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族服饰谚语的文化特色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21-07-23 13:30:17  来源:快资讯  作者:网络
核心提示:哈萨克人十分珍视友谊。哈萨克族有互相济助的习俗,如果有人遭受水灾、火灾、暴风雪等自然灾害时,可向族人要求济助。同氏族人可根据自己的情况予以济助,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如果有拒绝济助的人,则会被认为是破坏民族习俗而遭到歧视。

  哈萨克族;服饰谚语;文化


  哈萨克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州直县市及塔城、阿勒泰等地区。哈萨克族长期逐草而牧,拥有灿烂而悠久的草原文化和丰富的民族习俗。哈萨克族谚语内容丰富,记录和承载了哈萨克族灿烂悠久的文化,哈萨克族谚语中与服饰有关的谚语文化内涵丰富,呈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


  本文从《中国少数民族谚语选辑》《中国谚语集成·新疆卷·哈萨克族分卷》《谚海》《中国少数民族谚语选》等词典中搜集整理哈萨克族服饰谚语300余条,通过研究哈萨克族服饰谚语,试图厘清哈萨克族谚语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及其特色。


  一、哈萨克族服饰谚语反映游牧生产方式


  哈萨克族长期生活在高寒地带的山区、戈壁等地带,那里冬季严寒、夏季干旱少雨,气候较为恶劣。以哈萨克人聚居的吉木乃县为例,这里年平均气温4℃,冬季最冷甚至可以达到-40℃。严酷的生存环境增强了服饰在哈萨克族生活中的地位,也直接导致哈萨克族服饰的特殊性。如为了适应高寒地带的严酷天气,哈萨克人多用牲畜皮毛制成衣服。谚语“两根捎绳能保住皮衣,一件皮衣能保护人身”(捎绳:哈萨克土语,指马鞍前后系东西的革带。)“穿上皮衣,挨不了冻;抢掠为生,难卜吉凶”反映的就是这一特点。


  哈萨克族人民主要以游牧生活为主,从古至今形成了独特的草原游牧文化。早在两千多年前,阿勒泰草原、准噶尔草原、天山山区和伊犁河流域的广大地区,就是哈萨克先民游牧、狩猎和休养生息的地方。长期生活在草原、高山、深林、大漠环境中的哈萨克人以无限丰富的情感、豁达的气质,创造了一系列与游牧生活密切相关的文化,这些具有游牧文化特色的内容也反映在哈萨克族服饰谚语之中。


  哈萨克族为方便骑乘,其服装款式大都比较宽大,多为袍子,且十分结实,经久耐用。如哈萨克族谚语:


  (1)受过冻的夸他的袍子,


  迷过路的夸他的道路。


  (2)靴子引你上路,袍子陪你吃席。


  (3)不要因为袍子烂了就把它丢掉,


  你冷的时候还用得着。


  这些谚语突出了袍子对哈萨克人的重要性。另外,袍子对于哈萨克民族来说,还是身份的象征。一般来说,穿袍子的人家境优越,具有较高的地位,谚语“过节是有马的人的事儿,赴宴是穿袍子的才有份儿”“熟地方脸面受尊重,生地方袍子受尊重”等反映出哈萨克族服饰与社会地位之间存在某种内在联系。


  哈萨克族服装的基本款式大都是:上身结实、肥大,多为厚皮衣;下身裤口大、裤腿肥,多为中裤裆、短裤腿的皮裤,头饰有高顶帽等,脚上穿长筒皮靴、毡筒靴等。这一民族服饰特点的形成与哈萨克族的游牧生产生活方式有关。事实上,从石器时代开始,哈萨克先民便开始利用麻线或畜毛纺成线,把风干的兽皮缝成衣物、头饰,他们的服饰宽大结实,多用具有防寒避暑的皮毛制成,其主要目的是为了适应马上的生产劳动、游牧迁居等。


  帽子,也是寒冷地区必不可少的服饰,且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谚语“有两个人,岁数大的是兄长,只一个人,帽子就是兄长”意在告诉人们,帽子对哈萨克人来说至关重要。哈萨克族男子冬季多戴帽子,“图马克”就是其中一种。“图马克”,哈萨克语,是指由狐皮和黑羊羔皮制成的帽子,谚语“不成材的小伙子,下雨天戴图马克”中提及的“图马克”是指狐皮帽子。


  对哈萨克族女性来说,她们的帽子主要包括塔亚克、标尔克及沙吾克烈等,哈萨克族女性还多佩戴克米谢克(套头)、什拉乌什盖巾等头巾。谚语“好汉子办事,要和大家商议;好女人办事,要和丈夫商议;实在不行,也要和头巾、袖子商议”“宰母羊要和做的饭相配,戴头巾要看年岁”强调了头巾在哈萨克族女子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和所处的地位。


  靴子也是哈萨克族服饰中不可缺少的。谚语“靴子不好,坐不成上位;袖子破了,吃不成酒席”“靴子引你上路,袍子陪你吃席”等反映了靴子对哈萨克人的重要性。


  可以看出,不论是袍子、帽子还是靴子,哈萨克族服饰谚语都带有典型的游牧生活气息。


  二、哈萨克族服饰谚语反映畜牧养殖经验


  从古至今,哈萨克族一直以游牧经济为主,因此,他们对马、骆驼等牲畜有着深厚的感情。在哈萨克族历史上,马一直在哈萨克族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如哈萨克族家庭的富有程度主要依照马的数量来衡量。另据《拉什德史》记载:公元1513年,哈萨克的哈斯木汗接见察合台后王赛得汗时说:“我们是草原上的人,财物礼仪无所有,最有价值的就是马群,最好的食物是肉类,最可口的饮料是马奶。”哈萨克族马匹优良也是闻名四海的,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就曾在《天马歌》中赞颂哈萨克族骏马:“天马呼,飞龙趋,目鸣长庚臆双凫,尾如流星首渴乌,口喷红光汗沟朱。”在哈萨克族服饰谚语中,马的重要性同样能够看到,如“马的脂肪可以长出来,衣服的色泽无法复原”“人不脱靴不解乏,马不卸鞍不解乏”等谚语,以牲畜和服饰作对比,意在突出二者在哈萨克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程度。


  哈萨克族谚语“给牲畜披盖东西的益处不次于皮袄,为牲畜准备草料的好处不亚于佳肴”“冬天的衣服夏天穿,穷人怎么能富起来?不分冬夏都使唤单峰母驼怎能保胎”等,将冬季为牲畜披盖防寒物与人穿冬衣作对比,侧面揭示了哈萨克族的牲畜养殖经验,即牲畜进入冬牧场,一般要采取御寒措施,即要给牲畜的身上披上毛毡或棉被。这些服饰谚语再次强调了牲畜在哈萨克族生活中的重要性。


  三、哈萨克族服饰谚语折射哈萨克族传统价值观


  哈萨克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其民族在发展的过程中创造了灿烂的精神文化。长期生活在草原上的哈萨克人酷爱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这种特殊生活习惯世代相传,因此养成了该民族特有的民族气质:勇敢、勤劳、强悍、忠厚、诚恳。同时,受宗教影响,哈萨克族也是个热情、好客、重礼仪、重道德的民族。上述这些精神都能在哈萨克族服饰谚语里找到影子。


  (一)勤奋劳动、崇尚知识


  哈萨克族人民世世代代过着游牧生活,他们培育了良田,繁殖了牲畜。“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是他们教育后代的重要信条。谚语“挽起袖子去劳动,撩起衣襟,赶上大众”“老实是无能的长兄,能干是善行的衣领”“不偷懒的人就能当鞋匠”等赞美了劳动光荣;谚语“衣服厚实的人,冬天冷暖你莫问他,手脚拙笨的人,事情难易你莫问他”“馋鬼为肚皮丢尽颜面,闲汉脚上的靴子先烂”谴责了懒惰可耻。可见,哈萨克族勤奋劳动的优良品德已经深深渗透到每个人心中。


  哈萨克族是一个重知识、重理想的民族,哈萨克族虽然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但他们始终没有放弃对知识和理想的追求,谚语“小伙子尊贵,不因衣饰,而凭智慧”“不要靠衣服炫耀:想光彩,得靠你的头脑”“读过书的人脸上有光,没读过书的人脸像皮窝子一样皱巴无光”(皮窝子:哈萨克土语,以土法鞣制的皮革缝成的简易皮靴,牧民们家常穿用。)等充分表达了哈萨克人对知识、智慧的重视。哈萨克族著名诗人阿拜也说:“被浓雾笼罩的黑暗年代里,受尽磨难的哈萨克人最需要的是什么呢?需要知识,照亮人们心灵的知识后代学习知识,让他们尽早学习知识、科技,认识世界,拓宽他们的视野。”[1]468-469


  (二)团结互助,坚强勇敢


  游牧生产方式决定了哈萨克族经常居无定所。为应对恶劣的生存环境,哈萨克人认识到,只有加强团结,才能维护整个哈萨克民族的利益。哈萨克族崇尚团结的价值观,在服饰谚语中得到充分体现。谚语“团结紧的民族不易亡,裁剪宽的裙子不易破”“衣服宽,不易烂,有商有量的民族不会颠连”“既然是个民族,就要防备敌人,尤其要防备衣襟之下生出纠纷”“戴帽子的人们有共同的荣辱”。哈萨克族著名诗人阿拜在诗中真诚地诠释并劝诫人们:“缺少团结友爱的人们就像一盘散沙,因为缺少团结友爱,才没有出现过英雄事迹,如果一直这样下去,势必会出现家家断绝炊烟、路上摔倒无人扶的现象,这是我们必须要反思的问题。”[1]468-469


  面对严峻的自然环境,哈萨克族还形成了坚强勇敢的品性,如谚语“不怕皮衣被水浸透的人,也不怕和敌人拼命”“巾帼丛中有豪杰,冠带之下有懦夫”“钉铁保护靴掌,力量保全勇士”等都反映了哈萨克人坚毅勇敢的性格特点。


  (三)珍惜友谊、信守承诺


  哈萨克人十分珍视友谊。哈萨克族有互相济助的习俗,如果有人遭受水灾、火灾、暴风雪等自然灾害时,可向族人要求济助。同氏族人可根据自己的情况予以济助,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如果有拒绝济助的人,则会被认为是破坏民族习俗而遭到歧视。哈萨克看重友谊,与哈萨克族互相济助的习俗有着密切的关系。谚语“蠢人的友谊,能维持到体外衣破烂,官职罢去的时候,或者是你食物罄尽,马儿瘦弱的时候”“露了腚,也没什么丢人,既然自己及时把衣服裹严;迷了路,也不算什么罪过,只要肯回头,重新找到旧伙伴”“靴子不好,会把你的脚磨烂,同伴不好,会使你度日如年”。这些服饰谚语集中反映了哈萨克人对朋友以及友谊的重视。在哈萨克人中流传说:“只要沿途有哈萨克,哪怕你走一年,也不用带一粒梁、一分钱。”[1]468-469


  信守承诺、一诺千金的大丈夫不仅是哈萨克族英雄史诗的主题,还是哈萨克族服饰谚语的主要内容。


  不要追随给你许诺的人,要跟随给你布匹的人。许诺会变成痛苦,布匹可以做成衣服。


  空话好比没衬脚布的靴子,走起路来,会磨你的脚掌,坐在地上,会硌你的膝盖。


  这些都意在强调诚信的重要性。


  哈萨克族服饰谚语除了反映以上精神品质外,还倡导要勤俭节约,如“爱惜旧衣服就是节省新衣服”;勇于承担责任,如“寻不到野兽,怪马不好;回到家里,怪老婆不好;打不中野兽,怪枪不好,再不然就怪自己的衣服破了”等。


  四、结语


  哈萨克族服饰谚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负载大量历史文化信息,这是游牧生产生活中高寒草原特色文化的集中写照,对揭示哈萨克族文化具有中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苏北海.哈萨克族文化史[M].新疆大学出版社,1989.


  [2]袁勤.国内哈萨克谚语研究综述[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3(1).


  [3]张兴.从哈萨克格言谚语看其文化特征[J].新疆大学学报,2002(S1).


  [4]黄忠祥.哈萨克谚语及其畜牧文化的特征[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9(6).


  [5]郭兰瑛,张应平.新疆哈萨克民族文化现代化研究[M].知识产权出版社,2014.


  [6]高静文等.新疆民族文化、民族心理与社会长久治安[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4.


  [7]范学新.丝路文化精神对丝路少数民族文学的影响--以哈萨克文学为例[J].江西社会科学,2007(5).


  [8]阿布德加列里.哈萨克族服装服饰[M].伊犁人民出版社,2006.


  [9]张立涛.哈萨克传统价值观的基本内涵[J].民族论坛,2016(10).


  [10]张应平.哈萨克族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与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8(1).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华多民族谚语整理与研究》(16ZDA178)阶段成果。


  [作者简介]许晋,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文化语言学;


  乔希,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学生。


 

本文标题: 哈萨克族服饰谚语的文化特色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11056.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