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教育制度和教学内容的演变与发展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24-05-08 11:23:55  来源:网络
核心提示:人类教育制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社会培养人才,是伴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而产生并不断演进的。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中华大地一直有着完善、领先世界的教育制度,并逐步形成了中华民族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

  人类教育制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社会培养人才,是伴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而产生并不断演进的。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中华大地一直有着完善、领先世界的教育制度,并逐步形成了中华民族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


  人类教育制度的基本载体就是“学校”!在世界范围内,西亚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明在5500多年前、北非古埃及文明在4500多年前,都有了关于学校的文字记载,主要是培养贵族子弟,以及为王室和神庙训练官员、书吏。在略晚于孔子生活时代的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出现了学园,是当时地中海文明高级知识的教学、研究场所,算是最早的“大学”了。


  自中国有了文字记载,即出现甲骨文的商代,就有正式的学校了。周代,特别是到春秋时期,中国已有完善的教育制度和学校了。中国的教育制度与当时的地中海文明有着显著的不同,在那个时代还是比较先进的,并由此逐步培育出中华民族重视教育的传统美德!不过,直到隋唐时期,早期中国教育的对象主要是贵族阶层、平民极少能受到教育。



  1、中国最古老的教育制度。


  直至周代早期(公元前10世纪左右),中国在社会管理层面都是“古老封建制度”,与“欧洲中世纪”很相似。社会的顶点是商周王廷,其下有大小几百个“国家”,再之下就是很多社会基本单元“采邑”(这个名词就来自欧洲中世纪)。采邑人口和生产的规模仅相当于现代社会的大型村落,因此不可能有政府机构,“封建主”就是采邑内居民(庶民)的实际管理者、以自己的“家”为管理机构及地方的教育、学术、文化中心。


  此时接受过教育的“知识分子”很少,都是封建主及他们的助手,也都是低级的贵族!他们在国家都城、封建主家里活动,管理社会事务、指导庶民从事劳动。这些知识分子慢慢形成具备不同领域专业知识的官吏群体,一般是世袭职位,只在父子、亲属间传授知识,因此此时官员、老师身份是一体的。


  此时的学校分“国学”、“乡学”。“国学”是周天子王都和诸侯国国都的学校,是高级贵族子弟受教育的地方;“乡学”是采邑中低级贵族子弟的学校,规模当然都很小!这些学校按教育阶段又分大学、小学。《礼记》中就有记载:周王的大学称“辟雍”、诸侯的大学称“泮宫”。当时规定:太子接受教育较早,是8岁入小学、15岁入大学;贵族子弟是13岁入小学、20岁入大学。


  正如《左传》中所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此时的教学内容多与祭祀、打仗有关。基础必修课程则是《周礼》中说的“六艺”:礼(礼仪)、乐(音乐舞蹈)、射(射箭)、御(驾马车)、书(写字)、数(计算和预测学)。至于管理社会事务的各种专业知识,则主要在亲属间传授、相当于专业课程吧!


  2、先秦时期教育制度的变革。


  当中国进入社会大变迁的春秋战国时代,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和文化秩序出现重大变局,就是孔子说的“礼崩乐坏”!此时的国家和采邑都在动荡之中,以孔子为代表的部分知识分子不再依附于封建主、尝试创办“私学”、成为职业教师、私人传授知识,出现了官员、老师身份的分离。这些私人传授、传播技艺的人被称为“家”(有个人、私人的意味),所以才有“诸子百家”的说法,其实他们都具有教师身份!


  诸子百家之中的儒家,最初就是礼乐教师,代表人物“名师”孔子曾有“三千弟子”,说明此时接受教育的人多起来,尽管仍以贵族、富裕阶层为主,但也是极大的社会进步了!再说孔子,他作为中国最早、影响最深远的教育家,在长期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形成了很多基本教育理念,如“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不耻下问”等等,都见于他的语录体文集《论语》中,对中华民族影响甚大,在世界范围内也有深远影响。



  3、汉代教学内容开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公元前134年汉武帝采纳了儒学大家董仲舒关于“抑黜百家、推明孔氏、表章六经”的建议!以经孔子整理的先秦古籍“六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乐经》、《春秋》)为学校基本教材、主要教学内容。因其中《乐经》已失传,所以后世常说“五经”。


  由于儒家本就讲求兼容、发展,因此当时的儒学已掺杂了道家、法家、阴阳家等思想,拓展了教学内容。当时除“五经”外,学校还会有书学、算学、律学、医学等一些专业课程,为国家培养各类专业人才。不过,随着后来科举制度的巩固,学校越来越成为科举的附庸,演变为只讲“经学”、不授技艺了!


  汉代延续并完善了先秦的学校制度。中央和地方都设“官学”,其中中央最高学府是“太学”(相当于大学),教师称“五经博士”、学生称“博士子弟”(一般在18岁以上)。汉平帝(公元元年左右)则规范了地方官学:郡设“学”、县设“校”、乡设“庠(xiáng)”、村设“序”,都相当于小学、规模也不大。


  “太学”的学生平时以自学为主,每年从“五经”中选学一经;教师则是定期“讲经”、年末考试;成绩优异者就会被任用为官。地方各级“官学”也会定期举荐学生(士人)做官。正是从汉代开始,读书、教育活动已和选拔人才、任用官员充分结合了,是古代中国人创造出的一种先进做法。


  中国古代还有专门的“教育管理机构”。晋代时称“国子学”(也是最高学府,具有双重性质),隋代直至清代则改称“国子监”,设有祭酒、司业、监丞、典簿、博士等职位,读书的学生则称“监生”,甚至还能接待外国留学生。



  4、中国民间的私学、私塾。


  中国古代官学的规模都较小,招收学生有严格限制、一般只针对贵族子弟,出身低微的底层百姓是无权上官学的。随着社会进步,已积累了一定财富的“中产阶级”子弟对学习的意愿大增,于是“私学”就应运而生,它始于春秋时期(孔子的时代)、发展于汉代。


  从隋唐至宋元时期,伴随造纸术、印刷术的普及,书籍和课本也更加丰富,教学对象不断普及和“平民化”,私学就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重要表现就是出现了很多基础识字课本,如西汉的《急就篇》、南北朝时期的《千字文》、北宋时期的《百家姓》、南宋时期的《三字经》及《千家诗》等等,当然其中也宣扬儒学思想、封建道德。很多底层百姓正是靠它们识字、掌握基本常识,不为“做官”,只是为识字后转到社会中去学习各种实用生产技能。


  还有独具特色的教育机构“书院”。这种私学教育系统最早出现于唐玄宗时期,宋代儒学大家朱熹将其规范为教育制度后大为兴盛,当时就有“四大书院”的说法,即河南应天府书院、湖南岳麓书院、江西白鹿洞书院、河南嵩阳书院。清代时全国书院已达2000余所,但大部分已是官办、官学化了。


  书院的兴起受佛学禅宗“丛林”(弟子潜心求道之所)的启发,多建于幽静偏远、风景秀丽的名山之中,是传承儒家“道统”之所。历史上知名书院很多,如明代无锡的东林书院,培养的人才就是明末政坛鼎鼎大名的“东林党”,有副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明清时期私学更加发达,习惯称“私塾”,如有教师在自己家中教学,称“家塾”;有钱人专请教师在家里教授子弟,称“教馆”;由乡绅捐资聘请教师教授本乡子弟,称“义学”。不过,尽管此时社会教育非常发达,但主要还是为了底层知识分子准备科举考试,学习内容、教学方法变得越来越“狭窄”了。


  到了清末民初,科举制度停废,官学、书院、私塾陆续废止,大量新式学堂应运而生、教学内容也是大有不同!那些曾创办“义学”的乡绅,更多参与创办新式学校。尤其在广大农村地区,多是使用宗族祠堂和庙产、由乡绅捐资、在政府监督下建立新式学堂,这一情况就证明:中华民族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一脉相承、始终不变!


 
标签: 古代教育

本文标题: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和教学内容的演变与发展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13317.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