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济桥,潮州历史文化的标志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20-10-26 10:27:01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于佩丽
核心提示:广济桥建于800多年前,是南宋时期的潮州名桥。位于潮州东门外,横跨韩江两岸,被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与赵州桥、洛阳桥、卢沟桥齐名,并称四大古桥。每一个桥墩距今都有几百年历史。从宋代建成第一个桥墩,到形成“十八梭船廿四洲”格局,前后延续300多年。广济桥建造汇众人之智,聚众人之力,合众人之财,谋众人之福。“广济百粤之民”,是为“广济”桥名由来。

  “12日下午,习近平来到潮州市考察。位于潮州古城东门外的广济桥始建于南宋年间,横跨韩江两岸,风格独特,集梁桥、浮桥、拱桥于一体,被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习近平沿桥步行,察看桥亭、浮桥,眺望韩江两岸风貌,了解桥梁历史文化特色,听取广济桥修复保护情况介绍。习近平强调,广济桥历史上几经重建和修缮,凝聚了不同时期劳动人民的匠心和智慧,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是潮州历史文化的重要标志。要珍惜和保护好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不能搞过度修缮、过度开发,尽可能保留历史原貌。要抓好韩江流域综合治理,让韩江秀水长清。”


  这段文字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新华社新闻报道中的一段。这座驰名的广济桥再次因总书记的到访而为天下人所知。



  因桥而胜


  “到潮不到桥,枉费走一遭”。到潮州不到广济桥,是重大遗憾。“湘江春晓水迢迢,十八梭船锁画桥。激石雪飞梁上冒,惊涛声彻海门潮。鸦洲涨起翻桃浪,鳄渚烟深濯柳条。一带长虹三月好,浮槎几拟到云霄。”清乾隆进士郑兰枝在“潮州八景”诗中,描绘潮州广济桥绝美风光的动人诗句,至今流传。


  广济桥建于800多年前,是南宋时期的潮州名桥。位于潮州东门外,横跨韩江两岸,被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与河北赵州桥、泉州洛阳桥、北京卢沟桥齐名,并称中国四大古桥。每一个桥墩距今都有几百年历史。从宋代建成第一个桥墩,到形成“十八梭船廿四洲”格局,前后延续300多年。广济桥建造汇众人之智,聚众人之力,合众人之财,谋众人之福。“广济百粤之民”,是为“广济”桥名由来。


  因桥而便


  广济桥机动可变的桥体,于人方便,于商有利。通过舢板牵引,江面上的浮船遇大型船只通行时,有序让出江心水道。待大型船只通行后,再重新合龙连为一体,成为一座浮桥。史载:广济桥,俗称湘子桥,宋乾道七年(1171年)太守曾江创建,初为浮桥,由86只巨船联结而成始名“康济桥”。淳熙元年(1174年)浮桥被洪水冲垮,太守常炜重修之,并创杰阁于西岸,开始了西岸桥墩的建筑,至绍熙五年(1194年)历时54年,朱江、王正功、丁允元、孙叔谨等太守相继增筑,完成了10个桥墩的建造。其中又以淳熙十六年(1189年)太守丁允元建造的规模最大、功绩最著而改称西桥为“丁公桥”。绍熙五年(1194年),太守沈宗禹“皤石东岸”,筑“盖秀亭”,并称东桥为“济川桥”。随后,太守陈宏规、林骠、林会相继增筑。至开禧二年(1206年)历时12年,建成桥墩13座。东西桥建起来后,中间仍以浮舟联结之,形成了梁桥与浮桥相结合的基本格局。宋末至元代,广济桥又有诸多兴废,明宣德十年(1435年),知府王源主持了规模空前的“迭石重修”,竣工后“西岸为十墩九洞,计长四十九丈五尺;东岸为十三墩十二洞,计长八十六丈;中空二十七丈三尺,造舟二十有四为浮桥”,并于桥上“立亭屋百二十六间”,更名为“广济桥”。正德八年(1513年),知府谭纶又增一墩,减浮船6只,遂成“十八梭船廿四洲”的独特风格。清雍正二年(1724年),知府张自谦修广济桥,并铸鉎牛2只,分置西桥第8墩和东桥第12墩,意在“镇桥御水”。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洪水,东墩鉎牛坠入江中。故有民谣:“潮州湘桥好风流,十八梭船二十四洲,二十四楼台二十四样,二只鉎牛一只溜。”



  因桥而富


  广济桥由18只梭船机动相连。不仅可以通行巨型船只,更可通过洪水洪峰。广济桥建成,令当地商贸繁荣。桥上桥亭逐渐从24个增加到30个。茶楼酒肆,市铺林立,有唱戏的、算命的、担菜的、担鱼担肉贩卖的,还有耍猴子的、凭栏远眺的……不一而足。“一里长桥一里市”,宛如《清明上河图》活画,被刻进潮州木雕《湘子桥图》。因建桥广聚智慧、广集人力,民心相通,民居而安。当地生产火热、文化繁盛。令潮州成为自古繁华、安逸之地。黄发垂髫偏东一隅,碧海仙山,另有一番世外桃源况味。


  广济桥沟通东西两岸,广济桥地处韩江中游,是广东东部往来福建、江西的必经之路,韩江又是粤东交通运输的动脉,在古代沟通泉州和广州。广济桥一经建成便成为货物集散和转运的重要枢纽。商贸频繁,经济繁荣,市井文化生活丰富多彩。自古广济桥上店铺林立,热闹非凡,有“到了湘桥问湘桥”的佳话。陆地与水因桥相亲,带来水陆文化的沟通连接。


  因桥而坚


  潮州工匠们克服重重困难,在湍急的韩江水中,修筑广济桥,历经300载风霜雨雪,从东西两岸以愚公移山的精神,锲而不舍,向江心顽强推进。历代潮州人呕心沥血、前仆后继,几年甚至几十年增加一个桥墩,以如此智慧、如此心血营建的广济桥,也体现了潮州人坚忍不拔的性格。历史上的广济桥也历尽磨难,或饱受雷轰电击不倒,或久经浪啮沙蚀不毁。屡败屡建,屡建屡成。桥与人都百折不挠、奋发有为。潮州人“逢山开道、遇水架桥”的精神气贯长虹,为广济桥注入灵魂。潮州人的豪情万丈与广济桥的刚柔并济融为一体,互相见证。广济桥成为潮州人的文化图腾,成为连接古代先贤自强不息精神和后人继往开来品格的丰碑,成为古老农耕生活和现代科技文明水乳交融的纽带,更成为现代潮州的文化新地标。



  因桥而巧


  广济桥在中国乃至世界造桥史上,都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梁舟结合的格局,使广济桥形成独特的三大特点:“十八梭船二十四洲”。桥由东、西两段的24座桥墩和中间的18梭船连接而成,浮桥可开可合,结构奇特。集梁桥、拱桥、浮桥于一体,成为我国桥梁史上的孤例;“二十四楼台二十四样”,在桥墩上建筑起形式各异、用途各别的24座楼台亭阁,重瓴联阁,济美联芳;“一里长桥一里市”,广济桥对河道的自由开合,方便当地百姓通行和大型船只、洪峰自由通过。船舶逆韩江而上,直达内陆各地,使广济桥乃至潮州成为重要的商贸枢纽,奠定今天潮州商贸格局。


  因桥而灵


  这座充满神奇的大,充满建造的神话传说,为潮州增添了灵动的趣味。因造桥艰难,在古代生产力落后的情况下,在大江上建造这样的大桥,难度超乎人们想象。潮州民间流传着许多“仙佛造桥”的传说,以助人力一毕其功。据说,“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被贬潮州,常登东山门即今天的笔架山游玩。韩愈深感过江之苦,便请他的侄孙韩湘子和广济和尚一起造桥。韩湘子造东面一段桥,请八仙来帮忙。韩湘子亲自去凤凰山取石,把石头都变成黑猪,一路赶来,但最后一群猪刚赶到凤南时,给一个孕妇识破,怪叫起来:石头怎会走路!一句话泄漏了天机,石头再也赶不动了,因此韩湘子负责的东面那最后几墩没有修起来。广济和尚造西南一段桥,也请来十八罗汉帮忙。他亲自去桑浦山开取石头,把石头点化成一群乌羊,一路赶来。但当最后一群乌羊赶到半路时,碰到当地一个恶霸地主,存心想夺取这些羊,便说:“你这和尚哪来的羊呀!分明是我家的。”广济和尚被纠缠得不耐烦,便说:“既然是你家的羊,便赶到你田里去吧!”地主把羊一齐赶到他自己的田里去,却变成一座座乌石山,把地主的良田压掉了。相传这就是浮洋乌洋山的由来。因此,最后一批黑猪,乌羊没有及时赶来,中间一段桥便没法修拢。怎么办?天又快亮了。八仙中何仙姑只好将手中的莲花瓣抛向江心化成18条梭船;广济和尚一见,立即抛下禅杖,化成一根大藤,把18只大船拴住,成为浮桥。人们为纪念仙佛合力造桥的功绩,便把此桥既称为“湘子桥”,又叫“广济桥”。



  因桥而美


  广济桥上有对联“三峰桥畔摇空,一塔云边作笔”。24座桥亭至今悬挂黑底金字匾额,上书“凌霄”“冰壶”“小蓬莱”“青霭”……,展现四时光影变幻,万般美景叠出盛况。“潮州暮春三月,桃花水汛,韩江水涨,河面增阔,十八梭船的涨落随潮水浮沉升降与桥东西墩连成一线,恰似长龙卧波活现”的“湘桥春涨”绝美画卷,令人心驰神往。在广济桥上展望韩江江面,但见韩水上游,轻舟点点,随波飞驰;中游东岸笔峰摇翠,晴波潋滟;下游凤凰山桃花盛开,景致迷人,如诗入画。


  因桥思变


  随着历史的变迁,广济桥几经修筑。1958年对全桥进行加固维修,并拆除18梭船,改建为三孔钢桁架及两处高桩承台式桥梁。1976年又一次进行扩建成现状。1988年3月,广济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潮州市政府对广济桥全面修缮,潮州侨乡侨胞慷慨解囊,令广济桥恢复原先风貌。如今,广济桥与时俱进,已一跃成为粤东旅游的一大文旅品牌。


  韩山依依,韩江脉脉。文韵氤氲,广济永存。一脉相承的广济桥精神气度,已融入岭南文化精髓,滋养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正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海纳百川,兼容并蓄,深厚积淀,光辉日新。

 

本文标题: 广济桥,潮州历史文化的标志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9685.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3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