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思考后的中国电影,是为了得票房还是应付观众?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18-06-15 08:31:07
核心提示:观众满怀期待进入电影院,满心失望地从电影院出来,小牧童大喊狼来了的戏码反复上演,观众还会一再买单吗?
  观众满怀期待进入电影院,满心失望地从电影院出来,小牧童大喊狼来了的戏码反复上演,观众还会一再买单吗?

  数年来,中国电影票房屡有扶摇直上之势。2018年,从春节档开始,各种数据都在验证着当下电影市场的火爆。在刚刚过去的5月,中国电影票房共计43.17亿元,同比增长11%,刷新了中国影市历年来5月票房的最高纪录。截至目前,284.4亿元的票房相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2.4%。暑期档接踵而至,2018年度票房创新高将是大概率事件。


  如果从票房火爆的角度来推导中国电影整体进步,听起来符合逻辑,细想却未必尽然。票房屡创新高,原因众多。其中主要的一个原因无疑是影院迅猛发展,银幕数量爆发式增长。来自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的数据表明,2017年全国新增银幕9597块,银幕总数已经达到50776块,稳居世界电影银幕数量第一位。而在2012年全国银幕数仅有13118块,短短6年间增长了4倍。新增的银幕在建设水准上也力求高标准,3D银幕几乎成为影院建设的标配,4K放映、巨幕放映、激光放映,一个个技术新词层出不穷。此间种种,都显示出电影业旺盛的投资需求与良好的回报率。

  从观众的角度来说,进电影院看电影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去电影院观影习惯的养成与生活水平提高、消费升级息息相关,更与互联网发展为电影从买票到观看带来的便利有关。当我们在朋友圈看到一篇有意思的影评,随手打开订票软件,就可以很方便地锁定当天场次的一个座位,电影已经成为大众日常娱乐方式中最便捷且经济的一种。一到过年、“五一”、“十一”假期,场场爆满、一票难求的现象在大中城市上演。而电影票价的上涨、电影营销的升级、偶像文化的发展,亦为不断攀升的电影票房作出了贡献。

  在这种局面下,电影工作者更应该冷静地思考:今天中国电影的水平和质量到底如何?配得上这样的硬件与观众,配得上这样的市场规模与资源吗?有人比喻中国电影“长了个子”,的确,“拍电影能挣大钱”的印象吸引着大量资本一窝蜂地进入电影产业中,以“工业化生产”的方式开发成熟IP,不甚专业的投资方严酷压榨编剧、摄影、道具、美术等专业制作团队,把投资的大头押宝在“流量明星”身上,这样急功近利的制片方式导致粗制滥造的结果不时出现甚至有泛滥之势。观众满怀期待进入电影院,满心失望地从电影院出来,小牧童大喊狼来了的戏码反复上演,观众还会一再买单吗?

wKgBpVUMSOKAW5Y7AAiQYY11EKQ68.groupinfo.w600

  当我们把时间倒推若干年,中国电影也有过引发社会大讨论的范例,有过万人空巷的辉煌,中国的电影人也有过为了演好一个农村妇女的角色,几个月体验生活的佳话,有过导演为了一个镜头拍了半年的精雕细刻。彼时,中国电影让人充满希望,观众从银幕上受到鼓舞和教益,北美、欧洲、印度、日韩的观众都曾在质量上而不是票房上向中国电影表示敬意。电影工业是国家软实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可以体现我们的文化自信,也可以促进文化交流与文化互信。

    但是今天,我们却仍要面对一些尴尬的场面:大陆影片海外最高票房的保持者还是15年前张艺谋的古装片《英雄》,创造了国内票房纪录的《美人鱼》北美票房只有318万美元,《港囧》130万美元。而据媒体爆料,一部由某“流量小花”和“小鲜肉”主演的爱情片在韩国公映2天,一共5人观看,票房折合人民币79元,网友戏称“电费都不够”。过度追求票房的结果,是自砸招牌。这显然与我们当前旺盛的投资与需求难以匹配。

  笔者参观兵马俑博物馆时,曾听导游说过,在每一尊兵马俑身上,都有制作者的名字,“物勒工名,以考其诚”。电影既是一个产业,更是艺术创造。作者皆殊列,名声岂浪垂?中国电影人应将每部作品视之为流传久远、关系重大的事,一旦将自己的名字署上,便像工匠在精雕细刻的兵马俑身上刻上自己的名字一样,对得起观众,对得起良心,对得起后人的检视。
 
标签: 电影 文化

本文标题: 认真思考后的中国电影,是为了得票房还是应付观众?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5334.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