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中元节 | 寄哀思 敬孝道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22-08-12 09:19:26  来源:古建家园  作者:花镀
核心提示:中元节是道教名称,民间世俗称为七月半、七月十四、祭祖节,佛教则称为盂兰盆节。

  中元节是道教名称,民间世俗称为七月半、七月十四、祭祖节,佛教则称为盂兰盆节。


  在《易经》中,“七”是一个变化的数字,是复生之数。《易经》:“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七是阳数、天数,天地之间的阳气绝灭之后,经过七天可以复生,这是天地运行之道,阴阳消长循环之理,民间选择在七月十四(二七)祭祖与“七”这复生数有关。道教的中元节与佛教的盂兰盆节设在七月十五日。



  “七月半”原本是上古时代民间的祭祖节,而被称为“中元节”,则是源于东汉后道教的说法。佛教则称七月半为“盂兰盆节”。一定意义上,七月半祭祖节归属民间世俗,中元节归属道教,盂兰盆节归属佛教。


  中元节与清明节、农历十月初一的寒衣节,并称为“三大鬼节”,既然有中元节,那么便有上元节、下元节。其实,上元节便是正月十五的元宵节,而下元节则是每年农历的十月十五日。



  中元节节日习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祭祀土地等。七月乃吉祥月、孝亲月,七月半是民间初秋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节日,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稻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该节是追怀先人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


  长期以来的祭祖文化是人们对祖先的一种思念,体现着人们希望求得祖先庇佑的愿望。中元节是一个充满仁爱之心的节日,活着的人不仅惦念自家祖先,也对其他鬼魂有着慈悲怜悯,即便是恶鬼,也能享受香火祈福,摆脱轮回之苦,都说人性本善,在中元节这天,人们相信恶鬼也是能被感化,善心向道。



  那么,七月十五有何忌讳呢?


  一、认为不可以挂置风铃,或者在夜晚吹口哨等等,坊间认为这类行为会招来鬼魂,尤其是在七月十五阴气较重,百鬼夜行的时间点上。


  二、认为尽量不要晚归,或者尽可能减少夜游、不要去一些偏颇,人迹罕至的地方。


  三、中元节也是祭祀祖先的节日,因此,有关祭祀的习俗或者规律,需要遵守,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尤其要遵循当地的祭祀文化和祭祀规矩。


  四、则是要保持一份敬重和敬畏,例如不可以乱烧冥币,乱踩冥币等等。



中元夜看月


唐丨罗隐

朦胧南溟月,汹涌出云涛。

下射长鲸眼,遥分玉兔毫。

势来牛斗动,路越宵冥高。

竟夕瞻光影,昂头把白醪。


中元作

唐丨李商隐

绛节飘飖宫国来,中元朝拜上清回。

羊权须得金条脱,温峤终虚玉镜台。

曾省惊眠闻雨过,不知迷路为花开。

有娀未抵瀛洲远,青雀如何鸩鸟媒。



中元夜寄道侣

唐丨陆龟蒙

学饵霜茸骨未轻,每逢真夕梦还清。

丁宁独受金妃约,许与亲题玉篆名。

月苦撼残临水珮,风微飘断系云缨。

须臾枕上桐窗晓,露压千枝滴滴声。


中元夜百花洲作

宋丨范仲淹

南阳太守清狂发,未到中秋先赏月。

百花洲里夜忘归,绿梧无声露光滑。

天学碧海吐明珠,寒辉射宝星斗疏。

西楼下看人间世,莹然都在清玉壶。

从来酷暑不可避,今夕凉生岂天意。

一笛吹销万里云,主人高歌客大醉。

客醉起舞逐我歌,弗歌弗舞如老何。


  随着精神文化活动的日益丰富,传统节日充满了挑战,如何传承和发展优秀的传统文化内涵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标签: 中元节

本文标题: 今日中元节 | 寄哀思 敬孝道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11839.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