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热”,为何越来越热?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24-03-06 13:16:42  来源:人民网
核心提示:在博物馆里体验文化年,沉浸式观展与文物“亲密接触”,欣赏创意满满的文创产品……近年来,随着文旅消费“旺起来”,传统文化“潮起来”,打卡博物馆成为假期“顶流”。作为一名文博人,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认为,“博物馆热”的背后,其实是公众与传统文化的“双向奔赴”。

  在博物馆里体验文化年,沉浸式观展与文物“亲密接触”,欣赏创意满满的文创产品……近年来,随着文旅消费“旺起来”,传统文化“潮起来”,打卡博物馆成为假期“顶流”。作为一名文博人,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认为,“博物馆热”的背后,其实是公众与传统文化的“双向奔赴”。


  马萧林告诉人民网记者,今年两会,他带来的提案建议将聚焦文物保护利用及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文物保护利用是一项久久为功的长期任务,我们要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像爱惜生命一样保护好文化遗产,努力让文化遗产焕发光彩、永续发展。”



  “新媒体新技术助力文物变成‘顶流’”


  今年春节期间的博物馆有多火爆?8天接待观众7358.01万人次,同比增长98.6%。“博物馆里过大年”受到大众青睐,不断涌现的优质文化活动,让生活更美好。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于精神生活尤其是‘精品文化’方面的追求日益旺盛。”在马萧林看来,这恰恰说明我们的文化自信和传统文化吸引力在不断增强。


  为了让厚重的历史文化更加贴近大众,许多博物馆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充分发挥数字化优势,让文物焕发新生。


  以河南博物院为例,马萧林介绍,他们通过采集文物高清照片,利用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和AI计算技术,自动生成被拍摄文物的三维模型,在5G、VR、AR、全息影像等技术的辅助下,文物信息得以情景化和可视化呈现。“即使是微小如拇指的玉器,在视频中也可以实现360度自由旋转,纹饰清晰可见,光泽熠熠生辉。”马萧林举例道。



  考古盲盒、玉佩棒棒糖、四神云气冰箱贴……极富创意的文创产品,融合传统元素与现代风格,将艺术美感与实用功能巧妙结合,已经成为各大博物馆吸引观众、融入大众日常生活的“破圈之钥”,也成为文物的有力“代言人”。


  “当前公众的积极反馈,一定程度上表明我国博物馆在传统文化传播方式上的创新和转型升级是卓有成效的。”马萧林表示,只有找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有效路径,让文物更具传播力、感染力,才能不断拉近馆藏文物和社会生活的距离。


  “博物馆成为年轻人的社交新舞台”


  如今,约“搭子”逛博物馆,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的社交新方式。有的人还会身着汉服等传统服饰,与历史文物产生更加紧密的连接。“在这里,既能汲取知识的滋养,又能遇见心灵的共鸣者,何乐而不为?”马萧林笑称。


  目前,我国博物馆数量逐年增加,总数排名世界前列,免费开放率超过90%,多地博物馆接待量不断创下历史新高。一组组数据鲜活生动地展示着,打卡博物馆已经成为人民美好生活的一部分。



  如何发挥自身场域优势,更好满足年轻人多样的个性追求?马萧林认为,博物馆要善于引入互动科技,让展品故事活灵活现,提供沉浸式的展览体验;定期举办主题讲座、文化沙龙等社交活动,邀请专家学者与观众面对面交流,进一步激发年轻人的思考与参与热情,拓宽文化视野。


  “博物馆不仅仅是文化的传承地,更是年轻人心灵交流的港湾,要为他们提供一个既时尚又充满知识氛围的社交场所。”马萧林说。


  随着公众参观博物馆的需求剧增,许多热门博物馆一度“一票难求”。如何确保游客在参观时获得高质量体验?马萧林建议,可以通过分段预约参观的方式,让游客在观展时拥有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加大扩充专业、规范的官方讲解服务队伍,利用好多媒体技术和互动装置,开发多语种、分众化的自助导览系统,增强讲解的时代性、趣味性和教育性。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将持续深挖文物内涵,创新表达方式,利用科技赋能,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不断开辟新道路,为现代生活注入更多文化元素。”马萧林表示。


 
标签: 博物馆

本文标题: “博物馆热”,为何越来越热?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13177.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