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元1082,苏轼的《寒食帖》
    公元1082,苏轼的《寒食帖》
    • 苏东坡买来了一头牛,还有锄头、水桶、镰刀之类的农具,那是一个农民的笔墨纸砚,收纳着他的时光与命运。劳作时,苏东坡头戴竹笠,在田间挥汗。第一年种下的麦子在时光中发育,不断抬高他的…
  • "前纸张"时代和"非书写"时代的线条审美意识
    "前纸张"时代和"非书写"时代的线条审美意识
    • 对简牍书法的线条用笔究竟应该如何定位?我们今天是从汉代石刻的书法史背景出发,认定相对于石刻的斧凿之迹呈现出浑朴厚重而言,汉简书法的线条必然应该是轻捷迅速自由佻达的。今天众多的汉…
  • 沈语冰新作《图像与意义》为艺术史绘制航行图
    沈语冰新作《图像与意义》为艺术史绘制航行图
    • 在浩如烟海的外国艺术史文献中航行,需要足够的胆识、智慧和装备。这其中必有的装备就是一张航海图。
  • 一片甲骨惊天下回忆与北京的一段往事
    一片甲骨惊天下回忆与北京的一段往事
    • 都说“一片甲骨惊天下”,作为20世纪初四大文化史发现之一,中国最早的成文古文字文献遗产,跨越千年的甲骨文是如何被发现的呢?笔者想说的便是甲骨文与北京城之间的一段往事。
  • 记录:第一次拜访李可染先生
    记录:第一次拜访李可染先生
    • 1989年12月5日,李可染先生溘然仙逝。先生辞世已经整整28个年头了。在微微的冬阳里,怀念着这位闻名于世界的大画家,思绪不禁飞回到30多年前。
  • 以生命意义解读历史的大画师
    以生命意义解读历史的大画师
    • 我们知道走向当代的中国画日益显现出人文精神对绘画的介入,这就表现为历史重大题材的被重视。
  • 江南布衣 朱复戡
    江南布衣 朱复戡
    • 朱复戡生于上海,自幼聪慧过人。父亲为其规划了“不从政,不经商”的人生之路,家中聘请了晚清翰林王秉兰做老师,指导他读书写字并研习字画。
  • 潜心艺道 致力书教
    潜心艺道 致力书教
    • 一个优秀的书法家,离不开学识的深深积累。蒋采生于中医之家,幼承庭训,习书作画,前几年又在中国美术学院深造,得刘江、白砥等良师的口传心授,取得硕士学位,其间浸淫经典古籍,承袭当今…
  • 扑朔迷离的《出师颂》
    扑朔迷离的《出师颂》
    • 《出师颂》卷,纸本,本幅纵21.2厘米,横29.1厘米,章草书,无款。引首有篆书“晋墨”二字和花押“伍”以及乾隆御题一段,后隔水亦为乾隆御题,后纸接米友仁跋。本幅有唐太平公主梵文印“三…
  • 沈曾植:简牍书法实践第一人
    沈曾植:简牍书法实践第一人
    • 对待新出土的文献资料究竟取什么态度,是检验一个平庸的凡夫俗子和一个大师根本差别的试金石。
  • 书画艺术应 回归本源
    书画艺术应 回归本源
    • 让精神产物发挥应有的作用,让书画艺术回归本源,书画作品才能真正成为消费品,从而得到最大限度的普及。
  • 宝藏经典 活化精神——中国美术馆典藏精品陈列
    宝藏经典 活化精神——中国美术馆典藏精品陈列
    • 2017年岁末,盘点了一下当年最重要的一些美术展览活动。其中刚刚撤展的“宝藏经典 活化精神——中国美术馆典藏精品陈列”让人记忆犹新。
  • 甲骨文在篆刻创作中的运用
    甲骨文在篆刻创作中的运用
    • 将甲骨文入印,与书写不同,其中还有一个印化的过程,现在很多人用甲骨文作印,大多遗貌取神,难睹甲骨真趣。要表现甲骨文的神趣,印比书优越,因为二者都是用刀。
  • 汉字里的中国文化:圣贤道脉 得之于千古
    汉字里的中国文化:圣贤道脉 得之于千古
    • 前些年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大型电视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曾风靡一时,在掀起全国汉字热潮的同时也发人深省:在键盘输入占主流的互联网时代里,手写汉字是否还有生存的意义与空间?
  • “硬划”与“软书”:简牍书式与书写行为
    “硬划”与“软书”:简牍书式与书写行为
    •  最大的魅力,是它汪洋恣肆的线条挥洒,和收放自如的造型,还有富于节奏弹性的动作。在其中:“动作”是一个根本意义上的切入点。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最新入驻企业
 
标签云换一批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5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5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