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服饰文化——夏商周三代的服饰特点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21-07-26 13:53:10  来源:华夏网
核心提示: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建立,中国历史进入了奴隶制社会。公元前16世纪,夏代被商代所取代,奴隶制社会进一步发展,夏商时期,中国古代服饰在原始社会基础上有了初步发展。当时的农业生产因金属工具的应用而更加兴盛,同时,畜牧业、手工业及染织业也达到了新的水平。

  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建立,中国历史进入了奴隶制社会。公元前16世纪,夏代被商代所取代,奴隶制社会进一步发展,夏商时期,中国古代服饰在原始社会基础上有了初步发展。当时的农业生产因金属工具的应用而更加兴盛,同时,畜牧业、手工业及染织业也达到了新的水平。


  在甲骨文中,已出现有“桑”、“丝”、“蚕”、“帛”、“衣”、“裘”、“巾”等文字,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青铜器表面上带有丝绸残迹,而且除平纹外,还有菱形纹、方格纹及暗花回纹,这表明商朝已经掌握了花斜纹织制的纺织技术。在出土的石玉雕制成的人形实物中,可以看到具体的形象,其装束为:头戴巾帽,上穿交领右衽衣,下着裳,腰围带,下系韡。这一人形雕像,服装轮廓清晰,为了解商代服饰提供了最直接的依据,并和有关文献记载相印证。



  商代的衣形,主要由衣领、衣衽、衣袖、衣带组成。奴隶主贵族穿着的上衣、领袖、下裙等部位,均施以镶边工艺,以获得增固及美观的效果。交领右衽是中国最早的上衣领式,其形制为两衽交掩于前胸,前衽向右斜垂于袖下。右衽形式经历代传袭,成为汉民族衣式的主要特征之一。商代袖多为窄袖制,而衣袖的出现,说明服装制摆脱了原始的围裹状,开始适应生活。依体定形原则在商代已经确立。下裳是中国古代遮蔽下体的最早服装形式。“裳”也可写作“常”,“常”字在《说文解字》中释为“下帬也”,“帬”为裙的古体字,裳、裙相同。围系于身体下部的原始裙装,发展到黄帝时代,演变为下裳,至周代趋于完备。


  首饰作为服装整体的一部分,随着服装形式的具备,在原始首饰的基础上达到了一个新水平。这一时期,主要首饰种类有发饰、颈饰、耳饰、手饰等。殷商妇好墓出土的499件骨笄和28件玉笄展示了当时主要发饰笄的精美。笄为针状,初为束发固髻之用,以后发展为实用与装饰兼得而以装饰为主,秦汉后称为簪,两股分叉状的称为钗。颈饰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具有审美意义。耳饰又称瑱、珥珰、耳环等,《古今事物考》曰:“珥,女子耳珠也,自妲己始之,以效岛夷之饰。”是说商王纣的宠妃妲己仿效边域少数民族开始戴珥。耳饰分穿耳饰和不穿耳饰两种,质料从石发展到玉、金等。手饰分为戴于手指的指环(也称戒指、代指、驱环等)和戴于手腕的镯钏(即手镯、腕环等)。



  由西周至汉代,是中国服饰文化发展的定型阶段。周代的社会经济在殷商的基础上又有了长足的发展。在作为生活物质生产领域的纺织业中,育蚕、纺绩、练漂、染色以及服装制作等分工愈加繁细,并设有专门的机构进行管理。由于纺织技术的提高,服装材料除麻葛织物及罗、帛、纱、绫、绢、绮、纨等丝织物外,又出现了锦这一品种。锦字从“金”部,与帛组合,可知其制技繁难,其价如金。


  周代分封制的建立,使阶级间的差别极为明显。周代为了维护其统治,除沿袭商代宗法思想外,还利用宗法关系以及等级制,建立了一套完整严格的礼仪制度。服饰作为标识等级、服务于礼仪规范的外在形式,也有系统、严谨的制度,当时上至天子、卿士,下至庶民百姓,服饰各有等别,不得僭越。周代的这一别尊卑、昭等威的服饰制度,在中国古代社会影响深远,为历代统治者所推崇,被视为服制之源,效仿传承。


  据《周礼》等书记载,周代帝王后妃及百官在吉、凶、军、宾、嘉等五大礼仪中,根据不同身份等级,衣冠有别、各有其制,并设有“司服”官,专门掌管其服制的实施。冕服源于夏商,是帝王、诸侯及卿大夫等在祭祀、登基、朝贺等重大礼仪场合穿着的礼服。其在周代形成定制,成为周代服装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冕冠是各种礼仪中所戴的最为显贵的礼冠。玄衣纁是冕服的主体服装,为上衣下裳形制。玄衣即为黑色的上衣,纁为绛色的围裳,并采用十二章纹作为图案,装饰于衣裳之上,所饰纹样还有绘衣、绣裳之别。十二章即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十二种。每一章纹图像皆有特定的含义,象征帝王贵族的操行品德及威仪。周代对王后、贵妇也设礼仪服制,如定袆衣、揄狄、阙翟、鞠衣、展衣、褖衣六种衣式为王后礼服,亦称王后六服。六服中惟袆衣为王后专用,另外五服为其他贵族妇女所用,在礼仪场合按等级穿用。



  周代除冕服外,另有弁服、裘、袍、深衣等衣制。弁服为古代次于冕服的一种服饰。裘为一种寒衣,以白色狐裘为贵,天子才能穿。袍为长衣式服装,上下连体,无衣、裳之别,袍设夹里,内絮丝绵。因当时丝绵有限,除天子百官外,庶民则只絮粗麻等物。袍初为内衣,战国时期开始作为外服穿用,汉代以后逐渐普及。深衣形制早于袍,是中国古代继上衣下裳之后出现的又一服装类型,其特点为上衣下裳缝合连属,通体一式。深衣与上衣下裳并称为中国古代两大服装形制,对后世的服装影响很大。以后出现的袍服、长衫、禅衣等通体服装,均沿于深衣形制。


  周代除礼仪场合是下着舄外,便居时则穿着屦。屦也为先秦鞋的通称,汉代则通称履。屦一般用麻葛材料制作,单底以适宜便居穿用。战国时期,西北游牧民族的靴渐渐传入中原。靴为皮制,多为高筒,适宜骑乘。冠帽发式作为服饰整体的一部分,至周代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同时也具有了礼俗色彩。这一时期,上层男子20岁成年,需进行加冠之礼,谓之“冠礼”。女子插笄不但用于束发固髻,也作为成年、婚否的标识。按定制,女子许嫁者15岁举行笄礼,以插笄区分女性身份。


 

本文标题: 中国服饰文化——夏商周三代的服饰特点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10687.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