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开启新赛道,牢筑未来城市之基!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20-07-06 16:30:26  来源:半月谈网  作者:李思琪
核心提示:中国曾与前三次工业革命发展时机擦身而过。今天,新基建开启了数字革命的新赛道,要实现从旁观者、追赶者到并跑者、引领者的超越,必须牢筑高质量发展之基,新基建正是题中应有之义。

  中国曾与前三次工业革命发展时机擦身而过。今天,新基建开启了数字革命的新赛道,要实现从旁观者、追赶者到并跑者、引领者的超越,必须牢筑高质量发展之基,新基建正是题中应有之义。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整个中国似乎成为一个“线上生活”大型试验场,数字化市场环境优势凸显,“互联网+”的新模式新势能增强了中国经济的抗冲击能力。


  如果说在此之前,中国是消费领域的数字化引领者,那么新冠疫情无疑成为加快变革消费习惯、推动服务创新升级、培植经济发展新动能、提升我国未来科技能力乃至治理能力的催化剂。


  而这一切的变化,都发生在新基建提速部署之际。可以说,新基建是支撑我国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


  数字竞争力长远布局


  中美贸易摩擦、房产投资市场萎靡、消费增速放缓等因素共同叠加,使我国处于较大的经济下行压力中。今年一季度,我国GDP同比下降6.8%。政府积极采取对冲措施拉动经济发展,新基建登上“救市舞台”,被寄予厚望。3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强调“加快推进国家规划已明确的重大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随后,工信部、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部等部委政策持续加码新基建,地方发力新基建的动作更为明显。新基建成为稳定疫后经济的重要抓手和发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从“非常态”到“新常态”。过去,数字化、创新型商业模式在实践中,往往是传统模式的“替补队员”,亦或是其展示功能远大于实用功能。疫情期间,“无接触”的要求切断了几乎所有线下模式。于是,餐饮外卖肩负了“雪中送炭”的重任、无人机投入乡村治理、线上复工云开会、人机交互的视频教学普及到田间地头。以往被冠以“高端、神秘、具有未来感”的黑科技裹挟着每一个人进入了数字化新时代,而正是新基建让我们拥抱未来成为可能。



  从“见证者”到“开创者”“建设者”。危机中孕育机遇。得益于新基建的基础和存量,在重大突发事件面前,自媒体抗灾救助物资平台能够迅速上线;为加速新药和疫苗研发,企业与科研院所联动实现AI算力的共享;直播平台能够助力线上农产品产销对接;健康码、大数据为政府精准防疫提供科技保障。


  可以看到,在不断迭代的变局中,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加速发展已然成为政府与企业的必然选择,融入数字化的浪潮是走向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新基建正是这一切变革的力量之源。


  值得注意的是,新基建并非仓促、被动执行的刺激计划,而是着眼于我国加快数字经济发展、面向未来塑造数字竞争力的长远布局。新基建不是应对疫情而生,只是在疫情影响下加快了推进速度。


  事实上,新基建包括5G基站、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等发力于科技端的基础设施建设。我国早在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就明确了人工智能、5G、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基建发展方向。2019年3月,“加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被写入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可以说,新基建并非被动入局,而是水到渠成。


  牢筑未来城市之基


  伴随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空间需求加剧与环境资源、空间有限性的矛盾日益突出。如何科学拓展未来发展空间、减少土地资源的压力,成为新时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综观世界发达国家和我国城市建设空间的现状,向地下发展延伸已成为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鲜明特征。向深地要空间、要土地、要资源,已成为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2019年末,我国城镇化率达60.60%,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但同世界高收入国家的城镇化水平相比还有距离。人口数量庞大、人员流动频繁、人群聚集密度高……城市发展的交通设施、环境卫生、住房条件、社会治安、应急管理等方面压力越来越大。



  如何破解城市病?城际高速和城际轨道交通等新基建为加快城市运转提供了有效的方案,不仅如此,完善的新基建是智慧城市实现万物互联的先行条件,能够真正意义上实现“把每一寸土地都规划得清清楚楚”“像绣花一样精细”的社会治理智慧化,从而根治城市病,构建宜业宜居的未来之城。


  传统基建存量为新基建走向深地提供了优势基础。城市大规模开发深地空间的较早经验始于建设地铁,此外,隧道、交通快速道也是地下交通发展的常见形式。例如,上海市中心“地下交通宫殿”地铁14号线静安寺站主体结构完成率已于2020年3月达到80%,建成后将形成3线换乘枢纽,有效缓解客流紧张状况。亚洲规模最大的综合交通枢纽深圳前海综合交通枢纽项目于2020年2月被作为推动节约集约用地的典范在全国范围推广,这项“地下超级工程”建成后将形成5条轨道线路的交会,为打造国际化样板城区和深地空间的综合开发利用指明了方向。


  超前布局,牢筑未来城市之基。从地铁交通工程、大型建筑物向地下的延伸,到与地下快速轨道交通系统相结合的地下街、地下综合管线廊道等复杂的地下综合体,再到地下城,深地已成为实施社会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例如,广州南沙区总长2.13公里的“地下公路”红莲路综合管廊将于2020年10月完成主体结构施工,助力解决城市“蜘蛛网”“拉链路”等问题。早在2013年立项的杭州市“地下城”未来科技城核心区块地下空间于2020年4月正式竣工,将释放强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深地空间“质量需求”。


  实现治理现代化


  一方面,新基建支撑的智慧城市将降低物理空间布局的限制性。智慧城市就像是物理城市的数字化沙盘。要建设智慧城市,要以广覆盖的智能传感器、泛在的网络连接、处理海量信息的算力保障为基础,而这些都要靠新基建才能得以实现。


  试想,当能够足不出户应用VR技术逛商场,加之高效的物流系统,人们还会在意自己的居住地是否位于便捷的城市中心吗?当能够用电子政务平台实现信息数据的共享,人们还会需要不同部门的办公窗口吗?在新基建走向深地的过程中,物理空间布局的限制性大大降低,缓解了人口集聚带来的用地紧张,也将带来城市空间规划的新革命。无人操作城轨交通、智能物流系统“向下”拓展有助于缓解交通拥堵、减污增效。利用深地空间作为无接触式垃圾收集场所,能够大大减少可能产生的污染。与此同时,深地空间的高效利用也会推动新需求的产生。


  另一方面,以新基建加速智慧城市建设具有实现治理现代化的前瞻性。新基建对未来城市的赋能不止步于便捷高效,更体现在对科学决策的智慧支持。新技术能够实现数据收集处理的智能化,助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更为精细精准。


  新基建走向深地的特殊性在于,一是实施工程规模大、同步战线多,因此需科学系统的顶层规划;二是开发投入大、运维成本高,因此应积极探索搭建融资平台,推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鼓励民间投资;三是深地资源宝贵、有限、不可逆,因此需对开发利用加强立法和管理;四是深地勘察设计与建设技术处于发展阶段,因此应加强深地空间科技人才队伍建设,鼓励技术创新。



  深度改变行业和个人


  疫情期间,我国长期施政布局数字经济发展的积极效应十分显著,新产业新模式增强了中国经济的抗冲击能力,产业互联网的丰富实践为新基建加速落地提供契机。


  新基建不仅涉及高科技行业,还将加速传统基建的数字化改造,促进交通、建筑、通信、金融、医疗、教育、娱乐等领域的深刻变化,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全面改变人们的生活。


  新基建对于行业有显著的变革和升级效应,但对于个人而言,则成为“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竞争风口。根据国内智库数据调查结果,近八成公众对新基建的赋能效应持乐观态度,认为更多的政策利好将惠及各行各业。同时,有11.15%的公众认为新基建将对自己所处行业造成或大或小的冲击,其中,务工人员和科研人员危机感尤为强烈。


  事实上,从宏观发展趋势而言,新基建催生的企业数字化改革不仅能提升企业竞争力、消费驱动力,还能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催生更多的新职业。从微观角度分析,新基建是各行各业升级转型的先决条件,从智能农业到物联网,再到智慧城市建设,每个人都将是新基建的获益者。


  针对新基建带来的变革,公众应当重视对新知识、新技术的适应和学习,关注长远发展目标、及时调整职业规划,增强专业能力投资、提升个人竞争力。


 
标签: 新基建

本文标题: 新基建开启新赛道,牢筑未来城市之基!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9220.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