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旅游模式下的中华文化传承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18-02-03 10:55:28
核心提示:  全域旅游模式下的旅游业发展,要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要善于从中华博大精深的文化宝库里挖掘内涵、搜集经典、整合元素、
  全域旅游模式下的旅游业发展,要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要善于从中华博大精深的文化宝库里挖掘内涵、搜集经典、整合元素、传承基因。

  中国已进入全域旅游模式,旅游经济不但在文化产业所占比例大幅度提升,而且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和贡献率也显著提高。生态旅游,是低碳经济,是绿色经济。在当前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发展生态旅游、文化旅游,意义重大,也大有可为。

QQ截图20180203113033

  但毋庸讳言,在目前全域旅游模式下,文化的传承问题还相当突出。主要表现在:一是一些旅游项目和旅游景点片面追求“小而全”、“大而全”,过分追求功能和功利,文化含量不足;二是一些设计和创意只简单模仿和抄袭,缺乏创新和创意,尤其缺乏本土性、地方性和独特性,文化元素杂乱,同质化倾向明显;三是旅游文化“横的移植”明显,“纵的继承”弱化。所谓“横的移植”就是过分移入或嫁接国外的文化、西洋文化,罗列和拼凑西洋景点、标注西洋文化符号。而对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博大精深的文化,却往往忽视,甚至有意地予以回避和舍弃,以致优秀的、出彩的,有些甚至让国外人梦寐以求、孜孜不舍的中华文化得不到很好地继承和弘扬,实在令人可惜、可叹。

  一个朋友所在内地的一个地级城市,他是负责旅游领导工作的,本来他们那个城市广场有很好的建筑,也有不少表现那座城市历史、文化的雕塑什么的,而他们却准备弄掉,重新捣鼓什么新的广场,而且雕塑也不要了,树木也要重载,广场也准备重新命名,据说他们一行人多次去了香港,要按香港的样子弄。我听后赶忙制止,叫他们不要这样折腾。他们那座城市,是一座资源型城市,有历史,有地方特色的,要发展旅游,这当然是好事。可为何那样迷信外面的东西呢?内中的原因十分复杂,值得好好考量。

  越是自己独有的越弥足珍贵,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由此可见,旅游业传承中华文化是多么迫切、多么重要。

  发展生态旅游、文化旅游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认识和把握:

  一是充分认识文化在旅游经济发展和旅游产业崛起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从来文化立山河。文化是山川灵秀之沃土,文化是旅游兴盛之动因,文化是山川活起来、宾朋走进来、中国走出去的重要载体。文化是全域旅游模式下中国旅游经济发展的引擎和加速器。传承并激活中华文化是中国旅游造福国人、拥抱世界、对接全球的不二法门。

QQ截图20180203113048

  二是在全域旅游模式下努力吸收和传承国学文化,在文化“纵的继承”上很下个功夫。中华文化的最为精华部分乃国学文化。要把中国人高贵品质、精神风范、行事风格、崇高追求、宏大愿景等与当地的地域文化、宗教文化以及养生文化中的居住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戏曲文化等有机结合起来,让广大游客品尝、欣赏和体验,开启全新的旅游“体验经济”新模式。譬如养生旅游,就尽可能地吸收孟子提出的“居移气、养移体”的养生主张,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自身的和谐宁静。这方面,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里面就有翔实的记载和生动的诠释,值得生态旅游的管理者、经营者以及国内外众多需求客户学习、借鉴和体验。

  三是自觉地将中华文化融入旅游价值的发现与发掘,旅游品牌的塑造与推广等各项工作之中。一部《徐霞客游记》,足以让世人对壮美华夏向往之至,游记中所明文记载区域的人们完全可以拿来所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奠定了岳阳楼中国四大名楼的地位;沈从文的《边城》让湖南凤凰古城旅游风生水起,陈逸飞一幅《故乡的回忆》油画,使得江苏周庄名扬天下,慕名前往者络绎……总之,全域旅游模式下的旅游业发展,要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要善于从中华博大精深的文化宝库里挖掘内涵、搜集经典、整合元素、传承基因。

  中华文化是十足的原生态,必将为全域模式下的中国旅游经济提供强大的内生动力。同时,中华文化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为全人类文明和世界经济一体化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本文标题: 全域旅游模式下的中华文化传承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quote/show-2151.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15-250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