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工匠的地位如何曲折上升?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23-02-20 14:03:14  来源:网络
核心提示:中国古代工匠技艺的水平举世瞩目,但“重文轻工”的基调几乎贯穿了所有封建王朝的政策推行之中,以至于诸多能工巧匠,并未曾留下多少宝贵的记述。

  中国古代工匠技艺的水平举世瞩目,但“重文轻工”的基调几乎贯穿了所有封建王朝的政策推行之中,以至于诸多能工巧匠,并未曾留下多少宝贵的记述。


  他们中时常人才辈出,向近代科学踏出试探又伟大的一步步,只是生不逢时,更多的理性与思考被湮灭于“四书五经”之中。除了不被重用,更多时候工匠们的自由也会被王权私利所限制,甚至只能作为政府登记在籍的匠人活一辈子。



  工匠设计的复杂古建筑


  历朝历代,对于底层中手工艺人的政策管控有时宽松,有时收紧,只是总结为一句话,不过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春秋——技术与思想共舞


  在汉文明兴起的第一个小高潮——春秋时期,人们满足了基本的衣食住行后延伸出了更多的需求,工匠在各类器具的打造方面大显身手。


  此时的百家争鸣运动中,手工艺人众多的墨家自成一派——其创始人墨子原是擅于制造守城器械的工匠。在这个动荡危机且自由的时代,即使贫民百姓也亦有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抱负,并尽自己所能去实现。


  身为鲁国人的墨子秉持“非攻”的思想,反对不义战争。当墨子听说,一位名叫公输盘的匠人要为楚国造攻城的武器去攻打宋国时,他从鲁国赶路十天十夜到楚国,劝说公输盘放弃。据理力争后两人以器械模拟交战,公输盘所造攻城器具不敌墨子守城器具,他便暗示杀掉墨子,便能成功攻取宋国。而墨子甘愿舍身取义,其门下追随者亦如是,楚王知晓杀掉墨子一人,却杀不尽承墨子学说的众人,于是放弃了攻打宋国的打算。


  而他对工匠一职的履行却不单单只是囿于刻板地制作和打造,他在力学、几何学、光学等学科均有自己的经验总结和实践。《墨经》中所提出的”端“、“尺”、“区”、“穴”等概念,大致同近代几何学上的点、线、面等相近;而墨子和其学生也做出了世界上最早的小孔成像实验,探究”光沿直线传播“的奥秘。


  英国汉学家李·约瑟曾指出:“墨家思想所遵循的路线如果继续发展下去,可能已经产生欧几里得几何体系了。”


  这个时期齐国管仲提出“四民分业,士农工商”政策,把国民分为军士、农民、工匠和商贾四类人,让他们按职业聚居在固定的地方。这个举措不利于社会阶层流动,不过其中的平等意味至今仍可借鉴——这种职业分类并非高低贵贱的排序,而是并列之意,将“士农”同“工商”同等视之。当代史家李剑农便依据《史记》、《国语》等古书记载判断:“中国商业之开化,当以齐为最早。”



  唐朝——阶层固化的悲哀


  与春秋时期不同,唐代法令开始强调“士农工商”四民的高低贵贱。《旧唐书》记载:“工商杂类,不得预于士伍。”此时工商从业者不仅被要求不得入仕,其职能也被列为“杂类”,可见身份低微。


  唐中央政府设三省六部以治理天下,手工匠人则由工部统管。他们都有特定的名籍在册,以便官府随时调遣。出于国家政权和上层统治集团奢侈性消费的需要,唐代官府对工匠们的控制十分严格。但随着时代向前发展,“纳资代役”(以金钱代替服役)政策逐渐普遍化的情况下,手工业者的固有身份也逐渐松动,甚至可以摆脱原有的工匠身份,走上“入仕”之路。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唐传奇》所载一位能工巧匠名为马待封。他自幼学做木工,不仅掌握漆画、雕刻、烫画等技术,自己也擅于钻研事物原理,琢磨风能水能这类天然动力,运用齿轮等制作木器。由其首创的芜湖铁画制作技艺,被列为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之中。


  玄宗在位时期,马待封为修皇帝的法驾从海州赴京——他不仅修好了这架六匹马拉的华美马车,还把宫中损坏多年的各种器械仪器修好改造,使它们更加美观精巧。


  马待封之后在皇宫的新奇制作奠定了他“机器人鼻祖”的称号。他为皇后制造的梳妆台打开妆台门,会有木制妇女依次捧出毛巾、梳子、化妆品等递给皇后,最后将取出的东西递还给“木妇人”,它将其拿进去后,妆台门也会自动关闭——可谓是登峰造极的技艺。


  之后他还制作了名为“酒山”的工艺品,酒池荷花荷叶遍布,一只巨龟驮着高约三尺的山峰居中,山内部中空,可盛三斗酒。山腰金龙盘绕,将酒杯置于龙口所对荷叶上,金龙便能自动吐酒至八分满,待饮酒者取走。若是喝的慢了,山峰顶上小阁楼楼门便会打开,有衣冠整齐的小人执手板催促喝酒——将酒杯放在荷叶上让龙口斟满酒,小人便会回去,阁楼门也自动关闭。


  酒山内设需风力催动的机关,工艺水平极高,但无奈唐玄宗“重文学,轻理工”,马待封的精湛技艺并未得到丝毫重用,他的诸多理念也没有传承下来。留下的只是穷困潦倒归乡的故事,被好事者调侃姓名:“为皇帝做牛‘马’,等‘待’到死也无‘封’赏。”


  现代人惊叹于古代能工巧匠非凡的智慧,而在古代,他们的作品只被视为“雕虫小技”“奇技淫巧”,是上不了台面底层人的小玩意儿。历史上各朝代对四书五经的推崇,对数理机械的漠视,暗含了对科技的摒弃,也为封建王朝未来的覆灭埋下深远的伏笔。



  明清——大落大起之间


  明朝工匠处境进一步紧收。它承袭了元朝的匠籍制度,匠户身份父死子继,役皆永充。除非官府放免,否则只能终身为匠,子孙也不能脱离工匠身份。被编入匠籍的人,需要按照“匠不离局”的规定,终身只能在官营手工业中被强制劳动,依附于封建王朝,没有决定自己人生的自由。


  “每日绝早入局”“抵暮方散”是匠户的工作常态,工作繁重之外,也会受到官府的压榨剥削,官员们往往会巧立名目,“捕风捉影,蚕食匠户,以供衣膳”,一部分生活艰难的底层匠户常常衣食不济,甚至质典子女以维系生活。


  政府为维护官营手工业的生产秩序,对工匠管理严密。《大明律》中针对工匠的法律条文多以惩罚为特质。在这样严苛的制度下,匠户消极怠工或者逃亡来脱离匠籍身份的行为屡见不鲜。正统三年各处逃匠四千二百五十五人,正统十年逃匠万人,景泰元年逃匠三万四千八百多......尽管针对此类情况颁布了“清理勾补”的相应政策,依旧无法挽回大局。


  这种落后的生产关系导致手工业者的生产效率十分低下,匠户的反抗不仅会影响封建统治者对手工业品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也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匠户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匠班银”的出现让匠人可以通过缴纳钱财代替劳役,解放了部分工匠和官府的强捆绑,给予了一定的自由空间。


  明中后期,科举开始向匠户开放,匠籍人员也可以登科入仕。除此之外,也有匠人不通过科举考试,仅凭借自己的高超技艺进入官僚阶层。清代赵翼所著的《廿二史札记》中记载了明朝数次匠人入仕的经历:“蒯祥、蒯义、蒯钢、蔡信、郭文英俱以木工,官至工部左右侍郎。陆祥以石工,官至工部左侍郎。”


  工部是管理全国工程事务的机关,尚书和侍郎分别相当于长官和副长官,职位甚高。而有丰富制造经验的匠人也会直接参与大型工程的管理。优秀匠人担任政府职务直接入仕已成制度。


  尽管有少量匠人可以入仕为官,且官至尚书,但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士大夫群体对工匠群体的认可度依然不高,数次上奏质疑匠官合法性,导致匠官大面积降职。《明实录》中虽然称赞工部左侍郎陆祥“为人颇谨愿”,但紧接着就说“士夫不以其出自杂流而弃之”——“杂流”一词不禁让人唏嘘。


  到了清代,统治者对工匠态度更为友善。匠籍制度被废除,匠班银也被免除,官府试图以招募雇佣的方式召集工匠做工。然而大量免费劳动力和财源的损失使得朝廷财政入不敷出,匠籍和匠班银随之恢复。政策的废除和重现都过于武断和思虑不周,由此对产生了诸多不合理之处,其中之一便是匠户需要承担“民籍”与“匠籍”两种赋税。匠户逃亡再次“蔚然成风”。


  这种情况下,清朝政府不等不再次改革,将匠班银摊入田地赋税。从此,工匠才终于摆脱了匠籍制度的捆绑与免费劳动力的提供。


  清代统治者也允许“匠人留名”。工匠在作品上署款,使其幕后的身份逐渐走进大众的视线——匠人不只是制造工艺品的“工具”,其劳动价值和社会地位也因他们的作品而显现。


 
标签: 古代工匠

本文标题: 古代工匠的地位如何曲折上升?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12266.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