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要了解中国古建筑?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22-09-14 10:59:06  来源:网络
核心提示:当提起“中国艺术”时,连小朋友都能如数家珍:唐诗、宋词、元曲、水墨画、玉刻、木雕……但在这其中,很少有“古建筑”的身影。

  当提起“中国艺术”时,连小朋友都能如数家珍:唐诗、宋词、元曲、水墨画、玉刻、木雕……


  但在这其中,很少有“古建筑”的身影。



  发展程度极高的文字传统,使得千年来中国一直非常重视“被记录下来的文明”。琴、棋、书、画,无不得到精深研究。


  而建筑,作为生活、祭拜的场所,很多时候仅仅被当做背景存在,极少引得文人注意。


  因此,即使许多建筑技艺精湛、巧夺天工,营造之术也只是同其他手工业一起,属于“匠作之事”,在近代以前的中国根本没有机会发展成为一门学科。


  就连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建筑大师梁思成在全国各地考察期间,如果提出想看“古物”,地方知识分子或官员会对古老的庙宇视而不见,转而带他去看碑刻,仅仅因为“上面有字”。


梁思成(1902.4.20—1972.1.9)


  被人们忽略的古建筑,隐藏了许多我们未曾深思的细节。


  为什么中国古建筑大多用木头搭建,而非石材?


  为什么木结构建筑历经千年,数次地震而不倒?


  为什么榫卯结构随处可见,即使冶铁技术发展也依旧未抛弃榫卯传统?


  为什么说斗拱是中国古建筑的灵魂?


  建筑是凝固的历史,我们从中可以看到自己从何处来、身处何处、到何处去。


  这其中,是千年来中国人民代代传承的智慧。



  但少有人知的是,在风雨交加的近代,中国建筑史成为日本、欧洲学者竞相角逐的对象。


  二十世纪初到三十年代,日本、欧洲的学者对紫禁城等中国古代建筑拍摄、测绘,进行持续调查,发表了不少学术著作。


  在此时的中国建筑史研究中,没有中国学术的位置。


  日本人甚至断言:中国已经不存在唐代的木结构建筑,如果要欣赏唐代木结构,那只能到日本奈良。



  这也成为以梁思成为代表的营造学社,到全国各地考察古建筑的直接原因。


  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开始,梁思成、林徽因等人,对全国15个省,近200多个县的2000余处古建筑项目进行考察,终于夺回了中国在本国古建筑领域的话语权。


  这些建筑,也成为中国古建筑史上的重要标本。


  无论是近百年前,营造学社对古建筑的“重新发现”,还是千年前,营造现场的匠人智慧,古建筑对我们来说,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标签: 古建筑

本文标题: 我们为什么要了解中国古建筑?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11919.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