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看博物馆如何讲述难以言说的历史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17-05-12 11:46:31  来源:弘博网
核心提示: 国际博协2017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与有争议的历史:博物馆讲述难以言说的历史”(Museumsandcontestedhistories:Sayingtheunspeakableinmuseums)。难以言说历史的内涵,既包括因政治、战争、科技事故等人为原因造成的伤痛,也包括因地震、海啸、干旱等自然力原因造成的伤痛。
  国际博协2017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与有争议的历史:博物馆讲述难以言说的历史”(Museumsandcontestedhistories:Sayingtheunspeakableinmuseums)。难以言说历史的内涵,既包括因政治、战争、科技事故等人为原因造成的伤痛,也包括因地震、海啸、干旱等自然力原因造成的伤痛。博物馆是文化再现的场所,通过各种藏品保存记忆来唤醒历史,更重要的是把个人记忆转化为集体记忆。以伤痛记忆为主题的博物馆面对受害群体庞大、社会影响力广泛的社会伤痛记忆事件,又该如何发声呢?

 
  博物馆社会责任的承担

  精神分析学家佛洛依德认为,伤痛记忆是一种在短期内心理遭受强有力的刺激、致使心理再也不能正常应付、并受到永久性的干扰的经历。不愿面对伤痛是人之常情,但作为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机构,博物馆叙述伤痛记忆,是一种承担社会责任的表现。博物馆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示社会记忆的见证物,是基于研究、教育、和展示的目的,发挥着联系“物”与“人”之间的媒介作用。真实地保留历史、传递信息,是博物馆的基本功能。面对伤痛记忆,与当下社会进行联结,进行心理疗伤与治愈,进而实现人文关怀,是伤痛记忆类博物馆的应有之义。

 
  一种伤痛,两处铭记

  我国以伤痛记忆为主题的博物馆中,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以下简称汶川地震纪念馆)和唐山地震博物馆是两处不应忽视的存在,它们见证了灾区人民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历史。这两座纪念馆在展陈方式上,也各具特色。

 
  建筑不语,山河永纪

  建筑是博物馆精神与实质的载体,是博物馆实现自身社会功能的重要物质条件。美国学者珍妮特?马斯汀认为,“建筑从观念和物质上决定了参观的条件。它不仅构造了展览的框架,而且塑造了参观者的经历”。地震纪念馆独特的馆舍建筑设计,往往能够弥补其与传统博物馆相比,展品相对单一的不足,成为纪念主题的外延部分。

  汶川地震纪念馆选址北川羌族自治县曲山镇,主体建筑名为“裂缝”,寓意“将灾难时刻闪电般定格在大地之间,留给后人永恒的记忆”。整个建筑造型以大地景观的手法,通过地面切割、抬起,形成主要的建筑体量,并通过下沉广场和步道向外延伸,与平缓的草坡融为一体,局部翘起露出地面,象征新生和希望。

 
 

汶川地震纪念馆

  唐山地震博物馆坐落在唐山地震遗址纪念公园内,纪念公园在原唐山机车车辆厂铸钢车间地震遗址处建设而成。唐山地震博物馆是公园内最主要的建筑,也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地震主题展馆,它与地震纪念墙、地震博物馆、纪念路、纪念广场、纪念水池等组成一个有机联系的建筑群。尤其是地震纪念墙,三面巨大的黑色花岗岩石板墙上,刻有24万罹难者的姓名,成为罹难者家属凭吊亲人、追思过去的共同记忆。

  园内还保留了唐山大地震遗址———原唐山机车车辆厂铸钢车间,诉说着这座工业城市曾经的辉煌,与废墟上的涅槃新生。


唐山地震遗址公园内的地震纪念墙

 
  感同身受,万众同悲

  伤痛记忆博物馆是伤痛记忆反复触发的综合体,它的展陈设计,一般包括特殊文物、辅助影像和情景还原,且既要符合展览的基本内容,又要避免因过分负面情绪的渲染,而造成新的伤痛记忆。遇难者日常用品的展示、还原场景的搭建、大型浮雕、虚拟成像技术手段的应用,可以营造一种浸入性回忆氛围,让观众产生“共情作用”。

 
  关爱生命,展望未来

  群体伤痛之后,铭记的目的不是为了将伤痛延续,而是能够唤起人们直面过去的勇气,抚平伤痛,弥合裂痕。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认为,对于伤痛记忆的重新经历,可以帮助主体对其重新做出解释。在伤痛记忆博物馆的参观过程中,伤痛记忆主体在安全而不受威胁的环境中,相对理性地重新对伤痛记忆经验做出论释。这种正面且温和的再次触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逐步释放伤痛主体压抑和积累的情绪。

  以地震为主题的伤痛记忆博物馆还具有自身的地缘和社区意义,他们的建设,可以牢固并延续灾后凝聚力,使一定地域和社区内的居民能够产生认同感,一起投入到灾后重建中,加快社区发展。
 


汶川地震纪念馆展厅

  此外,以地震为主题的伤痛记忆博物馆也是进行防震减灾宣传的最佳场所。对地震原理的科普、逃生方法的演示、救灾策略的讲述,都具有关爱生命、展望未来的现实意义。

  汶川地震纪念馆的重要组成部分地震科普体验馆,分为“时空隧道、灾难现场、解密地震、穿越地震断裂带、震前防御、避险与救援”六个展区。全场馆充分运用了拟真场景、LED视频、互动投影、白膜投影、U型影院和4D动感影院等现代最新科技手段,增强了展览的观赏性、科学性、参与性和互动性。

 
  结语

  天灾无情,伤痛固然难以面对,但博物馆不应对此讳莫如深。抚平伤口,凝聚力量,活在当下,展望未来,才是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博物馆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许捷:《伤痛记忆博物馆研究》,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

  2.陈佳利:《创伤、博物馆与集体记忆之建构》,《台湾社会研究季刊》第66期,2007年。

 
标签: 博物馆

本文标题: 5.12看博物馆如何讲述难以言说的历史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1012.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