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古代铭文砖瓦传拓技艺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21-05-27 09:36:16  来源:《书法教育》
核心提示:传拓,是将纸蒙在石刻、甲骨、青铜器等器物表面,将文字或图案用墨(朱)色捶拓出来的传统工艺。

  传拓,是将纸蒙在石刻、甲骨、青铜器等器物表面,将文字或图案用墨(朱)色捶拓出来的传统工艺。通过传拓,器物表面的文字、图案得以流传和保存。历史上一些珍贵的碑刻虽已不见实物,但从拓本中依稀可见它的艺术风采。本文就砖瓦铭文平面传拓介绍简单易操作的流程,让更多人了解这门古老的技艺。


西汉“甲天下”瓦当故宫博物院藏


  铭文砖瓦虽是古代建筑的普通构件,古往今来却受到学者和艺术家的青睐,成为金石研究的一个门类。它们以精美的文字再现了古代的历史,在书法、考古、历史以及思想文化方面都具有极高的价值。由于古砖瓦形制多样,文字或突出如浮雕,或刻画细如发丝。笔者就砖瓦铭文平面传拓积累了一些简单易操作的经验。


  传拓工具的选取与制作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传拓最基本的材料是纸和墨。纸以质量上乘的“净皮”生宣为宜。对于文字比较小、笔画较精细的砖瓦,如“封万年”汉印砖文,则应当选用更薄的“扎花”纸。传拓用墨可以选用现成的墨汁,但以采用墨块研磨而成的墨较好。


汉“封万年”铭文砖


汉“封万年”铭文砖拓片


  除了纸和墨外,传拓最重要的工具就是拓包。拓包的大小应根据砖瓦的实际情况制作。制作时选用白色的细丝绸包裹新棉花,并在棉花与丝绸之间隔一层塑料膜,避免让墨浸到棉花上,再用布带或细绳绑扎成蒜头形,拓包即制作完成。拓包使用完之后,可以冲洗、晾干后反复使用。砖瓦传拓的工具除拓包外,还有小喷壶、棕刷(牙刷)、塑料膜、毛巾、沙袋等。


  传拓工序及示例


  下面以汉“长乐未央”吉语瓦当为例介绍传拓的过程。


汉《长乐未央》吉语瓦当


  传拓主要分为上纸和上墨两个步骤。传拓各种器物,必须以保护原物为前提,在采取了必要的保护措施后,方可进行传拓。古代砖瓦,历经千年风雨,多为残砖断瓦。传拓前,要先对砖瓦进行固定。比如瓦当背面不平整,可以在底下垫一个沙袋。制作拓片的第一步为上纸。


  首先要裁出比瓦当面略大的宣纸(如果想在拓片上题跋书画,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裁纸),将宣纸展平放在砖面上,接着用小喷壶喷湿,使之紧贴于砖面之上。清代传拓多使用白笈水上纸,用白笈浸泡过的水带有粘性,目的是为了使宣纸能与碑刻紧密结合,且传拓结束后取下拓纸时容易将拓纸与碑刻分离。因为砖瓦表面比较粗糙,有较好的吸附力,用清水上纸即可。喷湿拓纸后,再用一张干燥的宣纸吸去拓纸上多余的水分。


  接下来,需要准备好塑料薄膜和毛巾。先用塑料薄膜覆盖在宣纸上,然后用毛巾卷成团状在塑料薄膜之上有序擦拭拓纸,注意力量不宜过重,以免拓纸破损,直到拓纸与砖面紧密结合。毛巾不能擦拭到的细微之处,可以用牙刷反复扫动。上纸的要点在于宣纸与瓦当表面必须毫无间隙,合为一体,否则在上墨过程中即使是极小的局部分离,也会造成拓片文字的模糊、失真。瓦当边沿四周的拓纸一定要往下压,低于当面,这样在传拓上纸时,拓纸才不容易脱落或被拓包带起。



  上纸完成后,要掌握好纸的干湿程度,待拓纸逐渐变白,纸在欲干未干之时方能上墨。上墨时,可以先用毛笔将墨汁涂在拓包上,使墨在拓包表面均匀分布。上墨前,先在空白宣纸上测试拓包含墨多少,其含墨量以墨汁不渗入宣纸为准,待墨色均匀时方可上纸作拓。


  第一遍上墨时,要先用淡墨,使文字显出之后层层加深,直到效果满意为止。上墨时,呈现在拓片上的墨一定要浮于宣纸表面,切不能如书写书画作品那样墨透纸背。因此在传拓上墨的过程中,拓包不能在宣纸上停留,必须一沾即起,否则拓片就可能会洇墨,这样不仅会造成拓片文字的笔意失真,而且还会造成墨汁对所拓砖瓦的污染。待拓片完全晾干后,即可将拓片从瓦当四周小心翼翼地慢慢揭起。


 
标签: 传拓 传统工艺

本文标题: “解码”古代铭文砖瓦传拓技艺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10557.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