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中日古建筑容易被混淆的几个误区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25-04-17 10:32:01  来源:小黑盒  作者:杀个柚子
核心提示:日本“破风”是中国“搏风”的误传。搏风板又称封山板,是指的在歇山顶和悬山顶建筑侧面超出的“人字”形空白处顺势加订的宽板,起到遮挡风雪和保护檩柱末端的作用。而搏风后来在日本被扩大到了包括山花在内的整个人字范围,被整体称为“破风”。

  本文只从几个比较明显的建筑特征处进行探讨,并不是深入研究中日古建筑的结构差异,如有错误,还请斧正。


  一.唐破风与抱厦


  1.唐破风


  日本“破风”是中国“搏风”的误传。搏风板又称封山板,是指的在歇山顶和悬山顶建筑侧面超出的“人字”形空白处顺势加订的宽板,起到遮挡风雪和保护檩柱末端的作用。而搏风后来在日本被扩大到了包括山花在内的整个人字范围,被整体称为“破风”。



  日本的破风大多只起到指示入口和装饰性的作用,总体来看可以分为三种:轩唐破风、向唐破风、歇山顶破风(其实还有更细致的划分,但是其他所谓的各种破风其实和“歇山顶破风”是一个东西),属于日本独有的实际上只有“唐破风”。


  1.轩唐破风是出檐向上呈弧形拱起,不与檐相脱离;


  2.向唐破风是直接向上凸起一块弧形区域,与檐相分离;


  3.歇山顶破风完全等同于中国搏风板所包括整个区域(见上“歇山顶”图)。


唐破风示意图


  单就歇山破风来说,与中国“抱厦”没啥相像的,因为这本来就是被硬加入“破风”阵营的,但是唐破风的“特殊形态”就有点类似了。这里“特殊形态”指的是唐破风向外延伸了一段构成“灰空间”的区域,下文对比时指出。


  2.中国抱厦


  “抱厦”指的是在原建筑之前后或之左右接建出来的小房子,如字面意思“抱”一样依附于主屋,抱厦也被叫作龟首屋(字面意思)。宋时常见“龟首四出”的说法,即房屋四面都有接建的小房子,通常用来用以描述家大业大。


抱厦与主屋相交,结构独立存在


  3.两者区别:


  特殊的唐破风仅仅只是一段主屋与外界过渡的一个灰空间而已,它只是作为屋檐的一个延伸结构,并不是单独接建出来的一个屋子,无法脱离原建筑存在,而且它也没有梁架斗拱。


无法脱离原建筑物以及其空荡荡的梁架


  而中国的抱厦从外部来看完全就是一个屋子的形状,虽然也有一部分抱厦并不筑墙,但是其梁架、斗拱结构皆和主屋相同,况且中国很多古建筑的墙体并不起承重作用。


即使没有墙体但是仍然有独立的梁架斗拱结构


  4.探讨:


  关于中国是否有唐破风以及日本唐破风是否由中国传入目前还是挺有争议的,但是日本宣称的是由日本独创并独有的,而且中国确实没有找到任何“唐破风”的实物和文字资料有记载。


  但是,注意了啊,但书来了。所谓“破风”是中国“搏风”的语意魔改版,而中国南方地区的部分建筑里面、中国的一些古画里面都有一些相似的建筑。况且中国的卷棚抱厦更是与之相像,所以不排除“唐破风”是一种基于中国建筑的魔改版。(“卷棚”即没有屋顶正脊,屋面弯曲直连)


中国的卷棚抱厦(前述的“屋子”特征明显)


南方类似建筑


  虽然从图片上来看唐破风与卷棚抱厦十分类似,但实际两者结构除了都是弧形外并不相似。


  除此之外,日本后续还发展出了一种叫“唐门”的建筑,该建筑也分两种:一种是作为进出口的大门;另一种则是与主屋相接。而这两种除去日本建筑特色“头大”之外,都与中国的卷棚类似。日本唐破风与唐门的大概产生时间在宋朝,宋朝正是中日交流的第二个高峰期,因此也有可能是日本学习产生的结果。


“大门式”唐门


“入屋式”唐门(是不是有抱厦那味了)


  由此我个人推断,现在的“唐破风”的确是日本特有的建筑,中国并没有这样的原生建筑形式,但是日本的唐破风是在中国类似建筑的基础上进行本土化而成的,它并不是由日本完全自我独创的。


  二.鸱尾


  鸱(chi)尾即屋顶正脊两端的吞脊兽,晚唐之后开始有各种鱼龙状的鸱尾,因作吞脊状又叫做叫鸱吻、璃吻,日本与之相对应的是“鯱”(hu),产生受明朝影响,基本为虎头鱼身状。


中国南方各样式鸱尾(多为鱼吻状)


  鸱尾起源于汉朝,大致成型于北魏时期,日本由于受中国唐朝的影响,其鸱尾长期与唐朝相似,但也有一种“靴子型”鸱尾,是日本所独有的。靴子型鸱尾尾部作钝化处理,不收尖,而且有点还会涂上金色(中国从来没有单独为鸱尾涂金的记载,但是这种做法其实在日本也很少见)。


上为日本靴形,下为隋唐型


  所以如果有仿唐建筑搞了一个靴形鸱尾并且还单独上金,那不用怀疑了,其实是仿日。


  三.窗户


  中国唐朝以及其前后主要流行的是直棂(ling)窗,而日式建筑多用格窗。


现存唐建中的直棂窗


  当然中国也有格窗,但是多为明清使用,并且也不是流行样式。另外唐朝现存古建以及壁画等资料中的都是直棂窗,哪怕是日本同时期的唐风建筑里面也是直棂窗为主。


日本药师寺东塔的直棂窗


  所以如果某仿唐建筑使用了格窗,那么基本可以说是仿日。


  四.椽


  椽(chuan)是用来呈受瓦重的木条,中国的椽是实际承重的,因此在飞檐处要贴合构造,作放射状摆放;而日本由于采用小屋组构造,其椽木只是装饰,并不承重,因此是平行状摆放。


上为放射椽,下为平行椽


  由于只是为了适应飞檐翘起,因此放射椽多用在庑殿顶和歇山顶式建筑中,在悬山和硬山等普通建筑里面也是用的平行椽。


  另外中国敦煌壁画中和一些南方地方民俗建筑中也有歇山使用平行椽的记录,因此之前的论调:“唐风建筑使用平行椽就是仿日”还有待商榷。


  五.昂


  昂是斗拱上面出挑的构木,中国为批竹昂和琴面昂(都是做了削尖处理),而日本齐头昂不做处理。



  而且无论是壁画还是实物,中国唐朝都没有使用齐头昂的记录。


  六.栏杆交接出头处(寻仗绞角)


  日本的栏杆交接处出头出微微翘起,而中国的栏杆交接处是平直的。虽然中国现在没有唐朝栏杆实物,但是从壁画以及继承唐朝的辽代建筑中也没有发现微微翘起处理的寻仗绞角。


  七.鸟居与牌坊


  提起鸟居相信大家都有所印象,作为日本文化标志之一,几乎能够出现在日本所有的文艺创造作品中。而提到牌坊,也应该能想到各式各样的中国牌坊。


  这两者直接虽然都有用在路口处作标识的作用,但哪里像呢?可以先看下图。


图为唐朝衡门,也叫乌头门


  然后我们在回忆一下鸟居的样子,有没有很熟悉啊。


  牌坊起源于衡门,而衡门起源非常早,诗经中就有记载,早期被用来代指破旧的房屋。后来应该是唐朝对其加以改进,并且“五品以上官员仍通作乌头大门”,可见唐朝时期乌头门作为大门十分盛行。在随后坊市制度被打破,又经历长时间发展,牌坊就从中演变产生了。


  八.干栏式房屋


  干栏式房屋是如今的仿唐重灾区。首先中国在很久很久以前有干栏式房屋,例如河姆渡文化遗址,其次,中国南方一些地区(例如云贵川)如今仍然有干栏式房屋。


  但是日本的干栏式与中国不同,日本干栏式的出现是在小屋组导致的大出檐(即大头屋)和日本中断遣唐使之后重拾自己传统这两者互相作用而产生的,而且一直是日本的主流。


  而中国一直是朝着夯土基台和石基台的方向发展,除了水上建筑外,现存唐朝壁画和建筑以及辽朝建筑里面,都没有这种干栏式房屋。


壁画中的唐朝庭院,可见是石台基


  九.园林布局


  日本庭院多为枯山水式,而中国多为“一体”式,枯山水的滥用也是仿唐重灾区之一。


  枯山水以石为山,以细砂石为水,打造禅意布局,但是只能在一旁观看,并不能将人融入其中。(在只狼,浪客剑心中有所体现)


日本枯山水


  中式园林则讲究自然与人融为一体,一步一景,天人合一。


中式园林


  补充:文章只是对几个常见的中日建筑之间的误区作了一个简要的介绍,并没有踩一捧一。另外日本建筑虽然学习了中国,但是其经历了两次时间很久的本土化,融入了许多日本自己的东西,后期与中国已经是不同的两条路发展路线了。如有不准确的地方还请斧正。


 
标签: 中日 古建筑

本文标题: 谈谈中日古建筑容易被混淆的几个误区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14081.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5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5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