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各朝代银钱的价值与流通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21-11-27 09:02:03  来源:月华聊历史
核心提示:关于货币的起源,我国货币制度属于最早的货币之一,最开始,人们以物易物,用物品来交换物品。货币制度距今大概有三千多年历史了,且经历各个朝代不断更迭,每个朝代之间的货币制度各有不同程度的差异。

  关于货币的起源,我国货币制度属于最早的货币之一,最开始,人们以物易物,用物品来交换物品。货币制度距今大概有三千多年历史了,且经历各个朝代不断更迭,每个朝代之间的货币制度各有不同程度的差异。


  秦始皇建立大秦之前,我国不同地域之间的货币都是不一样的,不同的地域是无法进行商业交易的,货币不同,也无法衡量如何等价兑换,因此全国各地都处于自我封闭状态。直到秦始皇建立秦朝,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我国的制度才趋于统一。



  秦朝多使用钱币,各种形状的钱币用来交易买卖,银子自汉代时候开始使用,汉代实行盐铁官营后,银子也大多由官府负责制造。时间推移到了明清时期,银子的使用程度到达鼎盛。尤其在清朝时,百姓生活水平极其贫困,满清本就是异族统治,汉族人在那个时候没有太高的地位,成为社会最底层的人,一个人一年的开销不过五两银子,一家四五口人一年不过二十多两。


  底层百姓大多以务农作为经济来源,如果百姓没有自己的土地,而是租地种植,那么除去所有的费用,一年收入不过八九两而已,难以养家糊口,冻死饿死不计其数,活不下去卖儿卖女者也有很多。


  社会贫富差距大,贫民根本用不上银子,只能揣着几个铜板找些便宜的食材买回家果腹,而富人家才有条件腰间挂着钱袋,出入各种高级场合。也正是因为这种社会现象,在很多影视剧中,会看到商家会驱赶衣衫褴褛的百姓,不让穷人在他的店铺驻足,穷人不仅掏不起钱消费,还会影响老板招揽有钱的贵客。



  在封建等级严苛的朝代,只有“人治”才是统治的基础,统治者的地位是最高的,法治并不是封建社会推崇的。正因为那些死板严苛的制度,才让穷人的生活更穷,富人的生活更富,社会分化严重,发展才更慢。


  对于不同的朝代,银两的价值也不同,如何衡量银子的价值?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所有人都不能不吃饭,于是就将粮食和银子做等价兑换,用来预估银子的价值。古代也有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情况,于是粮食的价格也有波动,银子的价值也会跟着市场行情进行上下波动,即使同一朝代,不同时期的经济情况,银价也有偏差。


  唐朝银价还算稳定,直到宋朝,各种铜钱铁钱的发行,各地有权利自己铸钱,钱的成分不同,大小不同,那么存在的差异就更大了。宋朝被称为银钱价值最多变,最为混乱的一个朝代。且宋朝银子的数量相对较少,无法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银价不断上升。


  直到明朝时期,郑和带领中国的船队下西洋,为世界贸易发展打通路线,中国第一次见识到其他国家的贸易情况。明朝政府有相对富庶的金银,而其他欧洲国家却有很多珍奇宝石,金银数量相对很少,于是明朝就以大量金银为筹码与欧洲国家交换奇珍异宝,这样也使我国金银数量急剧减少,对金银的需求数量也大幅增加。



  等到了清政府统治时期,尤其在满清末期,清政府与资本主义国家签订多个丧权辱国条约,不断退步,割地赔款,无数白银都被赔给其他国家,本国经济能力不断下降,民怨沸腾,国内一片混乱,党派纷争不断,革命流血牺牲。但是,即便这样,也没有减少我国割地赔款白银外流的情况。


  其实,货币的使用和流通是非常严谨的,因为货币是国家经济的首要组成部分,经济水平可以决定百姓生活质量,而百姓是一个国家的根本,那么百姓生活质量的好坏可以决定这个国家发展的局势是否安稳,因此,货币的使用和流通不得不严谨起来。


  那些所谓的“不用找了”确实听起来很豪迈,只是这样的情况大多是银钱富足的情况,都说一分钱难倒英雄汉,假如钱不够,还如何能豪迈起来啊!


 
标签: 货币 银钱

本文标题: 浅谈各朝代银钱的价值与流通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11237.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