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之衣:议佛陀服饰风格与断代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24-02-28 13:47:18  来源:佛教建筑  作者:阳新
核心提示:与菩萨的衣饰相比,佛陀的衣饰更加简洁明了,配饰也较少。历史上,佛陀衣饰的几种基本样式塑造保持了一个大体的模式框架,严谨而恭敬。雕刻主尊佛陀似乎是一个很严肃的工作,采取毕恭毕敬的态度而缺乏生活气息,所以佛陀的着装断代相对容易。

  与菩萨的衣饰相比,佛陀的衣饰更加简洁明了,配饰也较少。历史上,佛陀衣饰的几种基本样式塑造保持了一个大体的模式框架,严谨而恭敬。雕刻主尊佛陀似乎是一个很严肃的工作,采取毕恭毕敬的态度而缺乏生活气息,所以佛陀的着装断代相对容易。(本文主要涉及的范围起于十六国止于唐)


  袈裟


  佛陀的衣服称为袈裟,梵文Kasaya。意译作坏色、不正色、赤色、染色。指缠缚于僧众身上之法衣,以其色不正而称名。


  袈裟为求解脱之人所穿的法服,涵义绝不止于佛教偶像僧侣等所穿着的衣服那么简单,袈裟上的条纹格子有如万顷良田一般,这就是福田衣称号的来历,代表着生命的滋长,以及佛法的利己利人,宏大无边。


钩纽式袈裟细节名称


  溯源


  公元二世纪,古印度贵霜王朝迦腻色伽一世时期铸造的金币上便刻有佛像,是迄今为止最早的传世佛像,从佛像中我们可以清晰地辨认出佛陀着通肩大衣式佛衣。


  中国最早的佛陀形象及其衣饰特征全部来源于古印度佛陀样式,两汉时大量的佛经传入中土,其中就有各种佛陀图样以及造佛的僧侣工匠。早期的佛像具有明显异域特征的原因就在于此。


  不过汉地的佛陀衣饰与古印度的佛陀着装律典有着许多的区别,有很多细节是自创的,是汉地的审美观念和政治需要将其改革后的产物。



  1941年,在四川彭山汉代崖墓发掘出土了一件陶摇钱树座(高21.3厘米,南京博物院藏),陶座上塑有一尊坐佛,束发,高肉髻,身着通肩大衣,左手持大衣一角,右手上扬,其基本形态与犍陀罗的佛坐像很相近,这尊佛像可视为中国最早期佛陀形象的代表(公元2-3世纪)。


  汉地佛衣的样式名称


  通肩式


  这种服饰来源于古印度犍陀罗地区,这是中国最早兴起的佛衣样式,也是汉魏两晋唯一的样式。特点是袈裟圆弧形领口,大衣从脖颈部一直下垂到腿部,结构简单,特征明显。


  袒右肩式


  袒露右肩,袈裟从左肩一直斜披至右胸部绕到背面。


  半披式


  与袒右肩有相似之处,但区别在于右肩并不是袒露,而是被袈裟覆盖,故称之为半披。


  褒衣博带式


  很明显的受魏晋遗风影响的服饰,非常典型的本土化穿法,来源于文人士大夫的着装。东魏之前,北魏之后。


  垂领式


  与半披类似,但垂领式佛衣的右肩袈裟直接下垂至右手的手腕,完全包裹了右手臂,视觉上感觉是用右手臂直接拉下来的袈裟袖子。


  双领下垂式


  这种样式比较好辨认,领口U形,垂至胸前,整体与通肩大衣有类同。


  敷达双肩下垂式


  学者称这种样式是两件袈裟的结合体,穿法比较难懂,但外部形象还是很好分辨,右肩部一块袈裟从后背绕过来垂落至右胸前。


  钩纽式


  这是中国工匠独创出来的样式,其实只是在前者服饰的基础上增加了钩纽部件而已。


  各朝代佛衣特征


  十六国(公元304-439年)


  十六国时期的佛像数量比较少,基本上沿袭了犍陀螺的样式,以通肩大衣、半批式为主,小型金铜造像居多,主要集中在山西、陕西、黄河流域这一带。石窟大体量造像不多,在甘肃的炳灵寺有一些保留。


  这时期的通肩式大衣具有非常明显的印度样式。从甘肃炳灵寺为数不多的西秦半披式佛衣来看,其实北魏早期与西秦的半披式可以归为一类。这时期未发现有其他诸种样式出现。



  北魏(公元386年-557年)


  作为南北朝时期的第一个北方王朝,北魏的造像风格分为早期和晚期,早期的佛衣样式还是受到印度犍陀罗的影响,以通肩大衣和半披式为主,少数有袒右肩和垂领式,衣纹稠密,身躯厚实雄健。


  北魏中晚期,统治阶级开始崇尚汉文化,佛像服饰也受南朝士大夫的穿法影响,形成了褒衣博带的样式,身躯扁瘦,衣服宽松飘逸,面容也开始清秀了,这就是秀骨清像的来历。这种清秀的样式与前期的造像风格迥异。


  这种形制风格一直延续到东魏与西魏,这也是佛像历史上第一次特别典型的汉地人对佛陀服饰本土化的改造风潮。此后便进入了北齐时代,开始又受到印度的笈多风格全面影响。



  东魏(534年-550年)

  西魏(535年-556年)


  自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之后,造像风格随之各自延续,同时褒衣博带风格也进行了细节的变革。无论是青州还是邺城,东魏的身形基本上身形都是清瘦的,衣纹也是延续北魏时期的制式,只是在细节上开始作减法,比如结带的样式,衣袖的内收处理等。而西魏麦积山地区的身形却略呈圆润体,与整体的线条走势相互呼应,呈现温婉的态势,悬裳的结构也处理得轻松自在,线条蜿蜒,这与龙门与邺城的锐气有很大的区别。


  东魏与西魏佛的身形总体开始像圆润过渡,特别是麦积山地区,不似北魏那种典型的扁平化,而呈现柔和的态势。褒衣博带继续延续,但与北魏有细节上的区别,比如北魏衣袖与下摆更飘逸,呈外撇之势,而东魏西魏开始内收,平直,右衣袖也出现了上收至肩的形制等。开始出现了双领下垂的佛衣样式,这应该是一种褒衣博带的改良款,为北齐的大量出现奠定了基础。



  北齐(550年-577年)


  此时,北齐与北周各自的服饰演变差异化开始增大,而这种差异化是经历了东魏西魏的褒衣博带之后笈多风格对本土造像的冲击所导致的。受马图拉和萨尔纳特的影响,北齐北周的造像都圆润饱满,身形丰润,线条柔美。这种内敛的美感正是北齐时代的特点,来源于笈多王朝唯识论对宇宙、对自身的认识,所以佛像的神情都内向化,呈沉思冥想状。


  虽然北齐短短27年,但佛陀的衣服样式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北魏时期出现的佛衣样式这时又以新的面貌重新出现,比如袒右肩、通肩大衣,也出现了很多未曾有过的样式,翻开了造像史上最为迷人瑰丽的一章。



  北周(557年-581年)


  北周取代西魏,同样受到笈多风格的影响,佛的形体与北齐类同,形体圆润丰满,衣服开始紧致(这是北齐北周时代佛衣的共同点),但是北周地区的佛衣以双领下垂,通肩大衣式样为多,继承了马图拉风格的特点,未曾有萨尔纳特样式的佛衣,特别是完全的裸体式的紧身衣,几乎未有一例,也没有双肩敷达下垂式佛衣,这一点与北齐不同。


  甘肃麦积山北周佛衣悬裳的处理开始注重张与弛,多与少,疏与密的对比。陕西地区的北周佛衣厚重感要大于甘肃麦积山。此时的通肩大衣与北魏的不同之处在于领口更小,更加轻薄,紧贴身体,凸现出形体的线条。



  隋(581年-618年)


  隋代作为南北朝的终结者朝代,它更多的是一种承上启下的造像风格。原北周北齐地区继续延续前朝的遗风,无论是佛陀还是菩萨,皆是如此,所以才出现了各种地域风格,比如青州风格、长安风格,等等。


  相对于佛头像而言,佛衣饰更难以区分,介于唐与北朝之间,整体身形与北齐北周没有太大的差异,不过此时的佛像又开始注重本土化的表现了,衣纹开始向写实化迈进,流行钩纽式袒右肩式和双肩敷达下垂式,袒露的肌肉部分也开始有饱满的趋势。



  唐代(618年—907年)


  唐代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为强盛的朝代之一,它的所有美术风格都呈现一种华丽,豪迈的气质,无论是绘画,手工艺品,雕塑艺术,建筑艺术等,这个时候的佛衣具有非常典型的时代烙印,比如袒露的面积增大,肌体的表现力度空前,腹部隆起,胸肌强健,衣纹写实化已经炉火纯青等。


  唐代的饱满与北齐的圆润不同,唐代佛陀似乎是一个肌肉健美的健美先生,而北齐的佛陀丰满圆润却不凸现肌肉,是一个俊美青年,肌肉都经过了概括化的提炼,外在的线条都是平滑收敛的,这就是微妙差异所在,这种差异化看似很小,背后却是两个时代的审美存在巨大的不同所导致的,所以有时候我们遇见两件同样佛衣的胸像,尽管残得只剩下半个胸,也能很快的分辨唐代与北齐。


  从唐代开始,佛造像的技法与表现风格已经完全本土化,尽管佛衣的样式大多还是来源于印度,但仅仅只是保留了大致的款式,而衣纹的疏密处理,与肌体的结合方式,衣纹的褶皱立体化表现,甚至款式的革新等等都进行了全新的改造,最终成就了一种属于大唐才有的盛世风范。


  归纳


  每一个时代的佛造像风格都有其独特性,同一款佛衣穿在不同时代的佛陀身上,会发生各种变化,这种变化一方面是款式本身的改变,更多的是佛身躯本身在发生变化,以下是笔者归纳的各朝代佛身躯特征的关键词:


  北魏:清秀扁平


  北齐:丰润内敛


  唐:饱满雄强


  本文按照时间线来讲述佛陀服饰的演变,这种变化是与朝代有关,也与当时的诸多因素有关,朝代更替只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佛陀的服饰所涵盖的内容非常多,包括袈裟的面料、染色的由来、缝制的方式等,每一种样式的穿法讲究等都应该提及才是,但笔者学问与精力有限,不敢对此乱议。


  本文的观点如有谬误之处敬请大家指正,互相交流心得。


  作者:阳新,网名“太阳很大”,古代造像艺术研究与收藏者,专注于佛像艺术鉴定与辨伪。


 
标签: 佛陀

本文标题: 佛陀之衣:议佛陀服饰风格与断代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13161.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