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龙文化:神话、信仰与权力的结合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23-12-15 11:58:19  来源:网络
核心提示:中国龙文化的形成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融合的结果,在古代神话传说中,龙被视为开天辟地的神灵,同盘古齐名。

  中国龙文化的形成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融合的结果,在古代神话传说中,龙被视为开天辟地的神灵,同盘古齐名。龙参与了伏羲与女娲的婚姻,孕育人类;帮助黄帝取得统一战争的胜利;协助大禹治理洪水,造福子孙万代。所以,华夏子民都享有龙的恩惠,都可称龙的传人。


  一、龙在神话传说中的象征意义


  古生物学中,龙指生活在2.5亿到700万年前的爬行动物。中生代是爬行动物的全盛期,遍布海、陆、空。中生代末期,绝大部分爬行动物绝灭,现存的有龟、鳖、鳄等。


  中国文化中的龙不是自然动物,是中国独有的人文动物。


  《说文解字》描述龙为“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是一种神异的动物,是上古原始文化长期融合的结果。



  在原始社会,龙是重要的宗教信仰,体现在丰富的神话中。


  先秦文献对龙的记载可归纳为四种:


  一是人龙合体,如伏羲、女娲、黄帝、神农都是龙身人面。


  二是龙为人化身,如禹的父亲鲧死后三年不腐而化为黄龙。


  三是龙有极大神力,如大禹治水时,应龙尾划地为禹指迎水路。


  四是龙为神人驾御工具,如《山海经》所述启与祝融乘龙。


  明显,龙作为中国原始社会崇拜对象,与人类与自然的斗争相关。那些领导人民作斗争的英雄,是人又是龙。龙作为超自然力量的象征,从人的具体形象抽象出来,具有神力,能载人乘云,也能潜入深渊,兴风作浪。随着社会发展,龙的形象和性格越来越复杂,在正史或民间文学中都有丰富的龙神话。


  二、龙对封建统治者的象征意义


  龙还是帝王的象征。在原始社会,龙是全社会的精神财富。奴隶社会初期,随着世袭制与奴隶阶级占有社会财富,龙变为最高统治者的祖先。这观念发展到封建社会,被帝王作为绝对权威的标记。


  古代神话说黄帝铸造铜鼎时,龙从天降下,黄帝骑龙上天。这个故事说明百姓不愿领袖死去,说黄帝被龙迎上天。


  在中国封建社会,似乎没有哪个帝王不说自己是龙。秦始皇称“千古一帝”为“祖先”。汉高祖刘邦为龙种,母梦与龙交,生“隆准而龙颜”。汉景帝梦见赤猪化龙,于是有汉武帝。晋有童谣“五马浮渡江,一马化为龙”,指晋元帝。宋高祖小时上有“五色龙章”。唐太宗出世时,二龙戏于武功县池。



  皇帝是龙,有“龙词”、“龙战”、“龙兴”、“龙潜”、“龙飞”、“龙体”、“龙颜”、“龙威”、“龙脉”、“龙种”、“龙行虎步”、“龙驭宾天”。“龙鳞”喻示皇帝威严,只可顺服,触犯龙颜大怒。李白说“有策不敢犯龙鳞,窜身南国避胡尘”。


  皇帝礼服上有象征皇权的龙纹。汉代龙袍有十二种,唐代加大团花,宋代“缠身龙”。明代一件可有192条龙,周围小龙,表达龙子龙孙。清代更精细。


  故宫太和殿72根大柱,中有金龙宝座,两侧6根金龙大柱,东面三根龙头西望,西面三根龙头东望,藻井顶巨龙衔珠俯视,与宝座呼应。宝座屏风雕升龙、降龙、行龙、坐龙,金銮宝座万龙竞舞。



  故宫体现“君权神授”思想。太和、保和、中和三殿是皇帝权力。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和东西六宫是皇帝政务与后妃居住地。天坛祈年殿、皇穹宇、北海、颐和园的建筑上,龙形象遍布。北海九龙壁九条不同姿态游龙,在惊涛骇浪中气势磅礴。


  用艺术塑造龙形象,象征皇帝权威,是中国宫廷艺术的重要特点。皇宫金碧辉煌,有祥云瑞气,但龙与专制皇权结合,难以产生亲切感。


  总之,中国龙文化的形成是中华民族文化融合的结果。龙在神话传说中是开天辟地的神,在原始社会是崇拜对象,象征超自然力量。在封建社会,龙是帝王的象征,代表皇权与威严。龙的形象通过宫廷艺术遍布皇宫各个角落,彰显“君权神授”的思想,但也难以带来亲和感。龙文化的发展,见证了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融合过程。


 
标签: 中国龙文化

本文标题: 中国龙文化:神话、信仰与权力的结合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12991.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