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中国红——千年流转的极致惊艳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18-02-17 12:02:41
核心提示:春节也被称为过年,而过个「红火年」可谓是对这个节日最形象的解读了。红色的春联、红色的窗花、红色的新衣、红色的鞭炮,红红的灯笼,红红的压岁钱包,红红的中国结,以及洋溢着每个人脸上红红的幸福以及红火火的祈愿。
  春节也被称为过年,而过个「红火年」可谓是对这个节日最形象的解读了。红色的春联、红色的窗花、红色的新衣、红色的鞭炮,红红的灯笼,红红的压岁钱包,红红的中国结,以及洋溢着每个人脸上红红的幸福以及红火火的祈愿。


  据说过年的本初意义就是用「红火」赶走「邪祟」。人逢本命之年,穿戴红颜色的服饰,扎红可以辟邪免灾的习俗至今还保留。

  如果有一种色彩可以代表新年的味道,那应非红色莫属了。

QQ截图20180217120305

  对于中国人来说,红色不仅是一种色彩,她更可以算得上一种民族心理、审美和文化,她代表着吉祥、华美、高贵、喜庆、幸运、兴旺、热闹、热情、生命、忠义、消灾驱邪等。中国古人的尚红传统可谓是源远流长了。

  红,五行属火,其性炎上,在天为日,在位为南,在卦为离,离者丽也,其道光明。中华民族即是炎黄子孙,中国亦称赤县神州,红古曰赤曰朱,为五正色之一。《论语》中,孔子「恶紫之夺朱」,「君子不以绀緅饰,红紫不以为亵服」。

QQ截图20180217120417

  红色,大约可以算作我们这个民族最喜爱的颜色了。红色,昭示着火红、沉着、果敢、无畏的精神品质。

  几千年来,无论庙堂之高,抑或江湖之远,无论隆礼重典,抑或乡习民俗,无论女儿梳妆,抑或文人戏墨,都曾经,或仍然在,广泛地运用红色。

  从建筑上来看,紫禁城的雕梁画栋、红墙廊柱,儒释道的庙宇殿堂、森森高墙,无不被中国红所围裹;

  从民俗上来看,红盖头、红轿子、红灯笼、红对联、中国结等等,全都与中国红有关;

  从歌舞上来看,红绸舞、红狮舞、红秧歌等等,也都饱含着浓烈的中国红;

  从服饰上来看,那就就更广泛了,红花鞋、红肚兜、红头巾、红棉袄、红手绢、红腰带、红玉佩等等,随处可见的中国红;

  从用品上来看,红瓷、红陶、红木、红包、红烛等等,将将中国红演绎得淋漓尽致、生龙活虎。

QQ截图20180217120505

  从过年过节悬挂的灯笼到家家户户张贴的春联、倒福和窗花,从压岁红包到除旧迎新的爆竹,中国红就这样深深嵌入到我们生活的角角落落里。它意味着平安、吉庆、喜庆、福禄、康寿……以及我们能想到的所有美好的事情。

  中国红,有鼓荡千秋的风韵、感召万代的魅力,浩浩然让世人肃然起敬。中国红,代表了一个民族的色彩,更代表了我们不屈不饶、大气凛然的精神。

QQ截图20180217120559

  在这个时刻,为中国人崇尚这种红色而深深庆幸,中国红,绝不仅仅是一种色彩。中国红,那是历经两千多年从无数死难者的鲜血中提炼出的一种红。

  氤氲着古色古香的中国红,横贯千年而不衰。与青花、水墨一道,构成了中国传统的靓丽风景。中国红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或遥于天边,或匿于生活。

QQ截图20180217120719

  相信它将同古老的中国文明和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一样,代代继承、发扬下去。同中国人民一道,向世界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标签: 传统文化

本文标题: 【传统文化】中国红——千年流转的极致惊艳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4337.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