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古建历史地位述略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23-04-07 11:25:21  来源:颐和园研究室  作者:耿刘同
核心提示:颐和园的古建价值一般可以从四个方面评估,分别是工程技术价值、建筑艺术价值、园林景观价值、历史文化价值。我今天发言着重对其历史文化价值进行阐述。

  重建于十九世纪末的颐和园,既是中国近代史的历史见证,又是中国数千年文明史的一个载体。它所经历的近270余年的历程,其荣辱兴衰与历史同步,在世界人类文化遗产中必然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一切首先决定于颐和园在中国建筑史上的地位。


  伴随着几千年封建帝制而代有兴建的皇家园林,大多毁于朝代更替时的战火。虽然现代考古发掘已然揭示了许多地下埋藏的残基柱础、水道池岸,但凭此恢复完整的苑囿,很难取得科学的较为准确的原貌,因为园林的神韵,更在于山水环境的布置。我们对于古代园林认识,特别是宋元及以前的园林,更多还是依赖于文献和中国历代的山水画卷。明清以来,因为有较多实物存在,我们得以对包括皇家园林在内的明清园林进行较为具体而深入的研究。正是由于实物的完整性,以及文献档案资料的记载比较详实,颐和园在深入研究方面也具有独占鳌头的优势。


(摄影:范炳远)


  颐和园的古建价值一般可以从四个方面评估,分别是工程技术价值、建筑艺术价值、园林景观价值、历史文化价值。我今天发言着重对其历史文化价值进行阐述。


  01.一次性规划、不间断施工


  颐和园前身清漪园,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用了将近15年的时间一次性规划,不间断施工建成,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十二年(1886)开始复建,1888年改名颐和园,也用了十年的时间,不间断的施工。清漪园兴建与颐和园复建,均完成于一代工匠之手,所呈现的建筑时代风格高度统一协调,这在现存大型古代建筑群中十分罕见。打个比方,如果说圆明园是几代帝王共同打造的“中短篇小说”集锦,那么颐和园就是是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一部围绕一个主题、洋洋洒洒数十万言的鸿篇钜制。


  02.历史背景特殊


  颐和园重建工程实施的时间是1886年至1895年,其时代背景十分特殊。首先,1885年光绪帝生父醇亲王奕譞任总理海军衙门大臣;第二,1889年光绪帝即将亲政;第三,重建颐和园工程的理由是为慈禧太后退休养老和为其庆祝六十岁生日。这三个关系摆在一块,就可以理解颐和园为什么是由海军衙门来承办,而且挪用了海军经费作为建园经费。光绪帝要亲政了,不再是垂帘听政,醇亲王奕譞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真正的执掌大权,所以以兴办海军水操学堂为名开始重建工程,并于1888年更名为颐和园。但是1894年为慈禧太后六十岁生日,因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取消了在颐和园的庆典活动。


  03.工程清单完备


  颐和园工程却给我们留下了一份堪称完备的《工程清单》,每五天一份,详细记载各项工程的五天之内的工作内容,忠实地复建了清漪园最主要和最精彩的部分,并附有玉泉山静明园内的一些工程项目,是一份难得的建筑史的研究史料,能填补我们对古建认知的多方面的空白。


(摄影:范炳远)


  重建颐和园时,在不违背总体规划的前提下,由于局部使用功能的变化,而调整了少数建筑群的平面布局,值得说明的两处较大的改动是:


  第一个变化是佛香阁下的大报恩延寿寺改建为排云殿。但是,依旧按照大报恩延寿寺依山爬升的殿座叠落布局,无损于原有磅礴的气势,使用功能的改变没有影响建筑外观的改变,使万寿山的建筑群所形成的影廓仍然层次清晰、蔚为壮观。无论是从佛香阁顶层俯瞰;还是从湖边的云辉玉宇楼下仰视都能感受到建筑宏伟气势所生发的艺术感染力。


  第二个较大的变化是在东宫门内仁寿殿(原勤政殿)北侧的怡春堂遗址,兴建了高21米的德和园三层大戏楼。就建筑的绝对高度来比较,仅次于佛香阁,远高于仁寿殿和周围的寝宫区。在其顶层,既能俯视眼下的层层院落又是眺望园内全景和园外借景的最佳观赏点。这处改变是为了满足宫廷演戏活动的需要,特别是在成熟过程中的京剧艺术的演出规模的需要。现存的样式房图纸还有关于这座戏楼选址的其它方案,包括和慈禧寝宫乐寿堂合二为一的方案;大戏楼倒坐在昆明湖岸边,无疑,最终敲定的位置仍然是最佳的选择。纵观全园,建筑物的分布是北实南虚、东实西虚,大戏楼的兴建,强化了全园的虚实对比,极大地丰富了以建筑物顶部轮廓为主要组成元素的园内东部的天际线。


  从这两个变化来看,颐和园的重建不但忠实于清漪园的原有规划布局,而且在充分理解原有规划设计思想方面,抓住了是一个完整的大园子的设计宗旨,力求每一个局部都是全园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


  4.文化内涵丰富


  颐和园的造园艺术,融合了中国绘画、诗歌和文学意境,成功地显示出中国皇家园林宏大的气势、辉煌的色彩及其与山水绿化环境的充分协调关系。它是中国园林利用自然山水、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一体、实现建筑美与自然美融糅一体的成功范例。


  中国古代封建秩序、哲学思想、宗教信仰渗透在颐和园建筑布局之中,典型地反映了中国皇家园林特有的精神追求。首先是中国哲理阴阳虚实的对比关系,通过山水对比的布局,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同时,全园宫殿建筑的组合排列,遵循了儒家学说规定的纲常伦理,而昆明湖上三座仙岛的设置,又是道家追求长生不老思想的体现;构筑于万寿山上的寺庙佛阁,又显示了佛教祈求佛陀庇护的祝愿。这一切人文景观均倾注于充满诗情画意的湖光山色之中,而了无痕迹,达到了内容形式高度统一的化境。


  再举两个通俗的例子。一个是“东文西武”。紫禁城东有文华殿,西有武英殿,文武大臣上朝时也是东文西武,分列两班。颐和园的文昌阁建在东堤的北端,而供奉武圣人关羽的城关建造在万寿山的西端。再一个是“左玉右金”,高达10米的汉白玉“万寿山昆明湖石碑”和用200多吨铜铸造的宝云阁,分别对称耸立在万寿山佛香阁下方的左右。其余例证还有很多,不胜枚举。


(摄影:赵晓燕)


  05.中国古代建筑的最后一座丰碑


  民国时期有光绪四大建筑的说法,是指紫禁城内的太和门、天坛祈年殿和颐和园内的佛香阁与德和园大戏楼,颐和园占了两项。首先是太和门,在1888年失火被毁,刚才专家发言中提到搭彩匠,光绪大婚的时候是在太和门的遗址上搭彩门进行的;第二个祈年殿,是毁于1889年的雷火,第三是颐和园的佛香阁,是在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时复建。第四个是德和园,是光绪时在清漪园怡春堂遗址上规划设计所新建,其体量之大,仅次于佛香阁,佛香阁的估价是78万两白银,德和园是71万两白银,这座高达21米的三层大戏楼堪称中国皇家建筑几千年历史所建成的大型地标性建筑的最后一座,堪称收官之作。


  说大戏楼是收官之作,是说建筑单体,实际上颐和园作为皇家园林,也是几千年封建帝制,历代兴造苑囿的终结,而且这种类型的园林,不可能有新的出现,因为没有了皇权帝制,私家园林还有可能再有,但是皇家园林这种形式,不会再产生。


  从古建筑体系角度来看,颐和园工程实践是我国在历史变革期中所进行的。颐和园建于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因此我们一般不把颐和园叫做古代园林,而是往往被称为古典园林,因为当时中国已经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它是用传统的规划设计,传统的建筑形式与材料,传统的工艺流程和技艺,以传统的匠作组织来完成的最后一座大型的古建群落,近七万平方米。所以说,颐和园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次大兴土木,无论从规模上和艺术水平上,都能位列古代建筑的精品行列之中,成为我国近现代建筑兴起之前中国古代建筑所树立的最后一座丰碑。


  从建筑形式的类型来看,颐和园中几乎罗列了古代所出现过的所有类型,殿堂厅馆、桥亭廊榭、塔台楼阁、轩舫肆关,应有尽有、丰富多彩,仅牌楼一类即有不同材质、不同形式的构建达二十多座。可贵的是,它们都基本符合清代营造则例的一般规范,同属一个历史时期的风格。这对如此规模的建筑群来说,颐和园的建筑风格有着强烈的个性特征,有那个时代的烙印。不但和同类性质的北海中的清代早、中期的建筑有着可辨识的差异,即使在颐和园中和仅存清漪园的建筑相比较,也能感觉到在尺度、比例上的差别,特别是在斗拱的细部,装饰纹样、石雕手法上就更加明显。


  颐和园的价值还体现在对古建文献整理、古建理论研究和古建文物的保护中,是一处时间离我们最近,又以“世界几大文明之一有力象征”的评价而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古建筑群,主体完整,而更突出的是融汇在山水园林所营造的环境之中,浑然一体,具有独一无二的实物景观示范作用,对城市建设和构建美丽中国不无借鉴和启迪。


 
标签: 颐和园 古建

本文标题: 颐和园古建历史地位述略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12388.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