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选择就地过年,原因竟然是……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21-02-01 15:42:49  来源:博物馆丨看展览  作者:山音、shirley
核心提示:时间摆脱了2020,却没能彻底摆脱疫情。眼看新一年又要来临,面对复杂多变的冬季疫情防控形势,各地纷纷呼吁“就地过年”。尽管特殊时期可能回不了家,但比起古人我们还是幸福多了。古人想回家过年,简直比登天还难。那么,迫使古人“就地过年”的原因是什么呢?

  时间摆脱了2020,却没能彻底摆脱疫情。眼看新一年又要来临,面对复杂多变的冬季疫情防控形势,各地纷纷呼吁“就地过年”。


  尽管特殊时期可能回不了家,但比起古人我们还是幸福多了。古人想回家过年,简直比登天还难。


  那么,迫使古人“就地过年”的原因是什么呢?


  路费太贵


  在古代,官员上任当官、学子进京赶考、商人外出做生意,往往都在离家乡很远的地方。这样的长途,想过年回家,可以乘坐的交通工具有马、驴、牛,还有马车、驴车、牛车。


  马和马车的价格最高,按照唐代的标准,马负重100斤,每走100里,价格是100文。假设一人一马要走300公里的路程,大概得600文(1公里=2里)。古代马的速度大约是每天70里,这一趟旅程就得花十天左右的时间。考虑这十来天里路上的吃住等等费用,大概要花将近一千文钱,也就是一两银子。



  再来看看唐代工资标准,唐代像九品芝麻这样的基层国家干部,月薪不超过半两银子。若想坐马车回家,两个月工资啪没了,打工人心疼。


  一般人出行乘坐最多的是牛车或驴车。古人回家路上坐的车,大概长什么样子?南宋朱锐的《溪山行旅图》为我们详细地描绘了几辆三牛厢车的形制。图中可见三牛并头驾驭,一人挥鞭赶车。他身后的车厢车轮巨大,高过了人身,难怪得三头牛才能拉动。车后伸出的地方有两条小短腿,是为了停车时稳定车子。



  车厢分上下两层,下层低而宽,上层高而窄。下图中有一人翘着腿闲坐在车尾,上层一人裹被而卧——原来还有卧铺呢。



  据《唐六典》记载,雇驴车装满一行李走100里地的路费是900文,如果走山路则上涨到1200文。不怪人家涨价,古代之所以交通不便,除了落后的交通工具,糟糕的道路状况也是一个原因。宋人范成大在他的游记中吐槽过这一点:


自离开宜春,连日大雨,道上淖泥如油。不知何人治道,乃乱填石块,皆削面坚滑。行泥中,则浆深淹没,行石上,则不可著脚。

——范成大《骖鸾录》


  范成大离开宜春时遇到了连日大雨,道上的泥浆浑浊粘稠,宛如铺了一层厚油,还有碎石块散落其间。走在泥上,脚丫子会被淹没,踩着石块儿走,脚下又摇晃不稳。范成大气愤不已,连带着将修路的人也批评了一通。


  相比之下,“就地过年”不仅能省下一大笔钱,还免去了许多舟车劳顿。


  时间太长


  就算你不差钱,古人出一趟远门,花在路上的时间少则半月,多则半年,仅仅为了回家过个年再回来上班,不划算。


  大明弘治十一年(公元1498年)腊月初,告老还乡的内阁首辅徐溥从北京出发,踏上了回乡的旅途。徐溥是江苏宜兴人,那个时代从北京到宜兴,最佳路线是乘船沿着京杭大运河一路南下。


  到腊月二十七,徐溥终于回到了家中。这一趟“春运”单程用了将近一个月,徐溥后来在写给同僚的信中感叹说:“这一路折腾的啊,我这把老骨头都要散架了”。



  这一年,徐溥71岁,身为内阁首辅的他风光退休荣归故里,一路上的车马行船想必不会太差,即便如此也用了快一个月的时间。


  普通人就更不必说了。倘若想回家过年,还没走到地方呢,就又得回来上班了。


  如此巨大的时间成本,让很多古人就地过年变成了常态,在岗位上一待就是好长时间。有多长呢?这么说吧,连自己媳妇儿长什么样子都忘了。


  《列女传》中记载了一个叫秋胡的人,娶媳妇五天后就去外地做官,一去就是五年。五年后衣锦还乡,他在路边遇到一个美貌的采桑妇人,遂上前调戏,被采桑妇人严辞拒绝。回家后秋胡发现路边遇到的采桑人就是自己妻子,非常惭愧。


  故事的结局是妻子为秋胡的卑劣行径羞愤不已,投河自尽。这个秋胡,渣的别致,这样的人,还是就地过年,永远别回来了吧。


  行李太重


  即使不考虑时间和金钱成本,古人过年回家路上的拦路虎还有一个:行李。因为回家一趟动辄需要个把月时间,路上的吃穿住就成了大问题。古人的行李中主要备有这么几类物品。


  路上换洗的衣物和睡觉用的寝具。因为旅途中时间太长,出发时雨雪霏霏,到达时杨柳青青,都极有可能。行囊中厚的薄的都要备上,应对变幻莫测的天气。有些客栈不提供寝具,就得自带。


  路上吃的食物,既有干粮,还有路菜。长途行旅中总会经过一些人烟稀少的地方。现代人透过车窗看到的大片不见人影的土地,或是层叠起伏的山峦,会成为路上的风景。但对于古人来说,这样的千里荒烟他们必须用脚丈量,连“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样的小旅店也是奢求,只好掏出干粮,配着咸菜填饱肚子。



  普通人的路菜一般就是大头菜做成的咸菜,稍微富裕一点的也可以带些鸡鱼肉干儿荤素搭配。像红楼梦中王熙凤喂给刘姥姥的那一道茄鲞,可以封在罐子里长期保存,当然可以作为路菜,只是这道菜“倒得十来只鸡来配他”,打工人伤不起。


  古人的行囊中还需要雨伞。除了防止雨淋日晒等基础功能,有时伞还有妙用。



  南宋人介绍了一种新的雨伞打开方式:“予之登也,挟二雨盖,去其柄。既得之,伺天大风,鼓以为翼,乃在平地,无伤也。”雨盖就是雨伞,这个人说他爬上高处的时候揣着两把伞,去掉伞柄,等到天起大风,就把两个伞盖装在身上当成羽翼,瞬间就能毫发无伤地来到平地。


  居然跟汤姆猫撞了脑洞。


  药品也是行旅必备。宋人董汲撰写的《旅舍备要方》中写道:“宦游南北,客涉道途,冒触居多,邪气易入,方药备急,尤当究心。”董汲自小多病,才去研究医药,因想到人们在路上容易发生疾病,专门写了这本书,供路上行旅之人使用。


  有时候古人出远门甚至连夜壶都得自备。古代服务业不发达,繁华地区的客栈兴许会配备恭桶,但偏远的客栈就没有这么齐全了。倘若住了进去,又倘若半夜想上厕所,荒郊野岭的,出去怕东西被偷,不出去憋得难受,这时候才发现,辛辛苦苦背了一路的夜壶,背的很值。



  对于古人来说,出一趟远门无异于搬了一次长达数月的家,难怪那么多人愿意就地过年。


清 禹之鼎 《移居图》(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被迫加班


  倘若你家不差钱,买了最好的马车,雇了众多的仆人,衣物铺盖干粮夜壶什么的,通通不用操心,你打算无论都要回家跟父母家人团聚,但是不好意思,上头发话了:加个班怎么样?


  有些大臣加班是为了给皇帝拜年。


  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元旦大朝会,车驾坐大庆殿。百官皆冠冕朝服,诸路举人解首,亦士服立班。”宋代大年初一要举行大朝会,文武百官都要参加,皇帝端坐于大庆殿,殿外广场上的文武百官、各国使臣、皇子皇孙在殿外排列整齐,在赞礼官的引导下给皇帝磕头高呼万岁。


  这种活动可不能轻易缺席,老家不在京城的官员,回家过年简直想都不要想。反而老老实实待在京城,跟着皇帝吃香的喝辣的还比较好。


  但有些官员就没有这么轻松了,需要在岗值班。这种活儿往往会落到新人头上。据宋人笔记小说《南部新书》记载:“御史旧例,初入台,陪直二十五日。节假直五日,谓之伏豹直。百司州县初授官陪直者有此名。”


  嘉祐六年,25岁的苏轼应中制科考试,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苏轼在制科考试中取得了第三等的最优成绩——制科考试共七等,其中第三等最高,因为一二等是虚设。苏轼的成绩不仅是当朝所有人中最好的,也是宋朝三百年间唯一一个。


  成绩已经优秀到如此地步,刚进入官场也是新人一枚,过年值班毫无疑问交给了苏轼。为此苏轼写了一首诗记录。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

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

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苏轼《守岁》


  当时苏轼的父亲与弟弟都在京都汴梁,苏轼一个人外地过年,虽然心中落寞,但依然安慰自己明年还有年过,到时候再团聚也是一样的。


图绘除夕夜吃团圆饭、儿童点炮仗的情景


  出于时间、金钱、行李、加班等方面的考虑,“就地过年”成为古代许多人性价比最高的选择,无论在经济上还是情绪上。有些人苦衷作乐,在克服了最初的思乡之苦以后,从异乡的新年里找到了乐趣。


  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某年冬天来到云南鸡足山,借宿在寺庙中。一日外出时僧人告诉他明日是除夕,徐霞客这才惊觉已到了年底,原来时间过得如此之快,自己离家万里,不由“为凄然者久之”。但很快,凄凉的心情被旅途中新的见闻冲散,徐霞客结识的新朋友,邀请他除夕夜到家中做客。


  二三好友,围在一处烤土豆、煮青菜,粗茶淡饭却有滋有味;山中茅屋虽小,却古朴雅致,窗棂明净。这一年徐霞客在乱山深处度过了除夕夜,但他却觉得“此一宵胜人间千百宵”。


  新年的第一天,天还未亮时,他站在窗口向外看,满天星辰烨烨下垂,似触手可及,山下朝山者的火把荧然万点,彻夜不熄。便是月下瑶池,蓬莱风景,也不过如此了吧。


  时间回到现在,因为疫情的原因,有些人无法回家过年。但比起古人,我们已经幸福多了。既留之则安之,与其焦虑又愁苦,不如用一只口罩、用安全防护、用远方亲人的爱打造自己的此心安处。


  毕竟健康与平安,是你与家中亲人对彼此最大的挂念。


 
标签: 过年

本文标题: 古人选择就地过年,原因竟然是……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10187.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