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戏曲去旅行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17-03-24 11:35:02  来源:东营网-黄河口晚刊
核心提示: 梅兰芳先生所著《舞台生活四十年》再版了,看着朴素的老版和雅致的新版,梅先生独一无二的舞台魅力仿佛呈现在眼前。近百年来,针对梅兰芳先生的研究层出不穷,作为一个纯外行,我就没必要赘述了。
  梅兰芳先生所著《舞台生活四十年》再版了,看着朴素的老版和雅致的新版,梅先生独一无二的舞台魅力仿佛呈现在眼前。近百年来,针对梅兰芳先生的研究层出不穷,作为一个纯外行,我就没必要赘述了。6年前,我从世界500强公司出走,投入到“中国戏曲当代传播”的创业工作中,几年来,我和小伙伴们带着戏曲去旅行,走访了很多国家和城市。我特别想从自己这些年的创业经历出发,谈谈梅兰芳先生到美国演出的这段往事,因为他是“带着戏曲去旅行”的“第一人”。

  1929年12月29日,包括演员、乐师、艺术指导等21人的京剧演出团队从上海出发,目标是新大陆——美国。这次巡演的中心人物是梅兰芳先生。美国巡演一共五站,首演在纽约,之后辗转芝加哥、旧金山、洛杉矶以及檀香山,每到一处都引发轰动,在美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首演前,原本3.85美元的票价竟被黄牛党炒到了18美元。一位来自“TheNewYorkWorld”的评论员称这是他观戏生涯中“最令人兴奋”的一晚。

  这是在将近90年前的时代,一位中国的艺术家,在各方帮助下,经过多年耐心筹备,克服重重困难,将中国最具原创力的艺术之一—京剧输出到大洋彼岸。在《舞台生活四十年》这本书中,梅先生谈到这次出访,而我更希望在这里从传播、营销的角度、特别是西方人的视角,聊聊这次壮举。

  一个提议引发的壮举

  结束了在中国6年的外交工作后,美国驻华使节芮恩施先生在卸任宴会向徐世昌总统发出邀请,希望梅兰芳去美国巡演:“若欲中美国民感情益加亲善,最好是请梅兰芳往美国去一次,并且表演他的艺术,让美国人看看,必得良好的效果。”这样的一个提议,便成为梅君及其周围的文人志士努力了近10年的理由,而最终,他们真的成功了……

  梅兰芳访美演出的成功,取决于很多因素。参与其中的人经历了坚持不懈的探索与筹划的历程。一整套策略的制定,一方面来自中国社会的现实条件和资源的支持,实验在中国环境中重塑京剧艺术;另一方面来自美国文化力量和资源的支持,以求在异国营造出接纳中国文化的环境。当年,梅兰芳在梅宅款待外国客人时,为客人创造了一种“超中国(ultra-Chinese)”的环境。客人不仅听着梅君的唱腔,还在梅宅品茶、用膳,京剧成为体验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一道菜”。这样做,意在运用真正纯粹的古典中国格调来吸引外国客人。餐具、茶具十分典雅,庭院、屋宇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是中国式的。墙上挂的是风景水墨,其独到作用在于由此讲到中国戏剧的美学和意境。这些最能代表中国文化、体现中国美学韵味的物件都是精心选择、布置的。

  环境的营造是外在的,而核心在于演出内容,也就是剧目的设定。美国人被设定为不习惯听京剧,于是,保持他们观赏剧目时的兴趣是个难题。观察以往在美演出的外国剧团,他们经常修改表演方法,以便向非本土观众传播戏剧内涵。于是,团队共同策划,为每晚的演出设计一个剧目程式——每晚的演出不超过两个小时,包括演出前的介绍、正式表演、幕间休息和谢幕;每个节目由几个片段组成;每晚的演出应包括四个不同的精选部分,以免观众看得无聊;剧目一定选择老戏,以保证中国剧的原汁原味;选中的4个剧目中,一个以舞蹈为主,以此来体现剧目的多样性;通过表现不同的场景、故事、动作和服饰持续变化,以防止观众出现倦态或是有被强灌的感觉。

  组织者还考虑到,美国观众应该提前了解一些剧目的历史、背景信息,便于他们对京剧表演的认知和理解。不少在北平的热心观众建议将美国演出的每一处场地都包装成“中国格调”。当看戏的美国观众进入一个明显的中国环境,会有利于他们自然而然地走进京剧的美学意境,以弱化他们将京剧与西方歌剧或戏剧进行对比的惯性意识。现实中的操作的确是这样的,剧场中悬挂着很多灯笼,穿插在观众席间,就连侍者也穿上中式服装。舞台上悬挂着帘子,每一扇都经过精心设计,呈现出中国风格。观众由外在环境进入演出空间时的转换,同样是经过设计的,将观众从熟悉的“世俗世界”平滑地带入到一个妙不可言的“中国情境”,展示纯粹的中国美学,不加一点“时髦的”元素。

  为了增进观众对艺术表现的理解,演出前,每位观众被赠予一本39页的节目单,其中包括梅兰芳的介绍和演出各个组成部分的描述,如音乐乐器、服饰和舞台道具。其中一部分叫作“中国人眼中的梅兰芳(WhattheChineseseeinMeiLanfang)”,介绍如何欣赏梅君艺术表现的技巧,包括他动人的眼神、他有名的手势和他优美的台步。其中的15页介绍演出剧目以及舞蹈场景,清晰标明中国古代传说的名称和朝代。除了各种外在形式的“中国式”筹划,巡演组织者还请到一位华裔美女,负责解释每个表演部分的主题。这个“中国式”设计起到辅助演出的作用,帮助当地观众进入规定情境,既能让美国人听懂,又表现出中国美学。

  跨界营销完美上演

  梅兰芳的首演成功后引爆了美国评论家、批评家的好评连连。《纽约世界报》批评家说:“这是我观剧经历中最令人激动的一晚,梅兰芳是我迄今见过的最出色的演员。”《纽约晚报》称:“这一晚,梅兰芳和他的演出团队为纽约带来了一次丰盛、稀有的艺术盛筵。那些之前没有重视这次演出的人恐怕错过了好戏。”《纽约邮报》称:“他是既瓦斯拉夫·弗米契·尼金斯基(俄国芭蕾舞艺术家)之后,纽约舞台上出现的最优雅的男人。他的技艺、节奏以及灵动是无可比拟的。”

  纽约首演前,尽管筹备多年,费尽心力,梅先生对观众反馈也是没把握的,十分紧张。然而,真实的情况着实令人振奋。两个星期的演出,票房售罄。为了满足公众的需求,他的演出又延长了三个星期。在纽约演出期间,派拉蒙电影公司看准时机,还为他拍摄了影片《费贞娥刺虎》。当他还没有回到中国,这段影片已经在北平和上海的影院上映了。京剧,作为一种地道的东方表演形式,在百老汇演出本身已实属不易,更不肖说,上演两周并延续了三个星期了!对于一位来自东方国家,秉承东方传统的艺人,五个星期的演出堪称壮举。梅兰芳的艺术魅力不仅从剧场延伸到影院,也在博物馆绽放光彩——纽约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完全被这位令女性观众着迷的演员的精湛技艺所折服,并贡献出一个很大的空间展示梅兰芳表演所穿服饰的绘画与中国戏院的画作,以及诸多奇特的中国乐器。”

  美国从未赋予谁如此高的荣誉,梅兰芳被誉为“梨园至尊”。美国观众对这次巡演的接受度为未来深入研究跨国、跨文化交流和文化经纪指出了重要的方向,也唤起国人重新审视我们自己的文化系统、戏剧理念。不仅如此,海外学者也开始重视深入探索京剧及其所代表文化观念、美学价值。通过京剧这个符号,了解中国社会的变迁和人们的生活……显然,这次以传播中国文化形象为初衷的文化交流,着实起到了积极、深入的作用。梅兰芳,作为民族文化象征,来到美国与当地发生互动,其中包含的学术探索、方案筹划与实施过程是经典的跨文化交流案例。

  在京剧首次造访美国之前,美国人对京剧的印象并不是很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京剧乐音被描述为“怪异的噪音”。在美国人看来,京剧演唱刺耳、缓慢,很难想象谁可以整晚忍受这样的消遣方式。这样的反应大概与今天我们中国大众对京剧的认识十分相似。然而,几十年后的梅君访美可以说大大改变了西方人对京剧的态度。由此,我在想,我们现在的努力是否也能在几十年后收获“改观”,让中国当下及未来的受众再次认识、爱上中国最原创的戏曲艺术呢?我相信梅兰芳先生的“舞台生活”早已超越舞台,而是延伸到国家形象的传播层面,用最具原创力的艺术形式体现着国人的文化自觉与自信,带着我们的民族个性游走世界。今天,我斗胆说我在做着同样的事业,这让我和伙伴们体验到艰难,更感悟到其中的意义与乐趣。过程中,我们并不追求即时的收益,而是追求每一阶段的实至名归。

  全书共分三集,以谈话的形式,将梅家旧事、学艺经过及登台演出、创作等情况娓娓道来,读来有与之围炉夜话、对坐闲谈之感。时间上来说,前两集集中在梅兰芳早年学艺、崭露头角,及1913~1917年间艺术创造实践的历程,对创作时装戏《孽海波澜》《邓霞姑》《一缕麻》等的尝试有较详细的记载;第三集则记述了他从1917~1923年间演出《奇双会》,编演《天女散花》《童女斩蛇》《霸王别姬》等戏的情况,以及同余叔岩合作时期、杨小楼合作时期、承华社时期的艺术活动。

  书前有著名作家章诒和撰写小序,并邀请北京戏曲评论学会会长、日本东京大学教授、著名旅日学者靳飞先生撰写导读,揭示《舞台生活四十年》成书前后秘闻旧事,讲述冯耿光、吴震修、齐如山等“梅党”领袖的复杂关系,并从历史变革和京剧艺术两个角度分析了《舞台生活四十年》的文化价值。本书还收入了梅兰芳1956年访日演出的随笔《东游记》,并编写了梅兰芳“生平简易年表”和“传记资料知见录”,作为附录。另配有高清精修照片60余幅,作为插图。

  作者简介:吕固亮,文创企业家,曾供职于世界500强企业马来西亚常青集团及香港上市公司万华媒体。山东东营人,现任兵圣传媒总裁、新国戏文投董事长,公司致力于以弘扬中华优质传统文化为核心,全面打造集学术研发、内容生产与整合营销于一体的文化传播平台。
 

本文标题: 带着戏曲去旅行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503.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