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23-05-23 11:39:22  来源:中华瑰宝杂志
核心提示:古籍,即古书,据黄永年先生《古籍整理概论》界定,是指从春秋战国开始的包含各种载体形式的我国古代文献,也就是说春秋末战国时编定、撰写的经、传、说、记、诸子等书是古籍的上限,下限则一般划到清代末年,也就是到1911年为止。

  古籍,即古书,据黄永年先生《古籍整理概论》界定,是指从春秋战国开始的包含各种载体形式的我国古代文献,也就是说春秋末战国时编定、撰写的经、传、说、记、诸子等书是古籍的上限,下限则一般划到清代末年,也就是到1911年为止。


  有人认为甲骨文、金文也是早期的古籍,其实这种说法是有问题的,因为甲骨文是商周时期用来占筮的卜辞,金文则是商周时期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多属与祀典、征战等有关的记事。虽然二者都属历史文献,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与研究价值,但它们并不是用来阅读的书籍,因此严格意义上甲骨文、金文不算古籍。


  中国古籍的载体形式是春秋时期从竹木简开始的,当时也有将文字写在缣帛上的。汉代纸张发明之后,出现了书写在纸上的书籍,被称为写本或抄本。唐末五代时出现了雕版印刷,产生了刻本,即用纸张印刷的书籍。


晋郭璞注《山海经传》清扫叶山房刻本


  书籍的装帧形式在中国古代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发展阶段。以纸质古籍为例,在雕版印刷发明以前,图书是被抄写在纸上的,采用长卷形式,阅读时展开,平时卷起,称为卷轴装,或卷子。欧阳修《归田录》说:“唐人藏书皆作卷轴。”雕版印刷普及以后,由于书版各自成块,卷轴装已不适用,古籍装帧改进为册页形式,先后出现旋风装(唐代)、经折装(唐宋)、龙鳞装(唐宋)、蝴蝶装(宋代)、包背装(元代)、线装(明清)几种形式。线装的形式一直被沿用至今,所以民间一般将古籍称为线装书。


  古籍的分类与基本内容


  古籍书目的分类始于西汉时的《别录》《七略》,其分类面貌基本保存于《汉书·艺文志》中。自《隋书·经籍志》确立四部分类法之后,经、史、子、集四部分类便成了古代目录分类的主流。史志如《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国家书目如《崇文总目》《四库全书总目》,私家书目如《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等,现存著名书目都采用了四部分类法,经、史、子、集涵盖了中国古籍的大致类别。


《四库全书》将古代图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


  经部:是儒家经典和后世儒生解说经书的著作,以及与学习经书有关的读物如“小学”之类的书籍。儒家经书,最初只有《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后来《乐经》亡佚,汉代以孝治天下,东汉时又增《孝经》《论语》合为“七经”;唐代时用《仪礼》《周礼》《礼记》代替了礼经,用《左传》《公羊传》《穀梁传》代替了《春秋》,再加上《尔雅》;宋代时随着“四书”概念的产生,又增加了《孟子》,才正式有了“十三经”的概念,此后相沿不衰。因“十三经”而产生了专研儒家经典的经学,经学在我国古代占据着思想文化的统治地位,甚至对周边国家和地区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四库全书总目》经部有易、书、诗、礼、春秋、孝经、五经总义、四书、乐、小学10类。


  史部:指历史类书籍,包括二十五史在内的纪传体正史、以《资治通鉴》为代表的编年体史书及其他体裁的史书。《四库全书总目》史部有正史、编年、记事本末、别史、杂史、诏令奏议、传记、史钞、载记、时令、地理、职官、政书、目录、史评15类。



  子部:指春秋战国以来诸子百家著作,以及古代哲学、军事、农业、医药学、天文、数学、艺术、手工、饮食、动植物、阴阳五行、风水占卜、类书等方面的书籍,在四部中内容最为庞杂。《四库全书总目》子部有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小说家、术数、艺术、谱录、杂家、类书、释家、道家14类。


  集部:指诗文集及诗文评著作,即文学文献。《四库全书总目》集部有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5类。遗憾的是,因受古代正统文化思想所限,通俗小说、戏曲并未进入官方编纂的《四库全书总目》。


  此外,还有一个“丛书类”,张之洞《书目答问》即设此类,并说:“丛书最便学者,为其一部之中可该全籍……其中经史子集皆有,势难隶于四部,故别为类。”


  总之,中国古籍内容十分丰富,涉及中华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促进了许多与古籍有关的学科的产生与发展。


 

本文标题: 古籍——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12491.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