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与云南传统民居榫卯的匠作技艺浅析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23-11-15 13:47:01  来源:《古建园林技术》  作者:高洁
核心提示:云南传统汉式合院民居的营造体系可分为:通海匠系、剑川匠系。通海匠系地处江南移民最多的建水、石屏,深受江南建筑技术的影响,与江南建筑一脉相承,在构架形式和构件组合上又体现出本土建筑营造技艺的独特魅力。

  1、研究背景和范围


  云南地处我国的西南边陲,但在不同时期都有大量的汉族移民涌入云南。明朝“改土设流”和军屯政策,使大批军士进入云南建水及周边地区,戍守南疆。明朝早期中央政府在南京设立,这些军士及随军而来的亲属大多来自于江南,也带来了江南传统建筑先进的营造技术。本土建筑的惰性以及江南建筑的先进性和广泛适应性,满足了云南各民族居民的实用需求。


  云南传统汉式合院民居的营造体系可分为:通海匠系、剑川匠系。通海匠系地处江南移民最多的建水、石屏,深受江南建筑技术的影响,与江南建筑一脉相承,在构架形式和构件组合上又体现出本土建筑营造技艺的独特魅力。剑川匠系所处地理位置相对偏远,虽受到江南建筑的影响,但更多的保持着本民族的特色,很多地方都表现出江南建筑与本民族建筑嫁接的形式,在一些构件的细节构造上也有本质的区别。


  江南在地理区域概念里,指今上海、浙北、苏南、皖南、赣东北等地区。论文从明早期中央政府所在的江苏及相邻的婺州、徽州为影响半径对传统民居节点构造进行浅析,试探讨江南建筑对云南建筑的影响。


  2、构架类型和特征


  2.1构架形式选取


  江南地处于南北文化交融的枢纽地带,“抬梁式”构架与“穿斗式”构架都很常见。为了获得更加开敞的室内空间,江南常见的另外一种构架形式——“插梁式”。苏州的传统民居大多明间架采用“抬梁式”,山架用柱柱落地,或三柱落地的“插梁式”,徽州和婺州常见用“穿斗式”的小型民居,或明间架用“插梁式”,山架中柱落地。


  剑川匠系常见明间架用“抬梁式”,五架梁用直梁或厚重的曲梁,上承以坨墩。山架用中柱落地的“插梁式”。通海匠系常见明间架用月梁或直梁的“抬梁式”构架,或中柱落地的“插梁式”;云南多属于地震高发区,构架也更注重抗震措施的处理,例如大理的弧梁大多十分厚重,明间架通常不用短柱,而用柁墩。石屏、建水等地在梁下增加多道穿枋,提高构架的水平拉结力。江南各地梁下较少用枋。


  云南汉式合院民居除过厅、花厅外,大多是二层的楼房。江南的楼房形式可分为“前后川六界四贴”的基本形式、“骑廊楼”、“副檐”、“挑层”、“雀宿楼”。云南各地的楼房在这些形式上虽有很多变体,在构件组合上也表现出较强的地域特征,但其特征仍能看到江南民居的特点。楼房的上层构架与平房相同,在上下层之间加一道大梁,称为“承重”,云南大理在明间架的“承重”上增设“平盘”、“扣承”,以增强构架的整体性,提高抗震性能。由此可见,在技术迁移的过程中,根据当地的特殊情况,本土建筑会在外来建筑的基础上,增强结构适应性。


  2.2构件特征循迹


  江南传统民居保留了许多《营造法式》中宋代建筑的遗韵,这些特殊的做法也成为我们探索两地建筑关联性的佐证:蜀柱,江南常在柱子底与梁咬合的位置做成“鹰嘴”的形制,这种做法在云南建水、石屏也十分常见,只是此处的童柱没有江南的粗壮;此外元代以后北方建筑不再使用梭柱,云南汉式合院民居做“见尺收分”,且直到明清时期江南的民居建筑,仍然保留着梭柱的做法;建水、石屏常见的月梁,与苏州的“扁作梁”(图1)式月梁构造的本质一样,都是平直的木头经过人工雕琢而成的弯曲形状,只是江南多用坐斗或童柱支撑月梁,云南用柁墩或梁垫板承托。与婺州和徽州断面为圆形的“冬瓜梁”(图2)大不一样。同时,腾冲、大理常做“曲梁”(图3),选取自然形成弯曲形态的天然木材,粗壮厚重,与人工雕凿的月梁是有本质区别的;“剳牵”也是宋代建筑的遗韵,在明清江南建筑中也十分常见,云南这类单步梁尾插入步柱中,梁头用童柱承托,梁下常再加一道穿枋,与檐柱和京柱形成双步廊。




  云南一些民居的廊下有用“廊轩”的,在轩檩下设两道枋,用一道垫木来承托,一些地震频发的地区,轩梁下还会增设多道穿枋,用以稳定构架。江南的“轩”在构造上相对简洁,不设很多的穿枋,通常由轩梁上的两个坐斗或两根童柱来承托轩檩。但装饰相对华丽,通常有“鸳鸯轩”、“满轩”、“廊轩”等。


  3、榫卯形式及其特点


  榫卯节点的交接,是稳定屋架的基础,从各地木构架榫卯的类型选取和制作中,能够挖掘出一些共性。传统匠作手段里,通常运用“箍”、“挂”、“插”等节点处理方式,各地参与其中的榫卯也有各自独特的形态和特点(表1)。



  3.1“插”


  管脚榫:用于落地柱与柱顶石的连接处,或童柱与梁架、驼墩的相交处,固定柱脚,以免发生位移。现在江南和云南都很少做管脚榫,而是将柱子根部做平,直接立在柱顶石上,用大木锤和撬棍校正。此外还有馒头榫,在柱头设榫头,梁下凿卯口,与管脚榫原理相同,作用位置不同。


  套顶榫:作用与管脚榫一样,是穿透柱顶石,直接落于基础的长榫。但由于深埋地下,易腐蚀,需要做防腐处理,做工复杂,所以在江南很少见,云南传统民居中更是从未得见。


  瓜柱柱脚半榫,用于与梁架垂直相交的瓜柱,江南民居有的将榫头做成双榫,云南常见半榫和骑马榫,骑马榫是在瓜柱四边均凿卯口,常用于瓜柱、吊柱等不落地的柱子,吊柱与穿枋、牛头梁的衔接处,骑马榫也是用“箍”的方式稳固构件。


  直榫、销子:理论上说,透榫、半榫、大进小出榫(图4),作用原理是一样的,都是直插入柱。透榫穿透柱子,半榫不穿透柱子。多用于穿插枋与柱子相交处,承受拉力,且承受的拉力不大。徽州传统民居明间架和山架的梁枋尤其多的用到直榫,半榫与透榫都会配合“关键”(图5),防止开卯拔榫。婺州的销子与直榫相配合的销子也是多种多样,例如梁柱结合处使用的“雨伞销”等。苏州用销相对较少,明间架的梁枋常在柱内以榫卯的形式相交,例如“互扎榫”、“船板扎榫”、“聚鱼榫”等。透榫常用于山架,尾部用穿销稳固。云南汉式合院民居简化了柱内榫卯的构造,中间架用带袖肩的燕尾榫,并增设多道穿枋,提升水平拉接力。山架穿枋用透榫,出柱子部分也用销。




  销子在江南部分地区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徽州、浙江处浙南外,都十分依赖销子,复杂的榫卯都不多见,燕尾榫运用也不广泛,各节点都常用半榫和透榫,并与销子相互配合。但苏州和浙南,半榫多做公母榫,聚鱼榫等,在柱内卯合,做法相对复杂,构架更为牢固。云南不依赖销子,简化了苏州柱内榫卯的复杂性,多是带袖肩的燕尾榫与直榫或燕尾榫配合,这种组合构造单一,构架稳定性强。柱与梁的结合上,苏州与云南更常用“箍”的方式,这种形式梁柱结合更加稳固,构架比柱顶梁更牢固。


  3.2“挂”


  燕尾榫:运用于枋或随梁一类构件,承受屋面荷载,以及构件的水平拉力。由于燕尾榫根部比头部细,抗剪能力差,所以常在燕尾榫根部做出袖肩,以增强榫头的接触面。江南传统民居中,梁、枋类构件的节点处,新建建筑基本不做燕尾榫,常做透榫、半榫等,并辅以穿销。江南的燕尾榫大多用于桁条的交接处,常用于格栅与挑头栅的搭接处,不做袖肩。带袖肩的燕尾榫也仅见于正在维修中的大型建筑物。


  然而,云南的工匠将燕尾榫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也是云南汉式合院民居节点构造中最为核心的部分。通海匠系称带袖肩的燕尾榫为“银锭抱腮”(图6),剑川匠系称为“二肩蹬榫”。常用于进深方向的檩、承重、倒插梁和马步梁等处。由于云南处于地震的高发区,梁下常增设多道穿枋,以增强构架的水平拉力,提高整体稳定性,“银锭抱腮”榫与这些穿枋两端的燕尾榫或直榫相互配合(图7),增强抗震性能,也方便榫头的安装与拆卸。




  3.3“箍”


  箍头榫:梁柱的结合方式是构架稳定的关键,馒头榫是用柱顶梁的方式,在柱头设榫头,梁下凿卯口,箍头榫则运用梁包箍柱子的做法,对于柱子有很强的拉结力,且比使用馒头榫的“柱顶梁”更加牢固。苏州和云南民居保留了这种“箍”的做法,增强了构架的抗震性。而徽州和婺州则多使用直榫——大进小出榫,使梁枋穿透柱子,并用销子进行固定,显示出销子在江南部分地区的重要性。


  上述可知,江南和云南传统民居在节点构造上都有着相似性,但在一些重要节点上又有着巨大的差异,不同的地域和匠作体系有着不同的构造做法,这就体现出定点研究对于江南建筑与云南汉式合院民居源流关系考证的重要性。


  4、榫卯制作


  尽管在构架特征、榫卯的形式上,能够看出江南对云南民居木构架营造的影响,但民居与官式建筑有本质的区别,在构架及节点的制作上没有形成统一的惯例,所以在榫卯的制作上,各地有着较大的差异。对榫卯节点制作工具及操作步骤等核心问题的探索,也是了解木构架流派关系的关键。但是也非常有难度,例如,即使同属云南,通海和剑川匠系在榫卯的制作上也有很大的不同,甚至通海匠系也有不同的榫卯加工工具和操作步骤。所以这方面的体系非常庞杂,只能通过调研整理,稍作论述,为今后的课题提供一些视角和依据。


  4.1云南“套榫法”


  剑川匠系运用套榫板,与曲尺、墨斗等配合,完成榫卯的制作。套榫板是一条长条形的木板,通常用栗木制成,厚2分,套榫板两端均是大头榫的形状,大头榫宽的一头等于榫板板身的宽,大头榫根部左右各收2分。


  以云南汉式合院民居中最重要的带袖肩的燕尾榫为例,套榫板就是通过测量出卯口的各项尺寸,再在需要加工的构件上绘出榫头(图8):



  (1)确定已经制作好的卯口深度A,卯口深度通常是柱边墨线到柱中心线的距离.(2)确定柱身榫肩宽度B,卯口榫肩的宽度对应套榫板大头榫根部的尺度,它的宽度由2分到0,沿柱身方向向内逐渐形成一个斜边,同时,柱上榫肩在制作时与柱边缘留出一定距离,方便榫头扣榫。(3)确定柱身榫肩深度C,将套榫板垂直插入卯口,与卯口顶端顶死,即可在套榫板上标记出榫肩深度。(4)确定柱身榫卯交接处的斜边。为了使榫卯扣榫严密,在圆柱与枋的交接处,通常做成斜边。通过曲尺与套榫板的配合,从确定榫肩深度时标记的点做延长线,在套榫板(图9)上形成两条交叉的斜线,斜线的延伸就是枋子与圆柱交接时所需的斜边线。



  与剑川匠系不同的是,通海匠系通过上述方法测算到榫头及榫肩的尺寸,再用“铅板”(图10)做出圆柱与方枋子交接处的斜边,制作出与柱子紧密贴合的弧面。由于柱子选用天然木料并通过人工打磨而成,所以其形状大多不规则,铅板在测量卯口的时候上下划动,两木块上又各有一个柔软的铅皮,利用木块的滑动和铅皮的可调节性测量出所需弧面的标准位置,再“套”在梁头根部。剑川匠系“二肩蹬榫”根部做成两个斜面,与柱子的契合程度不如通海紧密。


  求得卯口相应的尺寸后,再通过画线的方式“退”在梁枋的端头,制作榫头。


  通海匠师讲起另外一种榫板,兼有榫板和铅板的作用。板身由木头制成,没有铅条,梁头的弧面只能按照榫板上定制好的弧面制作,所以不如铅板灵活。



  4.2江南榫卯制作


  婺州称为“讨照”,实际上也是“讨”出卯口的各项尺寸,再在卯口对应的构件上,“照”出榫头。其中“讨照”的方法非常多,例如弦线照,牛头照,车轱照、插板照、回榫作、托尺作、角尺照、流星照、海底照等。运用的工具也五花八门,其中车轱照是用一种梯形薄木板插入卯口,配合角尺获得卯口尺寸的方法。这一点与云南的套榫板有相近处。


  徽州常用工具有心木板(图11)、套夹、曲尺(图12)、竹签等。根据柱子的物料大小,确定卯口宽度,再依据尺寸选择相应大小的心木板完成卯口的绘制。然后用套夹配合两根竹签测量卯口,绘出榫头,使梁枋的榫头、榫肩与柱卯口严密卯合。




  苏州用类似福建“记数图”的方法对榫卯进行量度、放样。记数图是把需要制作加工的每一榀房架的构件名称和尺寸,每一处榫卯的朝向、尺寸等,都记录到图纸上,工匠按照图纸上的记录进行加工。所需要的工具是曲尺、墨斗、画签等。


  不同地区榫卯制作的过程中,都是由掌墨师傅负责最重要的部分,例如榫卯绘线,记数图的绘制等,画好墨线后,再由其他师傅加工处理。但正如上文所述,即使同一地区,榫卯制作的方法都会出现很大的差异,所以各地是否还有其它制作方法,还有待进一步的调研挖掘。


  除“记数图”是已经将所有榫卯的尺寸绘制好以外,“讨照法”、“讨退法”都是按照卯口的尺度现场制作榫头。云南套榫板的使用实际上是榫卯制作的一种简化形式,正如官式建筑中“斗口制”一样,这种方式使榫卯制作呈现出模数化的现象,套榫板两端的燕尾榫形式,就是整栋建筑的标准模板。按照构架尺度,用料大小,选取不同的套榫板,有时一栋民居仅用一两根套榫板,就能够完成所有榫卯的制作。


  5、结论


  综上所述,云南汉式合院民居与江南传统民居有着一脉相承的渊源关系。在构架的组合、构件的处理上,保留了许多宋代建筑的遗韵。同时由于云南大多数地区地震频发,所以在构架的组合和榫卯的运用上,更加强调抗震性能,例如增设的多道挂枋,以提升水平拉结力;与江南很多地方多用销子不同,带袖肩的燕尾榫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江南的很多复杂的榫卯在云南都进行了简化,榫卯的制作更是形成了模数化体系;同时,由于经济状况和审美性格的影响,云南民居的结构构架装饰更加粗犷,江南却十分细腻考究,雕梁画栋,蔚为壮观。


  对构架形式、构件特征、榫卯的制作和类型的对比分析,可见云南传统民居与苏州民居有更紧密的联系,但在榫卯制作和很多的细节上又有很大差异。这说明民居的特点与官式建筑不同,工匠之间都是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对传统营造技艺进行传承,有时相邻两地的做法都有很大的差异性,大范围的比较研究和溯源都是有局限性的。但是我们可以以此为视角,对大范围内的建筑流派进行分析,探讨传统民居构架特征和技术核心,为今后的定点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标签: 江南建筑

本文标题: 江南与云南传统民居榫卯的匠作技艺浅析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12910.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