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西族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14-09-17 16:30:57  来源:搜狐旅游  作者:网络
核心提示:纳西族的民间艺术绚烂瑰丽,古典的大型乐曲“纳西古乐”(分为《白沙细乐》和《洞经音乐》两部分)蜚声中外乐坛。融诗歌、音乐、舞蹈为一体是纳西族民间文艺的一大特色。“喂热热”、“阿丽丽”、“京盘”、“纳西族古典舞蹈”等一批具有浓郁民族特色歌舞在国内外享有盛名。相传为元人遗音的大型乐曲《白沙细乐》(别时谢礼)被誉为最古老的交响乐,纳西人至今尚能演奏。

  纳西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在四川的盐边、盐源、木里和西藏的芒康县也有少量分布。

  纳西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早在公元7世纪,纳西族人民就创造了象形表意文字“东巴文”和音乐文字“哥巴文”,但均不通用。被称为“活着的象形文字”的东巴文是目前世界上惟一保留完整的象形文字。由于同汉族的关系密切,故纳西族通用汉文。


  纳西族信仰东巴教和藏传佛教。


  据史书记载,纳西族的先民同古代称“牦牛夷”、“摩沙夷”、“磨些蛮”的部落有渊源关系。


  从唐代到清代,纳西族同中国内地联系日益紧密,其社会制度也逐渐从奴隶制演变为封建领主制,再经清代的改土归流政策,向封建地主制转化,使地主经济获得了很大的发展。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与民族交往中,纳西族创造了自己灿烂的历史文化。著名的《创世纪》描写了纳西族先人开天辟地、与大自然搏斗的经过,它是一部歌颂劳动、反映男女忠贞爱情的长篇史诗。


  纳西族的建筑、雕刻和绘画融合纳西族、汉族与藏族三个民族的传统风格,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丽江古城从选址到建筑风格均融汇了汉、藏、白等多种民族的建筑艺术风格并有所创新。著名的丽江白沙“大宝积宫”、“琉璃殿”、“大定阁”等均系明代建筑。在这些建筑物的墙上都保留着珍贵的壁画,笔法既有藏画的洗练和匀称,又具唐代道释画的风格。用象形文字写成的《东巴画谱》是罕见的艺术珍品,而长达15米的《神路图》则堪称稀世瑰宝。


  丽江纳西族的房屋建筑多为“三方一照壁”、“四合五天井”格局的瓦房,即由较高的正房和两侧略低的偏房,以及正房对面的一座照壁构成,安静宽敞,自成单元,布局协调。宁蒗县永宁纳西族房屋多采用“四屋一院落”的格局,即由正房、经堂、双层楼房和畜厩等四座木结构建筑组成院落。正房由主室、上室、下室、后室和仓库组成。主室是全家活动的中心。


  纳西族地区名胜古迹很多,有直插云天的玉龙、雪山、号称"长江第一弯"的石鼓、大研镇的黑龙潭、丽江的虎跳峡等。


  纳西族服饰:

  丽江纳西族妇女穿大褂,宽腰大袖,外加坎肩,系百褶围腰,穿长裤,披羊皮披肩,披肩上缀有刺绣精美的七星,肩两边缀日、月,象征着“披星戴月”,以示勤劳。宁蒗纳西族妇女着长可及地的多褶裙、短上衣、青布包头,配大银耳环。纳西族男装大体与汉族相同。


  纳西族饮食:


  纳西族的“三迭水”(又称雪山宴)是招待贵宾的方式,因使用大碗、小碗、盘子三种不同高度的餐具而得名。三迭水菜无定谱,依季节需要随意配置,但必有几样山珍名菜。纳西族的特色食品还有琵琶肉和千层饼,琵琶肉是用整条猪腌制的猪膘,因形似琵琶,故得名;千层饼香脆爽口、油而不腻,因层多、薄如纸而得名。


  纳西族节日:


  纳西族有许多传统节日,如尝新节、朝山节、三月会、火把节等,最具特色的要数棒棒会。每当农历正月十五,纳西族人便聚集在各集镇,交流生产资料,以备春耕。晚上各家要吃元宵,到街上看歌舞表演。


  地区特产:


  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的鲁甸乡以“药材之乡”而著称,以此为中心,丽江地区建立了规模不同的药材栽培研究种植场四百多处。


  纳西族文化:


  纳西族的民间艺术绚烂瑰丽,古典的大型乐曲“纳西古乐”(分为《白沙细乐》和《洞经音乐》两部分)蜚声中外乐坛。融诗歌、音乐、舞蹈为一体是纳西族民间文艺的一大特色。“喂热热”、“阿丽丽”、“京盘”、“纳西族古典舞蹈”等一批具有浓郁民族特色歌舞在国内外享有盛名。相传为元人遗音的大型乐曲《白沙细乐》(别时谢礼)被誉为最古老的交响乐,纳西人至今尚能演奏。

 

本文标题: 纳西族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10908.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