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小寒 | 岁末严冬至 踏雪寻梅时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22-01-05 11:02:28  来源:古建家园  作者:云纹
核心提示:“小寒时处二三九,天寒地冻冷到抖”,今日小寒,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三个节气,也是冬季的第五个节气,标志着季冬时节正式开始。北方天寒地冻,滴水成冰,南方霜雪交加,冷透肌骨,常常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小寒时处二三九,天寒地冻冷到抖”,今日小寒,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三个节气,也是冬季的第五个节气,标志着季冬时节正式开始。北方天寒地冻,滴水成冰,南方霜雪交加,冷透肌骨,常常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对于小寒节气名字的由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解释:“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大矣。”小寒是冷气积久而寒,它与大寒、小暑、大暑及处暑一样,都是表示气温冷暖变化的节气,小寒节气的特点就是寒冷。



  古人将小寒分为三候:“一候雁北乡;二候鹊始巢;三候雉始雊”,大雁北迁,喜鹊筑巢,野鸡鸣叫。二十四节气中只有白露和小寒是完全以鸟类作为物候标识的。古人认为,“禽鸟得气之先”,鸟类在感知时节流转方面有难以比拟的天赋。


  小寒时节各地习俗不一,古时人们对小寒颇重视,但随着时代变迁,已渐渐淡化。



  冰戏


  我国有些省份人们在小寒节气到来的时候,因为天气比较寒冷。有时候河面结冰厚实,冰上行走皆用爬犁。爬犁或由马拉,或由狗牵,或由乘坐的人手持木杆如撑船般划动,推动前行。冰面特厚的地区,大多设有冰床,供行人玩耍,也有穿冰鞋在冰面竞走的,人们称为冰戏。


  踏雪寻梅


  “应是夜寒凝,恼得梅花睡不成。我念梅花花念我,关情。”小寒时节,民间多有赏梅风俗,甚为风雅。此花的开放,兴许是为了给蛰居的人们一个出走的理由。寒冬,腊梅,残雪,金阳,冬日,如诗如画。



  围炉解馋


  到了小寒,江苏一些地方会煮菜饭吃。广东一些地方的传统是小寒早上吃糯米饭。“小寒”是进补好时节,应多吃些御寒食物,如红枣、萝卜、橘子、牛肉、鸡肉等。天寒地冻之时,一家人围坐一起,炖一桌暖食,围炉谈笑。


  腊祭


  “小寒”是腊月的节气,由于古人会在十二月份举行合祀众神的腊祭,因此把腊祭所在的十二月叫腊月。腊的本义是“接”,取新旧交接之意。腊祭为我国古代祭祀习俗之一,远在先秦时期就已形成。“腊祭”含意取其有三,一是表示不忘记自己及其家族的本源,表达对祖先的崇敬与怀念。二是祭百神,感谢他们一年来为农业所作出的贡献。三是人们终岁劳苦,此时农事己息,借此游乐一番。



  萌春


  小寒又被称为“二阳”,此时天地间阳气涌动。北方积肥造肥、兴修水利;南方则要浇冻水、培土施肥,很多农作物在小寒前后就要种下。


  随着冷空气活动频繁、不断南下,全国各地气温持续降低,河水封冻,土壤冻结,万物冬藏。寒冬时节需注意防寒保温,多运动,养成热水泡脚的习惯,让身体暖和起来,注意头部、腹部、足部保暖,多吃些温补性的食物。


  小寒节气到来的同时,也迎来了农历腊月,辞旧迎新,年味渐浓,家家户户开始为即将到来的春节做准备。“小寒游子要思归,大寒岁末庆团圆”,小寒过完迎腊八,过了腊八就是年,马上就可以迎来一家人的闲适团圆了,愿君幸福安康!


 

本文标题: 今日小寒 | 岁末严冬至 踏雪寻梅时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11339.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