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中国古代工艺品中的精致葫芦!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18-09-28 09:36:03
核心提示:葫芦形体优美,色黄如金,寓意吉祥,赏玩者甚众,为大儒名家推崇,爱之弥厚,经多年把玩摩挲,日久天长,葫芦通体挂磁包浆,紫润光洁,价值千金。

  葫芦的栽培有七千载有余,工艺葫芦自唐始,成于宋,兴于明清。因乾隆纪晓岚等圣贤名家追宠而得以广布民间。


  葫芦形体优美,色黄如金,寓意吉祥,赏玩者甚众,为大儒名家推崇,爱之弥厚,经多年把玩摩挲,日久天长,葫芦通体挂磁包浆,紫润光洁,价值千金。


  中国乃是葫芦的重要发源地,对艺术品而言,葫芦是明清以后与“吉祥多子”、“福禄万代”有关而成为工艺品常用题材。历朝历代都有许多葫芦形的工艺品。博物馆中收藏的葫芦工艺品材质多样,有玉石、水晶、黄金等。


  葫芦,再普通不过的植物,就中国古代艺术品而言,葫芦与图腾崇拜、天命皇权以及文人雅趣都关联度不大,大致还是明清以后与“吉祥多子”、“福禄万代”有关而成为工艺品常用题材。然而,与同样作为吉祥题材的佛手、石榴、桃子相比,葫芦又多了几分山野农家气,容易流俗,以至犹豫颇久才动笔写来。


  及至检索资料,才知道自己的浅陋。葫芦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至今在亚洲,非洲,南美洲热带,亚热带地区都有广泛的种植和栽培。过去有人认为葫芦的原产地该是印度与非洲的摩洛哥和埃塞俄比亚,因为这些地方至今仍有野生葫芦的存在。但据考古材料,亚洲的中国、泰国,南美洲的墨西哥、秘鲁,非洲的埃及,都有石器时代出土葫芦的报道。更有意思的是,从现有资料来看,如同水稻是多源一样,葫芦应该起源于若干地区,中国也是葫芦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史料记载最古老的葫芦是从秘鲁的阿亚库桥洞穴中出土的,推断为公元前一万二千年以前。泰国的斯皮里特卡坡古遗址中也发现了距今已有9000年历史的葫芦。日本从浜贝冢出土了8500年前的葫芦和种子。从中国河姆渡遗址出土的葫芦皮和种子,距今6500-7000年。


  尽管葫芦的遗存在世界各大洲都有出土,但有关的文献记载却以我国为最多。各地都有栽培,《诗经》中就有不少葫芦作为食物的记载,《小雅·瓠叶》:“叶幡幡瓠,采采亨之,君子有酒,酌言尝之。”描述了将葫芦叶采下烹调成美味招待客人的情景。《豳风·七月》:“七月食瓜,八月断壶”,写的是葫芦作为食物的情况。《三字经》中言:“匏土革,木石金,与丝竹,乃八音”,葫芦即匏,作为乐器,排八音之先。傣族,阿昌,德昂等少数民族制作的葫芦丝,葫芦萧,别有韵味。


  陆游写过数首咏葫芦的诗作,有《刘道士赠小葫芦》云:“葫芦虽小藏天地,伴我云云万里身。收起鬼神窥不见,用时能与物为春。”可见道家及诗人对葫芦的推崇。又按李时珍《本草纲目》,葫芦包括了瓠、壶、匏、蒲卢多个种类,特性与形态大同而小异,蔬食、入药、舀水、贮酒、存丸、制器,用途甚多。行文至此,我早已收起了对葫芦的轻慢之心。


  目前所能查找到的最早有关葫芦的玉石工艺品,是下面这件西汉时期的玛瑙葫芦形珠串饰。出土于云南省晋宁县石寨山古墓群,现藏于云南省博物馆。珠串共10粒,3颗红色7颗白色,每颗玛瑙中央有一穿孔直贯两端。个人以为,器型更接近瓢葫芦。


  随后有南宋水晶葫芦,江西省樟树市临江镇奶牛山南宋墓出土,现藏樟树市博物馆。整器无色透明,呈葫芦形,分为三节,上部为葫芦顶,中部为椭圆球体,下端为圆球体。造型比例得当,流畅圆润晶莹剔透。


  又见明代晚期白玉葫芦形耳坠,出土于卢湾区打浦桥明墓。葫芦形耳坠是江浙一带明代中期以后流行的耳饰。耳坠以白玉雕制葫芦为造型,在其钮头和底部配置金叶,富丽典雅,极为精细。


明晚期葫芦形耳坠

明晚期葫芦形耳坠


  国家博物馆藏清宫旧藏葫芦形水盂,玉质细腻玉色润白,依葫芦形雕双椭圆器口,内部掏空,以做贮水、洗笔之用,外部透雕与高浮雕葫芦枝蔓、小葫芦及蝙蝠,枝蔓延伸至器底。


白玉葫芦式烟壶

清代白玉葫芦式烟壶故宫博物院藏


金嵌珠石葫芦式别针

故宫博物院藏清代金嵌珠石葫芦式别针,做工精致配色浓郁,珠光宝气。


  故宫博物院藏清代金质葫芦,八成金质,以半个剖开的葫芦为造型,器外葫芦藤叶缠绕,并有盛开的花朵,花瓣上还趴着一只小小昆虫,颇似天牛。此器一对,做工精致,为清代中晚期陈设用品。


清代金质葫芦故宫博物院藏

清代金质葫芦故宫博物院藏


  天津博物馆藏清代白玉葫芦,器型颇为饱满,茎蔓缠绕中有一大两小三只葫芦,几片叶片自然点缀其间,天然黄色玉皮也体现了叶萎果熟的意味,仔细观察,左下角有一只展翅而飞的蝙蝠。葫芦,谐音“福禄”,茎蔓又称蔓带,谐音“万代”,合而为一寓意“福禄万代”。


清代白玉葫芦 天津博物馆藏

 

本文标题: 鉴赏——中国古代工艺品中的精致葫芦!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5976.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