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湘潭民居的历史文化特色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22-08-15 10:00:13  来源:大美湘潭  作者:陈文杰
核心提示:为适应其自然环境,湘潭民居都有通风、防潮、防洪、防火的功能特色。在顺适自然条件的前提下,湘潭民居依湘江而建,靠水而居,依市而筑。

  湘潭地处江南,境内有湘江、涟水、涓水环绕而过。一江两水,青山连绵,树木繁茂,雨量充沛,气候湿润。为适应其自然环境,湘潭民居都有通风、防潮、防洪、防火的功能特色。在顺适自然条件的前提下,湘潭民居依湘江而建,靠水而居,依市而筑。


  为防潮湿,湘潭历史上的码头、交通要道,乃至巷弄、天井多为麻石铺成,以免泥泞滞行。民居地基一般都高于地面二至三尺以上,房屋基础都以石块或砖砌成,石块与砖的空隙有通风、防潮作用。民居根据不同地理情况因地制宜,形式多样。



  一担柴式民居


  形式如“H”,坐北朝南,或坐东朝西,以利通风采光。前临水,背靠山,有山有水,风景优美,山水养人。


  一担柴式中间为堂屋,堂屋中左右还有二间,房屋两头为厢房,大的厢房内设有天井、厨房、书房、卧室、杂屋等,如韶山毛泽东故居,建在位置较高的平台上,以防雨水浸泡。房屋墙基以石块为基础(湘潭人称为阶基),约二、三尺高。上筑三合土(有隔热、隔冷、防火作用),约三米高后,架圆木以铺木块作楼。屋顶盖汉瓦,室内空气流通,此种民居,背北风,向紫阳,冬暖夏凉,青山净水,人居环境十分理想。


  如齐白石故居,就是一担柴式。白石乡杏花村的星塘老屋,屋后楠竹茂密,郁郁葱葱,屋前两侧,植有杏花、葡萄、鸡爪树,屋前一片荷塘,南风习习,盛夏之季,荷香四溢。屋右约十米,便是白石老人年轻时钓虾、读虾的星斗塘。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独特的艺术家。故居建于清咸丰年间,坐西朝东,土墙茅顶,占地二百平方米,中间一排三间,南北又各三间。1864年1月1日,世界文化名人齐白石诞生于此,在此读书、放牛、砍柴、刻印、吟诗、绘画,拜家乡名流为师,汲取众家之长,终成一代大师。



  围子民居


  “黎氏八骏故居”是典型的大围子民居。


  “黎式故居”背靠湘中名山晓霞山。晓日霞山,风景美丽,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原八骏故居槽门前临清溪长塘,眺望垅中良田万顷,耳闻周边溪水潺潺。此民居两进四合,土砖青瓦,坐东朝西,占地约二十亩,第一道槽门朝南,第二道槽门和正堂大门朝西,正屋两进十三间,除厅室外,都是卧室。正厅内有名人字画,木板楼上成为藏书楼——诵芬楼。诵芬楼当时就藏有齐白石雕刻的笔筒、砚池盒、茶具等物。齐白石的题画诗中有丹枫黄菊赠黎松庵,诗曰:“三十年前溪上路,丹枫乱落黄花瘦。与君颜色未曾凋,人影水光独木桥(指松溪独木桥)。”



  湘江河边吊脚民居


  年轻人到凤凰看到吊脚楼,叹为大美奇观,而不知上世纪六十年代前湘潭河边十里吊脚木板楼的壮景!


  岳门前喇叭街城墙,因潮湿,城墙上长草,布满绿苔。人从城墙边麻石路上走过,一股潮湿的苔气扑鼻。麻石街大约宽四至五米,一边是城墙,一边是吊脚木楼,此处吊脚楼从喇叭街一直沿着城墙延伸,经过半边街,再到通济门。在春雨濛濛季节,人们出行,脚踏青石板,时闻木屐响。蒙蒙一靓影,手撑油纸伞。诗情藏画意,有声亦有色。此种儿时景,存储在脑海。


  大埠桥下,雨湖出水经峡谷流入湘江,峡谷岸边皆是吊楼。“泊岸帆樯绕城廊,吊楼茶馆酒店多。麻石桥上商贾嚷,古桑树下养蚕乐。”


  在湘江岸边,从九总到十八总,除码头外,都是木质吊楼民居,鳞次栉比,甚是壮观。其吊楼支撑的大树墩,皆以桐油浸泡,使其虫不蛀、木不腐,其木板、门窗、楼梯也以桐油或漆涂刷,使其经久耐用。吊楼民居多是二层构造,每年洪水来时,居民便上二楼生活。楼上晾台栏杆,均为木质,梳背形式,雕有粗犷的花卉、图案。此晾台可接送由木船送来的生活物资,也可晾晒衣服,或作观景台,了解汛期的涨退。这种大水中的民居,是湘潭早期的江景房。


陈旭东 摄


  民居兼商业门面


  旧时湘潭商业街道,主要是平政路、江边河街以及城里头的城正街。


  所有的商家门面,绝大部分是居家兼商业。多是前商铺后作坊兼仓库,一楼经商,二楼居家。河街为木质结构吊脚楼,正街(平政街)为砖木结构楼。正街有部分大户商号,则是数进、数厅的大屋,内有天井,房屋数十间,作车间、仓库、居住。东西两向有高大的围墙隔离作封火墙,防止起火及火灾漫延,如十八总由义巷“义源当”钱庄,也是秋瑾故居。“义源当”钱庄,是秋瑾夫家王家开设的,坐北朝南,大门上首有汉白玉招牌,上刻“义源当”三字。铺内原有房屋几十间,都是两层砖木结构,总面积九百余平方米。1944年,主建筑被日寇炸毁,现存后门杂屋。“义源当”亦商亦居,旧时湘潭商铺多有此功能。


  又如城里头三义井处的“毛福昌号”纸马铺,也是商号兼居家。毛泽东在长沙湖南一师范读书时,每年寒暑假往返韶山与长沙,途经湘潭在此住宿,是青年时期毛泽东的重要活动所在地。还有十七总河街的宽裕粮行,是韶山毛氏家族开办的粮食批发行,也是商行与居家两用。根据毛泽东父亲意愿,毛泽东在此行学徒半年。


  平政路九总百年张新发槟榔店,砖木结构,二层建筑,商居兼用。一楼商用,二楼居家。一楼进门,右边为柜台,柜台呈L字型,对外开窗,内外皆可售货。柜台内有槟榔陈列,可现场切剪制作好了的槟榔圆果,根据顾客要求,现场加点饴糖或桂枝油。室内可囤放海南槟榔,可制作并传授张家槟榔技巧。



  “城里头”民居特色


  旧时湘潭城墙内称为“城里头”。城墙外沿湘江而上,岸上称为“总上”,其余称为城郊或乡里。


  “城里头”当时是湘潭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达官贵人、社会名流、商贾僧尼、平民百姓聚居地。民居式样多,高墙大院多、槽门多、天井多、巷弄多、围子多、牌坊多,亦居亦商临街门面多……如齐家牌楼、陈家牌楼、袁家牌楼、翰林围子、石家围子、任家围子……


  很多特色民居和特色建筑,拆的拆,毁的毁,现在所剩无几了。早几年还留有地名,现在地名都没有了。因为社会的发展,太多的古老民居逐渐消失,只能从历史老照片和老人的记忆中搜索了。


  1.城里头巷弄民居。以板石巷、泗洲庵巷、雷家巷较长,住户最多。长的巷弄有一里多路,大巷两边是居户兼商铺,巷中有巷,纵向巷中两边又有很多横向或斜向小巷。小的巷弄居户有几家或多家。巷弄走道由麻石铺成,民居皆青砖汉瓦、木架楼板。民居格局多围绕天井布局,利于采光、晾晒、透气、消防,有些天井还备有水缸,用以消防储水。有的巷弄入口处竖有石雕牌楼,如齐家牌楼、袁家牌楼、陈家牌楼。很多牌楼在“文革”中作“四旧”破了,上了七十岁以上的“城里头”老人很多见过此景。


  2.“城里头”大院民居。城内大院民居,是旧时达官贵人,地主老财、社会名流居住地。大户人家阶基高于普通民居一米多,砖木材料也很讲究,汉瓦屋顶开有天窗。围墙以青砖砌成,外粉白色石灰、墙角高处有马头兽角装饰,墙角拐弯处有麻石刻“泰山石敢当”辟邪或以姓氏记载为麻石嵌护。槽门是大型的斜槽门,槽门上或两侧有多种浮雕,多是山水人物、花鸟形成的寓意故事。槽门麻石上也有刻写对联的,门槛较高,内院很大,住户有多个天井,有的厅内设有水井,用作生活用水或消防之用。每间房间地面多以青砖铺成,青砖下面用河沙铺底,既可漏水又不回潮,使居室冬暖夏凉。门窗木版,多有精制雕花,窗格有圆形、扇面、心形、方形等形状,所雕人物山水、花卉多是传统寓意的历史故事。正厅香案茶几上备有精致的瓷器,花瓶帽筒,正面墙上安放财神菩萨和佛教雕像。


  大户人家卧室多是红木雕花床配精致红木家具,客厅书斋多挂名人字画,案头有文房四宝,所有配置与普通民居不一样。这些大户民居,在解放后,有些作了公用,有些分给市民居住,现在基本上拆毁。


  任何历史存留的事物,都有其特定性和局限性,这是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决定的,民居建筑也是如此。旧时的百尺危楼,与现在的高楼比较,只能是低层矮屋了。



  一把锁民居


  近似一担柴,状如“T”型,是普通百姓的民居。此民居屋后多风景林围绕,后有菜园,屋前有晒谷坪,晒谷坪附近有溪流或水塘。


  古人建房讲究靠山临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山中有树有果有山货,水中有鱼有虾有水产,有桥有路,视野开阔,选择山好水好风景好的地方安居,有利于身体健康,子孙发达。


 
标签: 湘潭民居

本文标题: 浅谈湘潭民居的历史文化特色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11841.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