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称号“奴才”和“主子”这两个不是谁都能用的!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18-09-19 06:05:29
核心提示:清宫戏中,我们时常能够看到这样的场景,满洲大臣上奏皇帝奏折和回答皇帝回话时最常用的两个词为“主子”和“奴才”二字,主子专指皇帝本人,奴才是满族大臣的自称;

奴才


  清宫戏中,我们时常能够看到这样的场景,满洲大臣上奏皇帝奏折和回答皇帝回话时最常用的两个词为“主子”和“奴才”二字,主子专指皇帝本人,奴才是满族大臣的自称;而汉族大臣则大多数用“皇上”称呼皇帝,用“臣”自称。有时会让人捧腹大笑,还以为满人天生当奴才上瘾似得。其实在清朝,这是满族内部固有的主奴体系,是贯串清朝一朝的满族文化现象。


  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后,建立八旗制度,八旗旗主为努尔哈赤及其嫡系子孙,八旗称呼自己的旗主满语为“领主”,我们后来翻译成汉语为“主子”,与之对应的即为我们日常理解的自称:“奴才”。此说法是旗人内部的说法。这种人身依附关系类似于中世纪欧洲的领主和家臣,日本战国时期的大名和家臣的关系。跟我们传统意义上的主子和奴才的关系并不太一样。有清一朝,主奴关系也是在变化的,在乾隆之前,由于上三旗乃皇帝亲统之旗,皇帝本人即为旗主,上三旗的旗人能称皇帝为主子,对皇帝自称奴才,同时内务府为皇室服务,所以内务府的包衣奴才也可以称皇上为主子。下五旗的旗主是各旗旗主王爷,所以下五旗的人只能称自己的旗主王爷为主子,而不能这样称皇帝。雍正帝就时常批奏折时告诫汉臣不要自称“奴才”,不合身份,用今天的看法是,你想当奴才还不够格。


  到了乾隆时期,皇帝被称为“八旗共主”所以所有八旗子弟都可以称皇帝为“主子”而自甘为“奴才”了。到了乾隆后期,为了便于统一认知,乾隆规定,公事上都称呼为“臣”,有请安、谢恩之类的可以自称“奴才”,汉军旗称呼严禁自称“奴才”,与汉人大臣一样以“臣”自称。


  主奴文化统治不是我们日常理解的奴隶主和奴隶的关系。在清朝,满人作为整体的特权团体,有着独特意识识别性,即“满人是一家”。皇帝相当于这个大家族的族长,各旗旗主相当于家的主事人,而旗下满人则是从属于这个特权家族的成员。对外,他们依靠这个家族管理汉族、蒙族、藏族、回族等庞大的其他族群,从其他族群身上获得养分,对内他们团结在以皇室为核心的特权阶层中,积极壮大自己的族群,已获得分享权力的资格和能力。为了以示与汉臣的区别,满族官员以这个特定称呼来彰显自己作为“天子近臣”的地位。而现实也证实了这一点,在满清一朝,满人集团为自己族群开辟的特权、特供的特殊途径异常快捷。旗人的奴才和包衣的权利甚至大过很多的通过科举而来的大臣,能被直接任命为显赫官僚。比如满人中的和珅,汉人中的李卫,曹寅等等。因为有着现实的利益诉求,所以在清朝一代,有人一旦被“抬旗”,整个家族都会出现欢欣鼓舞当奴才的场面。这证明他们终于进入到了特权阶层,可以享受更好、更多的待遇。这种主奴关系不仅仅局限在高层,即使在农村田庄的群体中也很流行。将田庄挂在一个满洲旗人下面,自称奴才,从而避免纳税。每年只需给旗人主子定点上供田庄产出即可,每逢庄子里的婚俗嫁娶,身为主子的旗人还会赏下来金银物品,赏赐的东西的价值要远远高于上供的产出。这是这种现实的利益诉求,导致了人们争当奴才的现象。而到如今了,还有人以祖上为包衣奴才自得,简直不明所谓。


 
标签: 清朝 奴才 主子

本文标题: 清朝的称号“奴才”和“主子”这两个不是谁都能用的!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5923.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