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吉祥纹样在雕塑中的运用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21-01-05 13:33:35  来源:天工杂志  作者:张江书芳
核心提示:中华民族是一个历经千年发展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民族,在这几千年的文化发展过程中,勤劳而智慧的炎黄子孙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寄托于大自然的某些事物之中,创造出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吉祥纹样。中国传统吉祥纹样题材十分丰富,表现形式也非常多样,对中国传统吉祥纹样之间的联系进行介绍,并结合古代与现代的案例,对中国传统吉祥纹样与雕塑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概括,对中国传统吉祥纹样运用到雕塑中的原因进行分析。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经千年发展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民族,在这几千年的文化发展过程中,勤劳而智慧的炎黄子孙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寄托于大自然的某些事物之中,创造出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吉祥纹样。中国传统吉祥纹样题材十分丰富,表现形式也非常多样,对中国传统吉祥纹样之间的联系进行介绍,并结合古代与现代的案例,对中国传统吉祥纹样与雕塑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概括,对中国传统吉祥纹样运用到雕塑中的原因进行分析。


  早在古籍《庄子·人间世》便有提及“虚室生白,吉祥止止”。成玄英疏:“吉者,福善之事;祥者,嘉庆之徵。”便是预示着好运的到来。古人们对于天灾人祸充满着畏惧,于是人们创造出与自然生物相接近的纹样,更将希望寄托在一些带有象征意义的纹样上,认为纹样是能够与自然、神明构建沟通的桥梁,从而达到人们的期望。中国传统吉祥纹样与雕塑的结合运用从古至今便一直存在,如石器时代彩陶上的纹样等。中国人民经过漫长历史岁月的不断沉淀创造出形式丰富、造型优美更具内涵的中国传统吉祥纹样,是中华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反映了不同时代中国人民的审美及其风俗习惯,在中国传统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



  一、中国传统吉祥纹样在雕塑中运用的意义


  中国传统吉祥纹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小部分,中国传统吉祥纹样以一种独有的方式传承着,中国古代没有像西方那么多有名的雕塑艺术家,但是在中华文化的影响下,中国雕塑有着特有的古朴风格,也是这种特色让考古学家在研究古代雕塑作品时不得不感叹古人的智慧。罗丹曾说:一件雕塑唯一能够让你感到感动的一定是这件雕塑作品背后的含义。中国传统吉祥纹样运用在雕塑作品当中体现了雕塑作品的文化性,恰恰雕塑作品也要借用中国传统吉祥纹样彰显其独特性。


  城市是一个承载着大量信息的空间,并起着传播的作用。信息的传播一定是通过某种介质,广告、新闻、广播、雕塑等,以一种艺术的形式来传递精神与文化是雕塑作品或其他艺术形式的基本职责。城市雕塑伫立在某一特定区域起着独特的艺术效果,具有特定的功能性以及对于地域文化的理解,在空间中起着传播文化甚至在城市中起着精神象征的作用,成为对现实社会具有启示的象征物体。那么,在雕塑中运用中国传统吉祥纹样也是在向世人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增加民族认同感和民族自信感。例如,韩美林放置在新疆克拉玛依的城市雕塑《克拉玛依之歌》就被认为是这座城市的一个地标建筑,《克拉玛依之歌》以凤凰为创作灵感来源,是对克拉玛依的一种美好祝愿,希望这座城市展现出欣欣向荣、生气勃勃的景象。


  二、中国传统吉祥纹样在雕塑中的运用


  (一)平面绘画式的运用


  中国传统吉祥纹样的产生和发展在宏观上深深地根植于不同时期的物质基础,其所展现的不同特点也可以反映时代生产力的发展情况和特色,雕塑的设计浇筑了人们的情感和审美。将纹样运用在雕塑表面作为一种装饰性纹样是雕塑与吉祥纹样相结合当中最常见的一种造型艺术形式,这是将纹样的二维绘画艺术与雕塑的三维立体造型艺术相结合。造型艺术是一种非常直观的、可触可视的形式。造型艺术形式的特点是将动物、植物等倾注人类的想法赋予其深刻的含义,比如龙凤纹象征着帝王帝后,是权力与身份的代表,龟纹代表着长寿。坐落于厦门中山路上的《龟之戏》是2007年由厦门工艺美术学院的李金仙教授创作的城市雕塑,它是由三个刻有龟纹、龙凤纹、鱼纹等的红龟磨具构成的,色彩运用传统的中国红,造型简洁、活泼,既吸收了中国传统吉祥纹样的样式,又考虑了现代雕塑的审美与空间放置,是一件结合中国古代传统吉祥纹样与现代特点的优秀雕塑作品。整个雕塑是时尚与古朴完美的结合,在街头给人带来美的享受的同时也传播了中华传统文化,不得不令观者驻足留念。



  (二)立体式的运用


  1.基本型改造


  时代在发展,世界在进步,但是人们对于美好东西的向往是不变的。人们对于事物的认识、理解、情感是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变化,这种变化是每个时代的艺术家都在探索与追寻的东西,只有赋予时代意义与激情的雕塑作品才会被认可。现代雕塑在现代与传统当中相互影响,力求设计出既有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又有现代雕塑的独特造型的艺术形式,可能这些造型与传统吉祥纹样已大不相同,但是却有其独特的韵味。


  在现代雕塑设计时,对于中国传统吉祥纹样进行基本形式的改造是很常见的,古代的一些吉祥纹样,特别是青铜器上的纹样直接使用往往会显得格格不入,那么这就需要我们在保留中国传统吉祥纹样特点的情况下对其造型进行加减法,使得纹样更加符合雕塑的设计。例如,由韩美林先生设计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令人印象十分深刻,这五个福娃的造型一经亮相,便引起了全国人民的极大关注,其形象就是分别来自于鱼纹、莲花纹、火纹等,既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内涵,又赋予了时代特征。


  2.分解与转化


  中国传统吉祥纹样大多形式复杂,这就要求我们对其进行分解转化,雕塑家可以只从某一种中国传统吉祥纹样当中选取自己最想用的那一部分来表达,然后将这一部分进行打散重新排列或是将其进行收缩、扭曲等方式重新创造。例如,韩美林先生的《和平守望》,他将下面的根盘成了非常典型的中国传统吉祥纹样中国结。又如,曾成钢先生的作品《起舞》,这是他为铜陵市创作的城市雕塑,它的造型来源于铜爵,并且非常大胆地将整体抽象化但又不失铜爵的基本轮廓,他向人类传播了中国历史上重要的青铜文化,是一件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的雕塑作品,同时也融合着西方的抽象,其身上的两组铜纹饰仿佛将人们拉回了三千多年前,是一件非常经典的现代与古代、传统与时尚相结合的作品。



  三、中国传统吉祥纹样对雕塑创作的启发


  (一)中国传统吉祥纹样运用在雕塑中的情感


  在对中国传统吉祥纹样与雕塑结合的案例分析与研究中,我们看到传统文化与雕塑的完美融合,纹样的使用给现代雕塑增添了一抹古典之风。韩美林先生的雕塑作品非常注重中国传统纹样和结构的装饰感,并将其运用成自己独有的艺术形式,创造了具有现代性的雕塑风格,给人的心灵产生极大的震撼。韩美林先生曾说过:“一件雕塑作品要做到就算小偷走到它面前也得屏住呼吸,感觉不能再偷东西了。”


  雕塑设计形式多样,不同的设计风格和造型反映着设计师不同的设计理念与审美风格,但是情感是不变的。曾经听过这样一句话,每个艺术家都是一位优秀的作家,只有有情感、有寓意的作品才会有感染力,情感构成的桥梁才能使创作者和观赏者达到心灵上的共鸣,没有故事的作品设计是苍白的。或是抽象简约,对纹样进行加工提炼,不失传统的韵味就像曾成钢先生的作品一样;或是符号拼贴,或是移植与嫁接,并且可以结合新的技术与工艺对传统吉祥纹样进行拓展,创造出具有现代特征的作品。


  (二)中国传统吉祥纹样在雕塑中的运用前景


  时代在不断的发展,发展过程中很多东西会消逝同样也会产生很多新的东西。传统吉祥纹样这一中华民族的瑰宝,历经几千年的发展至今而未消失,而是在历史的洗涤下不断地产生新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到现代也会产生适应时代的新作品。据调查中国各地的文化古迹、文化旅游景点的游客数量直线上升。笔者认为,作为雕塑专业的学生,将来的雕塑工作者,应该在主观上有意识地在作品中运用传统吉祥纹样的元素,同时我们也要结合时代的特点,进行创新创作。我们期待在这全新的时代环境下,艺术工作者能够创作出具有中华传统文化特色又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的雕塑作品。


  从青铜器到韩美林的《和平守望》,我们看到中国传统吉祥纹样的表现形式一直在变化,使用的材料也在不断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也创造出多种不同于古代的材料,所以进行雕塑创作的材料选择范围也更加广阔。因此,在进行雕塑创作时,我们也要考虑纹样和材料的结合是否巧妙。


  综述上文,我们不难看出中国传统吉祥纹样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雕塑创作中都占有重要地位,中国传统吉祥纹样要与雕塑的造型相契合,才能更好地增加作品的内涵。雕塑的创造过程就是雕塑家表达内心情感的过程,中国传统吉祥纹样的运用便是一种表现手段。一件优秀的雕塑作品必定是兼顾内涵与形式的,我们在创作过程中要力求二者的和谐统一,无论是类似于古人将纹样作为一种二维的绘画艺术运用在雕塑表面,或是像纹样进行改造,又或是将其分解转化等形式的运用,又或是几者的相结合,都是我们表达内心感受进行雕塑创作方式的一种。

 

本文标题: 中国传统吉祥纹样在雕塑中的运用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10053.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