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伤指自悲”——孝行从一件小事开始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18-12-18 13:26:47  来源:古建中国  作者:玉玺
核心提示:“伤指自悲”典故出自《世说新语》,实际上是两个故事。一是孝行要从内心到任何一件小事,二是要廉洁简朴。主人公为范宣,字宣子,陈留(今河南陈留东北)人,东晋名儒。

  “伤指自悲”典故出自《世说新语》,实际上是两个故事。一是孝行要从内心到任何一件小事,二是要廉洁简朴。主人公为范宣,字宣子,陈留(今河南陈留东北)人,东晋名儒。



  范宣是一个非常孝顺的人。自幼便喜隐遁,性情内向。在学习上刻苦自励,于是博通典籍,精于《三礼》。家境贫寒,亲自耕作度日。


  (原文)范宣年八岁,后园挑菜,误伤指,大啼。人问:“痛邪?”答曰:“非为痛,身体发肤,不敢毁伤,是以啼耳。”


  (译)范宣八岁的时候,在后园挖菜,不小心伤了手指头,就大哭起来。有人问他:“疼吗?”范宣回答:“不是疼,是因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我不敢伤毁,所以才哭啊。”


  范宣又是一个品行高洁,清廉俭约的人。父母死后,他背土成坟,在墓侧结庐而居,以尽孝道。晋成帝咸和元年(326),太尉郗鉴任他为主簿,朝廷征召为太学博士、散骑郎,都拒而不就。



  (原文)宣洁行廉约,韩豫章遗绢百匹,不受;减五十匹,复不受。如是减半,遂至一匹,既终不受。韩后与范同载,就车中裂二丈与范,云:“人宁可使妇无裈邪?”范笑而受之。


  (译)范宣简朴廉洁,豫章太守韩伯曾送给他一百匹绢,他不接受。减到五十匹还是不接受。就这样依次减半,最后减到只有一匹,他始终没有接受。韩伯后来和范宣同乘一辆车,在车里撕了两丈绢给范宣,说:“一人人难道要让老婆没有裤子穿吗?”范宣才笑着接受了。


  自魏正始以后,《老》、《庄》之学盛行,但范宣言谈从不涉及老、庄。招集生徒,以讲授儒学为业。谯国名士戴逵等都闻风敬慕,自远方前来求教。


  这一时代,儒者多注重学《三礼》,而《三礼》中的《仪礼》,对《仪礼》中《丧服》篇比汉代经师讲得更详细,也更烦琐。讨论丧服的等差区别,主要是依据亲疏、尊卑等级来决定。晋成帝咸康末年,殷浩问范宣,天子、诸侯之臣退职时,按照身份等级所规定的丧服制度有无同异时,范宣认为,由于古代礼制的残缺,有关天子的典章制度多不完整,不过战国时国君之礼还存在。



  按《礼》的规定,臣下退职便要为旧君齐衰(五服之一)三月,天子之臣--诸侯也是如此。他指出,《公羊传》曾说,诸侯在位一年后称即位,由此可知天子在位一年也称即位。以此类推,则臣下丧服的制度也是相同的。


  万蒋问他,嫡孙死后无嫡长子,次子的后代是否有资格入祖牌?他认为可以。理由是依照《礼》的规定,为祖后三年。可不分嫡庶,这种情况都可继承,何况有孙。


  他主张非嫡孙为祖父服孝,并无二样。其它如《答兄子问四祖迁主礼》、《二墓论》、《答雷孝清问》等有关丧葬的问题,他都依据僻》的规定,表明自己的观点。所著《周易说》八卷、《礼记音》二卷,已佚。其有关“礼”的答问,散见于杜佑的《通典》中。清人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有校辑。


  东晋孝武帝太元中,博通儒学的范宁任豫章太守,他在郡设立乡校,常有弟子数百人。从此江州两地人士并好儒学。宣卒年五十四岁。


  他的社会地位方面,在江南传经授业,学徒广众,对儒学的传播以及对古代丧仪的规定,于后世都产生深远的影响。故唐人评论他说:“宣子之乐道安贫,弘风阐教,通儒之高尚者也。”

 
标签: 伤指自悲 典故

本文标题: 典故“伤指自悲”——孝行从一件小事开始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6435.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