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医学典籍关于艾灸的记载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23-10-18 09:28:54  来源:网络
核心提示:《黄帝内经》对于灸法的治疗范围和原则有着明确的记载:针所不为,灸之所宜;阴阳具虚,火自当之;经陷下者,火则当之;经络坚紧,火所治之,陷下则灸之;络满经虚,灸阴刺阳,经满络虚,刺阴灸阳。

  一、古典医学书籍记载


  (一)中医最经典的著作《黄帝内经》


  1、《黄帝内经》对于灸法的治疗范围和原则有着明确的记载:针所不为,灸之所宜;阴阳具虚,火自当之;经陷下者,火则当之;经络坚紧,火所治之,陷下则灸之;络满经虚,灸阴刺阳,经满络虚,刺阴灸阳。


  2、《黄帝内经》记有:大风汗出,灸意喜穴。



  (二)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艾灸则通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康泰,其功亦大矣。老人丹田气弱,脐腹畏冷者,以熟艾入布袋兜其脐腹,妙不可言


  (三)辑者佚名(一作陶氏),约成书于汉末《名医别录》


  《名医别录》载:艾叶苦,微温,无毒,主灸百病。


  (四)东晋·陈延之《小品方》


  《小品方》云:夫针须师乃行,其灸凡人便施。


  (五)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


  1、唐朝药王孙思逊邈《千金药方》中提出:非灸不精,灸足三里,称为长寿穴。


  2、唐朝药王孙思逊邈提出:若要安,三里常不干。


  (六)唐代王焘《外台秘要》


  1、唐代名医王焘在《外台秘要》中指出:祛除风邪,用汤药、针灸、蒸熨,随用一法皆能愈疾,艾灸为其最要。


  2、唐朝名医王焘在《外台秘要》中指出:艾灸为医之大术,宜深体之,要中只要,无过此术。


  3、唐代王焘指出:是以御风邪以汤药、针灸、蒸熨,随用一法皆能愈疾,至于火艾,特有奇能。



  (七)宋代窦材《扁鹊心书》


  1、宋朝太医窦材在《扁鹊心书》中指出: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宰,真气壮则人强,真气弱则人病,真气脱则人亡,保命之法,艾灼第一。


  2、《扁鹊心书》中说:人至晚年阳气衰,故手足不能温,下元虚惫,动作艰难,盖人有一息气在,则不死,气者阳所生也。故阳气尽则心死。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中脘.......虽未得长生,也可保百余年寿矣。


  (八)宋代王执中《针灸资生经》


  《针灸资生经》说:若要安,丹田(关元)三里莫要干。


  (九)南宋闻人耆年《备急灸法》


  《备急灸法》:仓储救人者,唯灼艾第一


  (十)明朝李言闻《蕲艾传》


  李时珍之父李言闻的《蕲艾传》称赞:艾叶产于山阴,采于端午,治病灸疾,功非小补。


  (十一)明朝李梴《医学入门》


  《医学入门》讲: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


  (十二)清代李守先《针灸易学》


  《针灸易学》甚至强调:灸疮必发,去病如把抓。


  (十三)清代吴亦鼎(砚丞)《神灸经论》


  《神灸经论》云:夫灸取于人,火性热而至速,体弱而刚用,能消阴翳,走而不守,善入脏腑,取艾之辛香做炷,能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治百病,效如反掌。


  (十四)清代吴仪洛《本草从新》


  《本草从新》云:艾叶苦辛,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治百病。



  二、关于艾灸的诗词


  (一)《孟子》记载:七年之病,当求三年之艾。


  (二)《庄子》里记载:丘所谓无病而自灸也。


  (三)《诗经-王风》:彼此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四)《谴疟鬼》诗云:灸师施艾柱,酷若猎火围。(唐代韩愈)


  (五)《诗经-王风》:彼此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六)孔璠之《艾赋》;奇艾急病,靡身挺烟。


  (七)《宋史太祖本纪》:太宗病,帝往视之,亲为灼艾。


  (八)诗歌:端午时节草萋萋,野艾茸茸淡着衣,无意争颜呈媚态,芳名自有庶民知。(这首诗歌深入艾灸的历史渊源,振兴中医灸法。)


  三、关于艾及艾灸的古语


  (一)古语云: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


  (二)俗语说:若要老人安,涌泉常温暖。


  (三)常言道:居家常备艾,老少无疾患。


  (四)一炷着肤疼痛即止,一次施灸沉疴立除。


 

本文标题: 古代医学典籍关于艾灸的记载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12842.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