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理白族民居建筑艺术中蕴含着的健康智慧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23-07-29 09:29:43  来源:云南中医  作者:杨梅 王茂珍
核心提示:大理地区的白族民居建筑具有“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一房两漏”等民族传统建筑布局样式。集家庭文化、木雕文化、照壁文化、民间诗歌艺术及彩色水墨绘画艺术为一体,具有浓厚的民族特性。

  大理地区的白族民居建筑具有“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一房两漏”等民族传统建筑布局样式。集家庭文化、木雕文化、照壁文化、民间诗歌艺术及彩色水墨绘画艺术为一体,具有浓厚的民族特性。同时,也是白族祖先们在适应当地地域环境、气候特点、人文风俗过程中所形成的创造性产物。其房屋建筑充分考虑到地域环境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具有避风、保暖、通风、防潮、防火、抗震等功能。


  一、避风保暖


  由于连绵的苍山形成了一座高大的屏障,挡住了大气环流,冬春季节盛行的平直西风气流和夏秋季节印度洋、孟加拉湾的暖湿季风,便通过苍山斜阳峰和南面哀牢山脉的者摩山之间狭长的山谷风口进入大理市,构成了大理地区多风的季节特征。这里冬春季节刮西风,夏秋季节刮西南风,四季风向基本不变。自古以来,避风成为房屋选址布局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白族民居常背靠高山面朝湖泊溪流,外观封闭,主房皆坐西朝东,背向主导风向,门窗皆向东开设,以达到背风取暖的效果。大门多开设于东北角方位,且门不能直贯庭院,必须在大门正对面砌一面墙(称照壁)以遮挡风气,避免“窜堂风”伤人。符合中医“虚邪贼,避之有时”的养生观念。



  典型白族民居的墙体由石料、粘土和青砖构筑而成。地基由石块砌成以后,再由毛石砌成墙体最下部,起到防潮、防腐的作用,中部由厚厚的粘土夯实而成,其上再放置土基(由粘土做成的砖块),最上层用青砖砌至顶梁下,从而构成了一个冬暖夏凉的建筑围护体系。


  外墙面以熟石灰粉刷,一方面防止雨水侵蚀,另一方面起到隔热保温的作用。白天土质墙体接受太阳辐射并蓄热。夜间,当周围环境的温度低于墙体表面温度时,墙体就向室内、外散热。


  冬季,夜晚气温大幅度降低时就能给室内提供一定的热量,调节室内温度以增加人体的舒适度。夏季,由于白色厚实的外墙传热系数较小,降低了传入屋内的热量,避免屋内温度过高。加之白族民居的门窗及内部装修都以木质材料为主,花格形式的窗户,通风透气性能较好,常年多风的气候特征配以这样的建筑结构具有良好的散热功能,故在炎热的夏季,屋内则倍感凉爽。


  由于有厚实墙体的保护,木材的框架不易外露,弥补了木材耐火性差的不足,增强了建筑的防火性能。人们居住其中,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这样的建筑构架,有利于减缓自然界气候骤变等对人体的危害,一定程度上阻隔外界邪气对人体的侵袭,预防外感疾病的发生。



  二、防潮防腐


  白族民居木结构的房屋中,为了防止干湿交替环境中木材腐朽,人们通常把木柱立于础石上,础石底面高于室内地坪,保证木柱处在较为干燥的环境中。墙体又把木柱及它们各自的础石埋在其中,外围密闭,以保证室内干燥。


  采用人字坡瓦屋面,板瓦与筒瓦间用熟石灰和茅草混合物连接,这样的构造利于排水,熟石灰经过与空气接触氧化形成耐受性较好的碳酸钙层,能使粘接更加牢固,耐久性增强。从医学卫生方面来看,这种建筑构造,也使居住于湖泊溪流旁的白族人家在雨季免遭湿邪困扰,也具有一定防霉防腐杀虫的功效,且天然无污染。



  三、抗震防灾


  由于大理处于地中海一喜马拉雅山地震带上,地震灾害频繁、震级较高。白族先民们在经历千百次倒塌与重建后,不断总结经验,在承袭我国传统民居建筑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力学原理,采用以木材为梁柱体系,以土基墙为维护的梁柱式结构建筑,各构件之间用榫卯相连接,创造出具有一定抗震能力的木框架结构建筑。


  由于建筑大多采用的是土木结构,其抗震性能优越,木结构框架采用传统的卯榫结构将建筑主体框架——立柱、木梁联成一个牢固的抗震主体结构,地震发生时能有效的抵御地震力并不易倒塌,加之外围护墙砌筑在木结构框架之外,发生地震时,一则墙发生倒塌均是向外倒塌,不容易造成室内人员伤亡;二则由于墙体不承重,因此有“墙倒屋不塌”之特点。这在地震频繁的大理地区不失为一项利于保护人民生命健康、财产安全的建筑艺术。


  总之,透过白族民居特有的木雕石刻、粉墙画壁等建筑风格,感悟到的是蕴含其中的白族人民珍爱生命、维护健康的大智慧。


 
标签: 白族 民居建筑

本文标题: 浅谈大理白族民居建筑艺术中蕴含着的健康智慧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12642.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