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秦汉时期的建筑特征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22-11-15 13:31:48  来源:西都百里
核心提示:中国古代建筑制度初见于周代的《周礼·冬官考工记》,其中对于都城、宫室、祭祀场所、市场和民居都做了较为详细的描述,当然作为周礼的一部分,说到底目的都是为了加强等级制度,维护周王室权威。

  中国古代建筑制度初见于周代的《周礼·冬官考工记》,其中对于都城、宫室、祭祀场所、市场和民居都做了较为详细的描述,当然作为周礼的一部分,说到底目的都是为了加强等级制度,维护周王室权威。这种制度一直延续到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时代的变革,礼坏乐崩,这种等级制度被颠覆。


  随着秦的大一统,建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有秦一代在关中和关东修建了大量的宫殿、陵寝、军事设施,车同轨书同文,还有最重要的就是统一度量衡。统一度量衡意味着尺度的计算有了统一的标准,有利于建筑的发展。


  汉初,在秦的制度基础上加以改动,皇家宫殿建筑在这一时期已经发展成熟,并形成我国建筑史上第一个高潮,本文立足于秦汉时期建筑史的第一次高潮,加以总结时代建筑之特点。



  1、台基


  夯土台基作为中国建筑三大部分之一秦时期的章台阿房宫前殿建筑。汉代未央宫前殿众多文献表明自东周时期开始到秦汉统一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高台建筑都是主流。(夯土台基已经在汉长安城的文章中详细介绍)


  这一时期台基下有阶梯承托或是平缓的步道连接地面,四周刻作若干矮柱以充作栏杆,汉代墓葬的画像中厅堂和殿前也常有台阶可想其气势之恢弘。汉墓室中的台基栏杆之间常刻水平横线,用以表示铺地砖之间的砖缝,这种手法一直沿用到隋唐五代时期。


  秦汉建筑皆崇尚高台,秦都雍城和栎阳两地已见台基遗址,但都不高大。真正意义上的宫台建筑起始于商鞅变法后。夯土建筑一般在施工前会先挖掘地基,目前多见的深度在两米到四米之间,然后用打夯的方式一层层向上堆叠,关中地区的黄土质地紧实经过反复夯打会形成紧实的整体,非常适合作为建筑地基(南方地区的土壤就不适合这种建筑模式,原因只要还是土质)。高台建筑的夯层一般6~8厘米厚根据不同的建筑需求不断收缩,最高可达十余米高,最后在顶部平面上修建宫室的梁架结构,整体显得威武宏伟。


  高台建筑的产生具有时代特点,它处在土木结构建筑学不太发达的时代,依靠高大夯土来增加王权甚至皇权的威严,同时在实用方面,高台建筑易于防水排水,也更便于防卫。


长乐宫柱础


  2、柱与柱础


  我国建筑的屋顶与台基之间最重要的连接部分就是柱础部分,这种结构类似于今天的钢架结构,只不过古代叫梁架结构。很多古代建筑既是去掉四周墙壁建筑仍然屹立不倒哪怕是最后成了亭子也并不影响安全性,道理就在这种结构的承重上。屋顶的榫卯结构以及覆盖的瓦件重量全部被立柱吸收并且通过立柱传达给其下的柱础,柱础作为一个宽大平面将力分散到紧实的夯土基础中,建筑得意长久居住。不仅如此正是这种结构让它能经受的起各种海拔和气候的挑战,中国建筑之所以能自热带到寒带,由沙漠到两河流域再到滨海地区,在不同环境下始终实用,有赖于这种结构的伸缩性。


  秦汉时期柱础样式并不多样,大小变化则比较丰富,这一时期的立柱上下同径无收杀


  由于木头并非耐朽物质,难以保存至今秦汉时期的木柱形制我们只能通过文献和秦汉时期特有的柱径与高比例推断。


  上林苑、未央宫前殿的柱础石多为粗略挑选的原石,并未经过人工加工,经过笔者调查这种状况在关中地区的秦汉宫殿中普遍存在,一方面说明凿石打磨的不易若非一定规格一般建筑并不使用精雕细琢的方法,另一方面说明某些重大工程的工期要求紧迫,没有时间人力精细加工。


  3、斗拱


  汉代斗拱,并不如后世斗拱这般科学美观,秦汉时期我我国斗拱还处在发展时期,大型建筑上普遍设置有斗拱,柱头上施栌斗,其上安置安拱两端各设置散斗一个,值得注意的是拱心之上突出一块,类似枋头。这种形式延续至唐代,唐代以后的建筑中不曾见过。明器中斗拱出现的频率很高,关中地区出土众多陶楼斗刻画出了秦汉时期的斗拱,每自墙壁出拱或者梁承接栌斗,其上加拱,其间也有于立柱上增加栌斗的,“一斗三升十分普遍。


  汉代斗拱形制已经形成,结构比明清甚至隋唐时要简单的多,且有些问题并未得到解决,例如转角处斗拱如何衔接,斗拱部件的形制并未多样化等等。


  前面提到秦汉建筑的地面建筑已经找不到了,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最早的建筑是中晚唐时期的。虽然我们也在努力的做复刻汉代建筑的准备,但是说实话准备工作十分繁复,搜集的实物资料也以屋瓦铺地砖柱础为主,类似梁架结构这样的木质部件肯定是找不到的,所以只能从其结构入手,用今人之手法重新塑造其筋骨再施以原来建材还原其血肉。


  4、门窗


  秦汉时期的门窗实物目前仅见于发掘出土古墓内,多出现在明器墓内壁画、墓门等处,多地出土墓门厚重而短小,门上刻有铺首做饕餮衔环妆,后世明清常见的墓门形制在这时已经大体确定下来。


  窗的形状同门相通,多见于墓室,秦汉时期窗以长方形居多,偶有三角形、圆形窗与窗之间设有窗棂,与今世之门窗略有不同,更加畅通宽大。


  5、屋顶


  中国古建筑的方方面面都有程式,这可以看做的儒家等级制度的体现,也可以看成最早的行业规范。


  在中国古建筑中,历代对屋顶的营建都十分下功夫,屋顶是建筑物的冠冕一点不为过。


  四阿、九脊、攒尖、不厦两端,硬山,这五种常见规格在汉代就已经初具规模。


  屋顶用筒瓦与板瓦相互套接,最外端施以瓦当装饰,纹饰及形制公众号前期文章皆有论之。


  屋顶两坡相交之处,皆用脊瓦覆盖,秦汉时期脊多平直,偶尔也有两端翘起的个例两端多装饰以瓦当,目前为止秦汉时期的建筑还没有发现过鸱吻


  在汉代众多留存的遗物中,虽然大多数屋顶坡面及檐柱为直线,但偶尔也能看到屋顶有起伏者,


  班固的《西都赋》“上反宇以盖载,激日景而纳光,描述的就是出现起伏的坡度。总之一句话,汉代屋顶的坡度和当时建筑工艺的局限性和斗拱的发展都有关系,并不能单纯的归结于时代审美的不同。



  6、雕饰


  雕饰的题材可以分为人物、动物、植物、文字、几何纹等等,动物纹饰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最为常见。秦汉时期的雕饰工艺相交后世并不发达,但具有很强的时代特点,如马、鹿、鱼都是当时人们很喜欢的装饰题材,再比如,文字多施加砖瓦上。几何纹常用有钱纹、绳纹、菱纹、S纹等等。


  综上;秦汉时期建筑的特点我们总结出以下三点特征:


  第一,审美和政治伦理的统一


  “房子是用来住的秦汉时期建筑作为帝王居住的场所,审美装饰方面一定是精巧绝伦的,同时还会依托建筑强化王权,通过高耸的阙台广阔的楼阁屋宇让人臣服,在审美性和政治伦理统一这一层几乎所有朝代都承袭秦汉时期的建筑理念,“非令壮丽无以重威


  第二,人文主义和自然观念的统一


  建筑作为一个整体,其中会包括构图、形式、风格和尺度,纵观秦汉时期的建筑风格和构图形式,无不是从最基本的审美出发,动物、云朵、太阳月亮这些纹饰也都选材于自然,没有什么不可理解或者脱离生活的题材和形式。


  第三,整体性和综合性的统一


  秦汉建筑的整体性体现在它们往往是以一个整体出现的,秦咸阳宫汉未央宫,都是一个集合各种功能于一身的综合体,无论是整体结构还是单个房屋,从外到内,从色彩到装饰,每一个部分都是不可分割同时又能灵活变化的,充分体现了秦汉建筑整体性和综合性的统一。


  中国建筑是延续两千余年的一种工程技术,已经形成一种艺术系统,许多建筑本身便是我们文化的代表。除非我们不知道尊重自身的灿烂文化,如果有复兴国家民族的决心,我们便不能忽略本国建筑的研究。


  为什么从清末到今天,我们对本土文化的重构复兴如此执着,其中当然有优越感丧失的不甘,但主要的还是对于自身文化保护的觉醒


  中国自古以来,亡国之祸叠现,文明何以延续至今天?唯国亡而学存。


  建筑作为一个民族特有的文化组成部分,时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同时也时刻反应着我们的时代。中国建筑之所以能自热带到寒带,由沙漠到两河流域再到滨海地区,在不同环境下始终实用,有赖于这种结构的伸缩性。毫不夸张地说,我们的文明传播和地理标志的确定背后是传统建筑的先进性和科学性。


  古代建筑艺术的传承大多沿袭师徒关系,这些匠人虽然留下了许多辉煌的奇迹,但在理论上却多少解析和程式化的杰作,尤其秦汉至隋唐之间历史。因此当一个时代过去另一个时代诞生,多因为王朝更迭对前朝奇迹建筑加以摧毁,我国也无对前朝建筑进行鉴赏的习惯。


  在隋唐之际对于秦汉建筑遗存没有加以保护啊和研究,到了宋明又对盛唐的余韵没有观点和保留,要么按照本朝的观点和建筑方式擅自改造重修,最终导致面目全非,十分痛心。


  中国古代瓦当的发展过程就是建筑发展的缩影,同样二者也有着同样的遭遇。


  以砖瓦观楼阁见楼阁睹兴衰用兴衰思文明。


  从素面瓦当到纹饰精美文字瓦当再到各色琉璃瓦,建筑为了承重的需要一步步改进斗拱,跟随审美和实用的需求改善坡面,在每一点变化中我们走过了雄浑的强汉开放的盛唐、典雅的两宋、红墙金瓦的明清


  一砖一瓦构成一座城市,城市又塑造一个个个体,《营造法式》《工程做法则例》。还有多少我们没来的及看到就消失的著作,还有多少没被时间留住的建筑,永远的消失在历史的洪流中。通过小小的瓦当回看历史,感觉就像管中窥豹兴致盎然又五味杂陈。


  面对秦汉旧墟会因为满目萧索而潸然泪下,会怅然徘徊游离其间。幸运的是翻开满地狼藉总有那么一些小角落里蕴藏着劫后余生的辉煌,就像我们的文明本身充满苦难同时坚韧不拔。


 
标签: 古代建筑 秦汉

本文标题: 浅谈秦汉时期的建筑特征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12068.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