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古城:邂逅塞上风光,领略大漠风情!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21-05-14 11:25:47  来源:古建家园  作者:花下
核心提示:榆林,古称“上郡”,又名“驼城”,始于春秋战国,兴于明清,为明长城九边重镇之一。康熙皇帝赐“两守孤城,千秋忠勇”刻碑,有“南塔北台中古城,六楼骑街天下名”的美誉。

  榆林,古称“上郡”,又名“驼城”,始于春秋战国,兴于明清,为明长城九边重镇之一。康熙皇帝赐“两守孤城,千秋忠勇”刻碑,有“南塔北台中古城,六楼骑街天下名”的美誉。


  榆林古城,在中国动辄拥有千年历史的诸多古城中,历史不算悠久,至今600余年,规模不算很大。明永乐元年(1403)在今榆林市设置榆林寨,正统初年改建为堡。



  成化7年(1471)增立榆林卫,成化9年,延绥镇迁驻于榆林卫城。古城东依驼山,西临榆溪河,北锁红石峡,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作为陕北地区重要的中心枢纽,它是塞北风沙线上唯一一座保存完整的明清古城,也是陕北文化的典型代表,为重现历史文化名城榆林的风采,对古城墙的研究很有必要。虽屡遭兵火,迭经风雨侵蚀,但大部完好,不失为塞上明珠。


  榆林卫城在古代直接承担了守卫首都北京的功能,榆林是全国唯一由皇帝钦定城墙高度可以超过北京的城市。榆林古城的城墙高度为三丈六尺,大约为12米,而北京的明城墙高度只有11.6米。



  榆林与北京是休戚与共的生态安全共同体。古代的榆林不但是军事重地,也是边疆贸易的中心和汉族与西北少数民族文化交会和交流的地方。


  榆林城地处半山半川处,东高西低,平面呈菜刀形,城墙内夯黄土,夯层厚16—20厘米,外墙砌以砖石,上设垛堞。底宽15米,顶宽9米,高12米。


  原南城墙长1060.4米、西城墙长2124.5米、北城墙长1168.9米、东城墙长2435.5米,总长6789.3米,现存城墙总长5677.8米。



  由于军事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榆林城池进行过三次较大规模的维修扩建。


  第一次,明成化22年(1486年)巡抚黄献向北展筑城廓,南城至今上帝庙一带,俗称北城。


  第二次,弘治五年(1492年)巡抚熊绣展筑南城廓至凯歌楼(原名怀德门,正德末年巡抚都御史姚摸改为此名),俗称中城。


  第三次,正德十年(1515年)总制邓璋扩筑建成南关外城,推至榆阳河沿,俗称南城。此即历史上所称“三拓榆阳”。


  从嘉靖十九年(1540年)至万历十年(1582年)历代驻榆官员对榆林城垣屡加修筑,除增高加厚外,并相继完成全城墙外部的青砖包砌。



  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榆林城垣建有东城门两座,即威宁门、振武门;南城门一座,即镇远门;西城门四座,即广榆门、宣武门、龙德门、新乐门;北城垣无城门。


  中部建有镇北楼,加上各城门楼,城墙四角楼及东城上的讯敌楼、观远楼,全城墙上共建有城楼14座,城周长5354步,东门、南门有瓮城,并设千斤闸,与城墙构成完整的防御体系。


  由于历代战乱,榆林卫城城墙损毁十分严重。从总体来看,目前城墙遗存段保存率达到79.89%,“古刀币”形态依旧清晰可辨。



  其中,东城墙保存相对完整。从城墙遗存构成上看,现存城门3座、瓮城2座、城楼2座、马面15座,其中镇远楼为重建建筑。目前有城门2座、马面8座拆毁。除修复段外,基本没有完好的部分,仅东城墙部分段落保存相对完好。


  城内外至今仍保存有很多古迹名胜,其中以星明楼、凌霄塔最负盛名。城内外遗存有古代寺庙,这些庙宇几经整修形成各庙宇群体,寺内存有精美的明、清时期的壁画、造像、碑刻,珍贵异常。



  榆林素有“小北京”之称,尤其是六楼骑街、榆林老街、卫城城墙等,更是榆林的历史文化名片。文昌阁、万佛楼、星明楼、钟楼、凯歌楼、鼓楼在这里一一排开,与城南的凌霄塔、城北的镇北台遥相呼应。


  榆林古城的建筑风格遗传了北京的风貌,触摸历史的脉搏,感受老榆林的古风遗韵。古城是榆林人生活的一部分,榆林人的古朴生活,在这里可以一一领略。


 

本文标题: 榆林古城:邂逅塞上风光,领略大漠风情!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10526.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