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处暑︱未觉夏已尽 时至已新秋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22-08-23 10:11:34  来源:古建中国  作者:花镀
核心提示: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表示暑气、炎热即將过去,处暑即是出暑。二十四节气的第十四个节气,秋季的第二个节气,处暑不同于小暑、大暑,它是代表气温由炎热向寒冷过度的节气。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表示暑气、炎热即將过去,处暑即是出暑。二十四节气的第十四个节气,秋季的第二个节气,处暑不同于小暑、大暑,它是代表气温由炎热向寒冷过度的节气。



处暑三候


  中国古人将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五天为一候,三候就是一个节气,六个节气就是一个季节,四季过去,一年也就过去了。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


  一候鹰乃祭鸟


  气候开始转凉,鹰经过一个夏天的消耗,急需补充营养,感应秋天的肃杀之气而开始捕杀鸟类。


  二候天地始肃


  是指此时令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充满了肃杀之气。物过盛而当杀,万物都有一个生死循环。


  三候禾乃登


  “禾”原指的是黍、稷、稻、高粱类农作物的总称。


  “登”即成熟之意。此时节开始秋收,秋气肃杀,庄稼才能成熟。意味着秋天的正式到来,也意味着丰收的喜悦。



处暑习俗


  祭祖迎秋


  处暑节气前后的民俗多与祭祖及迎秋有关。处暑前后民间会有庆赞中元的民俗活动。此外,处暑之后,秋意渐浓,正是人们畅游郊野迎秋赏景的好时节。


  吃鸭子


  南京人传统的饮食习俗是在“处暑”时节吃鸭子。据悉,那里的鸭子味甘性凉,肥瘦适宜,且处暑前后鸭子最为肥美。俗话说:处暑送鸭,无病各家。



  吃龙眼


  “处暑”到了,“避暑”也就结束了,就要进入秋天,中医上有“补秋”的说法。老福州人习惯吃龙眼,把龙眼剥壳后泡稀饭吃。龙眼偏温性,有益心脾,补气血,有滋补养气的作用,这个节气吃是有益的。


  采菱


  菱,生在水泽之间,性甘平,能清暑泻热,补五脏,凡是江河池沼地带多有出产。每当新秋,菱角结实正旺,乡间妇女往往泛以菱桶或兰挠,往来采摘。微风拂面,笑语盈盈,荡漾水中,趣味无穷。


  开渔节


  处暑过后,渔业开始收获。每年处暑期间,在浙江省沿海都要举行一年一度的隆重的开渔节,决定在东海休渔结束的那一天,举行盛大的开渔仪式,欢送渔民开船出海。



处暑饮食


  处暑适宜吃清热安神、健脾祛湿、滋阴润燥的食物,初秋高温,很多人的脾胃功能减弱,食欲不强,因此饮食上别吃口味太重的食物,也不要暴饮暴食,少吃过凉以及不好消化的食物。


  不妨多吃些梨、葡萄之类的水果,以此来滋阴润燥。银耳、百合、莲子、蜂蜜、糯米、芝麻、豆类及奶类,适当的煮些绿豆汤、绿豆冬瓜汤、绿豆百合粥、绿豆薏米粥等,也是不错的选择。



  不吃或少吃辛辣烧烤类的食物,包括辣椒、生姜、花椒、葱、桂皮及酒等。从中医上讲,这些食品容易加重秋燥对人身体的危害。


  除了多吃平润的食物外,水分的摄取也不可少,早上起床后可喝一杯温水。可适量喝些金银花茶,菊花茶等,清热解毒,滋阴润燥。锻炼时应以微汗为适,切忌大汗伤及津液。


  处暑处于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此时起居作息也要相应地调整,尤其是睡眠要充足,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秋乏”。


  暮云收夏色,万物悦秋声。对于苦熬盛夏的人们来说,清凉已经在路上。


 

本文标题: 今日处暑︱未觉夏已尽 时至已新秋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11864.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