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鼓而生】对话“常山战鼓”传承人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18-04-29 09:01:26
核心提示:在“北方鼓乐邀请赛暨石家庄市第八届新春鼓王争霸赛”上,常山战鼓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张书社的徒弟王鹏敏带领的正定弘文中学常山战鼓队摘得“金鼓王”桂冠。
  在“北方鼓乐邀请赛暨石家庄市第八届新春鼓王争霸赛”上,常山战鼓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张书社的徒弟王鹏敏带领的正定弘文中学常山战鼓队摘得“金鼓王”桂冠。说起师父张书社,王鹏敏满是感激和自豪:“论斗鼓,谁也比不过我师父,他是为鼓而生的。”


  张书社是正定县南牛乡东杨庄村人,66岁的他外表精瘦,擂起鼓来配以“翻打”“花击”“绕脖”“挽花”“蹦跳”等优美动作,时而如雷霆万钧,惊天动地;时而如万马奔腾,所向无敌;时而又急转直下,如雨打芭蕉,欢快清脆。只见鼓槌翻飞,彩绸飘舞,让人目不暇接。

  “鼓这东西就是要那种大汉子的劲儿,在场下咱是老百姓,一上场咱就是演员,就要进入状态!”张书社告诉记者。说起鼓,他目光炯炯,通身透着民间艺人的质朴和灵机。多年来,他担任“常山战鼓”队主力和艺术总管,研习鼓艺,带领鼓队在亚运会、奥运会、世博会等盛大活动上表演,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首都各界群众、艺术同行、国际友人及海外侨胞观光者的一致高度评价。他还不辞辛苦普及战鼓,足迹南至海南岛、北到黑龙江,倾情教授“常山战鼓”40余年,使“常山战鼓”不断创新发展、发扬光大。

  “常山战鼓是我一生的爱好、是最让我开心的东西。有人愿意学,我就教。下周我得到邯郸129师去,那儿的战士们想学常山战鼓。”张书社告诉记者。

  “敲鼓没有别的,图的就是抖擞精神”

  历史名城正定有着3000多年的文明史,早在春秋时期就有鲜虞国在此定都。汉代时,曾在此设立常山郡,因此,正定又称常山。“常山战鼓”的名字也就由此而来。战鼓早在战国时期就已初具雏形了。三国时期,“常胜将军”赵子龙是正定人,当年他在作战的时候,每次都要擂鼓助威鼓舞士气、传递讯息。他的一些士兵回到家乡后,将战鼓也带了回来,于是,正定有了今天的“常山战鼓”。其中,以东杨庄村的战鼓表演形式保存得最为完整。

  千百年来,东杨庄村的人们没有任何乐谱,靠言传身授,将战鼓的表演传承下来。

  张书社出生在一个战鼓世家,他的爷爷有一手好鼓艺,小时候,他的父亲经常带着他看爷爷敲鼓,指点各种鼓法。耳濡目染,张书社很小就对“常山战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0岁时便开始学习鼓艺。

  “敲鼓没有别的,就是个爱好,图的就是抖擞精神。”张书社笑着回忆说,他刚学敲鼓的时候,做饭时也用手敲,干着活也在心里敲,就是睡觉的时候也用手在胸口上敲,都把胸口敲肿了。“早些年我去给人敲鼓,都是步行10多公里甚至几十公里的路,而且那时候还不计报酬,只要人家需要用到鼓,就去给人家敲。不图别的,图的就是敲鼓时的那股精神劲儿,图的就是让大家都能跟着我的鼓声一起乐乐。”

12771318_768500

  靠着一股韧劲,张书社和乡亲们一直坚持了下来。成年后,张书社经过不断学习、实践,掌握了不同的鼓法,同时汲取了众多鼓法、槌法的营养,并加以演变、创新、编成了一套较系统的“常山战鼓”鼓法。
 

  “常山战鼓要想再创辉煌,就得不断改进”

  作为“常山战鼓”的主要继承人,张书社将传承和发展“常山战鼓”作为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为此他多方奔走,向更多的人宣传和展示“常山战鼓”。有耕耘就有收获,1990年6月,张书社接到要他带队参加亚运会开幕式表演的通知。那时的张书社才30多岁,不但鼓敲得好,敲鼓的姿势也好看。他们先在学校的操场上练习了一个月,然后就到了北京,参加了开幕式的表演,张书社作为战鼓队指挥和教练,当时用尽了全身的力气,喊着高高的号子……向全亚洲人民献上了一场鼓的盛宴。

  可是,辉煌过后,随着时代的进步,文化市场逐步多元化,人民的文化水平及欣赏水平日益提高。旧式的“常山战鼓”、旧的表演内容和形式已经逐渐不被大家所认同。“常山战鼓”也一度走入了谷底。张书社感到了深深的危机感,他清楚地认识到,“常山战鼓”要想得到进一步发展再创辉煌,就得不断改进表演形式,使之更加灵活,新颖。他在自己不断总结创新的同时,又邀请中国舞蹈学院的专家们对其表演形式进行了进一步改进,使其动作更优美、队形更合理,更富观赏性。

  为使“常山战鼓”更好地发展和传承,张书社潜心归纳总结战鼓的曲牌、技法,经过40多年的摸索整理,用文字及符号将常山战鼓的鼓谱全部记录下来,彻底改变了“常山战鼓”千百年来口口相授的方式,为“常山战鼓”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他还对战鼓的曲牌进行了加工整理,排练出《战鼓齐鸣》、《十面埋伏》等十几个曲牌。目前“常山战鼓”发展到了15个套路、72种变化。

  “希望‘常山战鼓’走出国门,展现在全世界人民面前”
 

  随着“常山战鼓”进一步的发展,张书社逐步认识到“常山战鼓”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一门特有的艺术,只有在更加广阔的舞台上才能焕发她夺目的光彩、才能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为此60多岁的他把主要精力转向了战鼓的传承上,走进学校、部队普及战鼓。

  为了参加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演出,2007年,他来到了正定弘文中学教授战鼓,又一次把常山战鼓敲到了北京。随后,他先后到河北科技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械工程学院、艺术学院等单位和地方传授战鼓技艺,学员达到1万余人,其中在正定县教授的学员有6000多人,他所在的南牛乡16个村就有鼓队20个。


  张书社的儿子张士杰告诉记者,父亲总是耐心细致地讲授“常山战鼓”的起源、曲牌和理论,并认真传授敲鼓技法,同时还联合各类媒体为“常山战鼓”留下了大量的文字和影像资料,为“常山战鼓”的传承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了使常山战鼓得到更好的传承,他还教授了一支年龄只有十几岁的儿童战鼓队,使得这门古老的艺术后继有人。

  张书社还自费置办鼓、钹及服装等演出道具300套,带领本村鼓乐爱好者参加各种庆典活动。由于参加的活动大都是公益性质,每年的收入有限。尽管如此,张书社坚信“常山战鼓”必将作为河北乃至中国的一个文化品牌走向全世界。
 

本文标题: 【为鼓而生】对话“常山战鼓”传承人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5007.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3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