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为苏堤六桥取芳名?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22-08-11 13:21:23  来源:走近西湖  作者:荷包蛋君
核心提示:谁给苏堤六桥题名,就成了颇有兴味的历史之谜。至今最为“权威”的说法是清乾隆年间由士人翟灏等辑的《湖山便览》卷三的记载:“盖诸名乃南渡后好事者所拟,非苏公自立,故宋、元诗词集中,皆未经用及之者,但云第一、第二而已。”

  苏东坡是北宋哲宗元祐四年(1089)一月再次来杭任知州的。次年四月二十九日,他给哲宗皇帝的《乞开杭州西湖状》被准奏,遂以工代赈的办法,花了二十五万民工,全面整治西湖。浚湖挖出的淤泥,筑成了一条横亘西湖南北,设置六桥的长堤。工程完成不久,东坡又于元祐六年(1091)一月离任杭州而去,所以,他根本没有时间来得及给六桥取名。这条长堤之名还是东坡的后任,元祐六年(1091)二月杭州新任知州林希榜曰“苏公堤”。



  谁给苏堤六桥题名,就成了颇有兴味的历史之谜。至今最为“权威”的说法是清乾隆年间由士人翟灏等辑的《湖山便览》卷三的记载:“盖诸名乃南渡后好事者所拟,非苏公自立,故宋、元诗词集中,皆未经用及之者,但云第一、第二而已。”对此,他们还列举二例佐证:宋代徐集孙《湖西纳凉》诗“小艇撑过第一桥”;元代唐棣《竹枝词》“门前场柳乱吹花,第一桥头第一家”。


  因此,为苏提六桥拟名是南渡以后(即南宋时期)“好事者”的说法,细加分析确有其道理。若桥名取名出自名家之手,肯定一锤定音,决不会名称拟定有个完善过程。



  其一,尽管南宋后期与西湖相关的典籍中,六桥出现“映波”“锁澜”等名,但仍以“第一桥名映波”“第二桥名锁澜”……署名。这有力说明,苏堤六桥在宋室南渡前,确没有桥名,而以一、二、三等冠名。就是南宋咸淳四年(1268)潜说友纂编《咸淳临安志》的《西湖图》揭示,苏公堤六桥的名称,仍以数字排名为第一桥、第二桥、第三桥……


  “好事者”拟出的桥名,民间一时三刻不一定习惯,故而在所拟的桥名前加“第x桥名xx”,以免搞错。正如,近年来“杭州市地名办”给钱塘江几座大桥命名一样,由于原先是按建造落成先后,以钱江二桥、三桥、四桥等冠名,大家习以为常。现在正式给桥命名,就不得不像当年苏堤六桥那样,在正式桥名前加上“钱江x桥为xx桥,如钱江四桥为复兴大桥”。上海黄浦江上几座大桥,建成后一步到位,给予命名“南浦大桥”“徐浦大桥”“卢浦大桥”等,在实际使用时,就很清楚它们在什么地方,若反之现在再改用“浦江一桥”“浦江二桥”等,倒令人一头雾水。



  其二,只要查阅南宋古籍《梦粱录》和《武林旧事》的有关章节,不难看出苏堤六桥的桥名有异。如第三桥和第六桥,在吴自牧的《梦粱录》内称三桥为“望仙”、六桥为“涵碧”,而在与吴自牧同时代稍后成书的《武林旧事》中,三桥称“望山”、六桥称“跨虹”。这绝不是随意改动,或是记载失误,而是“好事者”拟名的完善过程。


  其中三桥尤为明显。一开始“好事者”拟名三桥称“望仙桥”,主要是考虑附近建有三贤堂,祀白居易、苏东坡和林和靖三位诗人,三桥不失是瞻仰诗仙好去处,有“望仙”之感,桥名曰“望仙”恰到好处。然而一段时期后发现,其他五座桥都是以感受西湖风景命名,何况观望南北双峰的美景,非站在三桥上莫属,再则桥下港名早有“望山”之称,所以桥名逐渐以“望山”替代了“望仙”,这样就与其他桥命名格调一致,显得十分完善。


 
标签: 苏堤 西湖

本文标题: 谁为苏堤六桥取芳名?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11837.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