”,堪称尊贵吉祥与超凡脱俗的完美结合。


  金镶玉也有“金玉满堂”的寓意。象征着财富和才学。黄金是富贵与身份的象征,而玉石则是才学和品质的象征。金镶玉汇集了富贵身份与才学,可谓金玉满堂,顺利圆满。


  金镶玉寓意金枝玉叶,古代常常将大户人家的千金小姐叫做金枝玉叶,所以金镶玉寓意着佩戴者出身高贵,惹人怜惜。


  金镶玉是用象征尊贵和美德的“金”、“玉”材质“结合”而成,玉石本身又是辟邪保安的,体现了中国悠久的玉文化。古书有云:“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金镶玉既包含了玉石,也包含了黄金,可谓人生两全也。所以,金镶玉寓意着吉祥顺利。


  古人的才思急智,让本就讨喜的金和玉衍生出了更吉祥的寓意。金玉文化中包含的人情世故,是只有中国人才能读懂的独特文化。而这份“世故”,也会继续被中华文明滋养,一直生生不息地在民族文化的土壤中成长得枝繁叶茂。


 
标签: 金玉文化

本文标题: 中国金玉文化——历万年而不朽者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10807.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