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建筑的重修缮、轻保养,该怎么做?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20-07-23 09:38:08  来源:弘博网  作者:国旻
核心提示:预防性保护不仅需要传统工艺与先进技术的介入,还需要思考如何培养公众文物保护的社会教育,使公众与遗产使用者共同参与,其背后更离不开综合体制、人才和资金的共同支持。

  凭借着对古建筑科学的预防性保护,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申报的“陈家祠预防性保护与展示提升项目”成功入围“广州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利用典型案例”。



  其实,预防性保护不仅需要传统工艺与先进技术的介入,还需要思考如何培养公众文物保护的社会教育,使公众与遗产使用者共同参与,其背后更离不开综合体制、人才和资金的共同支持。对此,特专访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文物保护管理部主任石浩斌,介绍专属于该馆的文物保护成功经验。


  日常维修难以面面俱到,预防性保护才是关键


  在石浩斌看来,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与传统的综合性博物馆有所不同,文物保护的其中一个重点及难点就在于馆址建筑陈氏书院(陈家祠)本身。因此,在部门设置上进行分层管理,一部分员工专门从事建筑保护工作,另一部分员工从事馆藏文物保管工作,能够保证不同类型的文物保护更有针对性。


  01、馆址建筑保护难在哪儿?


  被问及馆址建筑保护难在哪时,石浩斌认为,受限于当地的气候环境,日常维护难以面面俱到。如每年三四月份的梅雨,夏季的台风与暴雨,古建筑的漏雨点都有所不同,而且漏雨点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除根据具体情况尽快维修外,也需要定期检查记录,每年进行定点维修。此外,由于古建筑有一定的高度,仅凭肉眼难以观察并监测到全部有隐患的地方,防微杜渐式的日常维护和经常性的修缮已难以满足馆内文物保护的需要。



  02、监测与检查并重


  为解决这一系列问题,馆内引进了北斗建筑动态安全监测系统,将古建筑内外安装的裂缝监测、倾角监测、应力应变监测、震动监测、白蚁综合防治监测一起的数据,通过无线传输的方式集成到统一的可视监控后台,形成古建筑动态安全监测系统。其中,馆内在古建筑的四个厅堂的结构节点位置,安装了11个振动监测传感器,实时监测古建筑结构振动变化情况。根据现阶段的振动监测数据,模拟古建筑的振动趋势,监测古建筑的结构变化情况,便于制定针对性的保护手段,保证古建筑安全。


建筑监测点分布图


  除仪器监测外,馆内工作人员也会定期给这座古建筑“体检”,巡查查看建筑倾斜、地下水位、建筑裂缝等问题,同时也要对潜在的危险因素格外“敏感”。据石浩斌介绍,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正处于地铁8号线施工区域附近,预计建成后地铁轨道最近仅距古建筑本体(古围墙)13米。馆内迅速与地铁施工方沟通,根据地铁施工方案结合专家建议,在古建筑内四个厅堂中设置了振动监测仪器,能够快速接受振动变化数据,出现异常实时反馈报警信息。2018年6月,馆内工作人员明显感觉到办公区和主体建筑区域有明显震感,东侧地铁工地传来高分贝作业异常,同时,工作人员也收到来自监测后台的报警信息。各种迹象表明该次振动异常与地铁施工存在关系。馆内马上启动紧急预案,联系地铁施工方叫停一切施工作业,同时委托监测方紧急调取动态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编制数据情况报告,并与地铁方联系优化改变施工方案,施工方案调整后,数据恢复正常水平,古建筑得到了有效的保护。


仪器监测图


  石浩斌坦言,监测数据异常的情况出现过多次。建筑动态安全监测系统有时数据波形有开有合,馆内为此还邀请专家前来论证,给出初步评估意见并提出相应的建议。此外,监测仪器运维单位根据数据的实际情况制作评估报告。据他介绍,仪器运维期签署了三年,每个月运维单位需要给馆内提交报告、年报与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报告,使工作人员能够对古建筑的安全保护做到心中有数。这种预防性保护,可以减免从原材料到整体性破损的措施,通过彻底完整的记录、检测、监测,以及最小干涉的预防性维护得以实现。


  建筑“岁修”制度下,经费机制畅通且完善


  文物建筑历经岁月风霜,脆弱易损,需小心呵护、定期检查和监测。而实际情况是,大量文物建筑得不到日常保养维护,小毛病不能及时修补导致情况持续恶化,而大修往往伴随着历史信息的丧失、真实性的削弱,很容易陷入“修缮—再破败—再修缮”的恶性循环,使文物建筑的真实信息、岁月痕迹荡然无存。


  01、“岁修”制度保证定期维修


  据石浩斌介绍,广东全省目前正推行文物建筑“岁修”制度,每年定期进行维修防患于未然。他表示,古建筑的日常维护与修缮同等重要,甚至馆内在日常性维护中所花费的时间要远比修缮的时间要长。修缮不仅规模较大,经费预算高,而且修缮同时还要兼顾博物馆的正常开放,是有一定难度的。


  因此,近年馆内申请广州市级年度财政预算时,都有一个单独的项目叫做零星维护工程,委托有文物保护施工资质的驻场施工单位,进行一些日常性和不可预见的维护工作。


  零星维护工程分为两部分,一个是馆内可预见的日常性维护,如地面、墙体、屋面以及木构件的保养,排水系统的疏通等等;另一个是馆内不可预见的维护工程,如雷电、台风、暴雨等恶劣天气对建筑的突发损害,墙体的纠偏,白蚁危害的处理,古建筑的防涝处理等等。由于日常有驻场施工人员,可以确保迅速查看和评估各种突发状况,根据实际情况快速地落实维护措施,避免危害持续扩散。


驻场施工队在施工


  02、文物建筑保护经费机制畅通


  石浩斌表示,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文物保护的重视力度,文物建筑保护经费机制是比较畅通且完善的,可申请的渠道较多。广州市还有每年文物保护专项经费,可以专门针对突发性文物维修项目申请经费。而重大的维护项目,如大型的灰塑保养维护项目,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会申请专项经费。这种专项经费的申请,前期需要准备修复设计方案,并通过市、省级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上报国家文物局审批,待国家文物局批复后方能落实施工。


  深入研究的同时,注重专业人才培养


  要做好文物保护工作,需要开展系统的分析研究,研究文物劣化的共性规律,选择适合的修复材料和技术,需要长期的应用基础研究支撑,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文物保护的专业人才。


  01、定期为文保人员提供培训机会


  石浩斌表示,馆方会尽可能地为馆内人员提供培训的机会,提升文物保护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在培训课程选取上,会优先选取权威的培训机构,选择有系统性、针对性,可以长期驻场、言传身教的课程进行培训,而并不是普通的知识框架类课程。在此基础上,接受培训后的员工,可以快速将学习的知识应用到自己的实际工作当中。


  02、依据需求定制招聘计划


  除培训外,馆内会依据文物建筑保护需求及时定制招聘计划,如今年计划招聘一个工程管理的专业人才,确保跟进工程全过程,并对资料进行规划整理与总结。石浩斌表示,文物建筑保护背后涉及到很多不同学科的相关知识,材料、工艺、技术等方面的具体问题需要由专业人才操作,才能确保文物保护不会在现有技术下仍然“捉襟见肘”。而这,也是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尤为重视的。


  唤起公众文物保护的意识


  近年来,人为因素所造成的建筑文物破坏现象已经屡见不鲜,文物保护工作如果单纯依靠国家的力量,而没有公众参与,不仅负担大,而且很难做到可持续。因此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在公众服务时,会着重对公众文物保护的行为意识进行引导,普及文物保护的相关知识,如社教活动、讲解服务、展览展示等等。在此之前也会对工作人员进行一定的文物保护相关知识培训,树立工作人员自身保护意识以及对公众的宣传教育的意识。


  除此之外,在确保观众正常有序参观展览的前提下,馆内灰塑的维护保养维保工程还衍生了“爬上连廊看灰塑”特色项目,将日常维修保护与观众参观相结合,开辟角落供观众参观学习。据介绍,项目面向社会公开招募有兴趣的市民、学生、社会团体、文博同行、媒体等一起爬上连廊,观摩工艺师们如何维护、保养灰塑。工艺师们除了口述工艺制作流程、维保的过程及历史,还投入其中现场展示博物馆古建维保的方方面面。这种更广范围、更近距离宣传的方式,能够让更多的公众认识和了解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并在内心中达到共鸣,产生认可,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文物保护的队列中来。


“爬上连廊看灰塑”活动现场


  下一步发展目标:技术升级与大数据整合


  谈及对后期文物建筑保护工作的规划与设想,石浩斌认为,最新引进的建筑预防性保护监测系统其实还有一定的缺陷,包括检测布点、上下数据峰值的危险界定等等,这不仅需要专家论证,更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评估与调整。另外,由于这些监测系统来自不同的第三方公司,每个系统的数据监测方式与展示平台也有所不同,操作起来较为繁琐,石浩斌希望今年能够申请这样一个研究项目,将这些各个系统的数据融合联动起来,如某个裂缝的变化时是否伴有特定位置的异常振动、是否会伴随或者诱发其他建筑结构的异常变化等等,这不仅能够在同一个平台直观了解所有数据,更能让不同系统产生的数据有所联动和呼应。


  而对古建筑的结构安全性评估也是石浩斌尤为关注的,他表示后期馆内计划增加这样的评估项目,对古建筑进行整体的安全检测监测和系统的评估,根据评估的结果确认哪些部分需要密切关注,是否需要在现有基础上增加检测与其他技术手段,重新布置监测系统,每年都会形成一个整体的安全评估报告,对今后古建筑的发展趋势、保护方向和关注的重点也能做到心中有数。


 

本文标题: 文物建筑的重修缮、轻保养,该怎么做?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9286.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