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教育要遵循其艺术特点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17-03-24 10:41:53  来源: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核心提示:上世纪20-40年代,戏曲艺术大繁荣,以京剧为代表的传统戏曲流派涌现,表演形式纷繁;新中国成立以来,戏曲艺术进一步发展,京剧艺术站在巨人肩膀上,却没有形成新的京剧流派。
16410059_999221

    上世纪20-40年代,戏曲艺术大繁荣,以京剧为代表的传统戏曲流派涌现,表演形式纷繁;新中国成立以来,戏曲艺术进一步发展,京剧艺术站在巨人肩膀上,却没有形成新的京剧流派。在戏剧领域,也存在一个“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十三五”期间主要实施“戏曲振兴工程”,戏曲振兴,教育为先。全国政协委员,京剧表演艺术家张建国认为,戏曲教育要遵循其艺术特点。

  京剧发展至今已有两百余年历史,以京剧教育为代表的传统戏曲教育,伴随戏曲的兴盛发展至今。传统戏曲教育经历数代戏曲艺术家和教育家探索与实践,形成了独特的教育方式。戏曲艺术的综合性表演,另其形成了“唱、念、做、打、舞”为一体的程式化表演体系,这就令学习戏曲的学生,要经历严酷训练,并具备深厚功力。针对这种传统教育模式,张建国认为其最大特点是“主要沿用的方式为师徒一对一的教育方式,注重因材施教,长勤练功,一招一式口传心授,手把手教学,孜孜不倦,深入生活耳濡目染的熏陶和培养方式”。在这种教育模式下,诞生了许多优秀的戏曲大家,比如“富连成”、“荣椿社”曾培养出像马连良、谭富英、高盛麟、梅兰芳等艺术大师。

  张建国说:“现阶段戏曲教育趋同统一的标准化教育模式,忽视了戏曲教育的特殊性,阻碍了戏曲人才的培养。”他认为,首先应解决戏曲院校归属问题。我国的戏曲教育现属教育部管理,而非原来的文化部门管理,因而,其教育被常规的普适教育模式所标准化,戏曲学生教育也遵从大班授课,规定了必修文化科目,享受统一的节假日等。这与传统戏曲教育相比,不但接受戏曲训练的时间大大减少,更难获得老师长期和深入的一对一口传心授,参与舞台表演与观摩的机会也相应减少,转而更关注学分制的考量。张建国建议,聘请具备10年以上舞台表演经验的艺术家回校任教,并提高外聘教师授课费。鼓励舞台经验丰富的艺术家登上讲台,使学生接触到高水平教育训练。目前的戏曲教育制度,或将不利于戏曲艺术培养出合格、优秀的艺术人才。改变现状,改革戏曲教育制度,或将可成为当下难题的突破路径。

  “学习训练时间不足,毕业生所学不能满足工作需要,还需戏曲院团长期的二次教育。”在张建国看来,当代戏曲教育的授课方式,虽然有所进步,但比起传统的戏曲教育,仍旧存在诸多不足。训练时间不足成为最主要因素。张建国说:“目前的戏曲教育,需通过11年的戏曲学校标准化学习,学校统一的节假日和周末流失时间超过三分之一,各类必修文化课等又分割掉大量时间,导致学生用在戏曲学习上的有效时间大大减少”;授课方式的缺陷,成为困扰因素,“学生特点各异,水平不齐,大班授课很难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充分理解和吸收老师所授。”在张建国看来,戏曲艺术是一门综合独特的艺术门类,传统的教授方式需老师多次示范,一遍遍地在细节中纠正并引导学生,甚至有的学生和老师一同生活,深入感受老师的艺术技巧。而现在的戏曲学生很难获得与老师长期相处的机会,很难深切感受老师的艺术灵魂和表演特点;训练时间与授课方式的缺陷,导致戏曲教学难以“因材施教”。张建国说:“建议恢复京剧艺术的独特教育方式或者借鉴老科班的一些科学的教育方式,增加学生和老师的学习机会与时间,高等教育的课程按照学生特点进行选修,转变考量方式,让学生更有效的学习戏里的技艺,提高戏外的文化素养。”
 

本文标题: 戏曲教育要遵循其艺术特点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501.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