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取暖——火炉熏笼暖全身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23-12-06 11:04:24  来源:网络
核心提示:人类进入文明社会最重要的前提是发明了火,堆柴烧火可以取暖照明和驱赶猛兽,用火对人类的意义不仅解决食物的问题,也可以取暖御寒。

  人类进入文明社会最重要的前提是发明了火,堆柴烧火可以取暖照明和驱赶猛兽,用火对人类的意义不仅解决食物的问题,也可以取暖御寒。烤火是最普遍、最直接、最简单的取暖方式,炭火盆是古代比较通用的取暖方式,上到王公贵族下到黎民百姓都使用火盆。


《西湖吟趣图》(局部)

(图-宋代钱选作,故宫博物院藏)


  春秋战国人们已开始用器具烧炭取暖,用具名叫“燎炉”。有条件的用精致点的火盆,没条件的用泥盆。“围炉而坐”是古代非常普遍的冬日景象,也是古代绘画中重复率很高的题材。《雍正行乐图》中画着以勤政出名的雍正皇帝在围着火盆读书。


《红楼梦画册》中的炭盆特写

(图-清代孙温作)


  烧炭对当下来说,似乎属于相对没有技术含量的取暖方式,但炭的档次也是一门包含等级森严、人情世故的重要学问。《开元天宝遗事》曾提道,唐朝宫廷里烧的是西凉国进贡的“瑞炭”,这种炭烧起来没有火焰,只有微微光亮,但一条瑞炭足足可烧十天,散发出的热气甚至会到“逼人而不可近”的程度。


  但如果烧这种非同一般的热炭还是不够的话,还要用帷帐围着使热气更加聚集。唐诗有句“到处热红炉,周回下罗幕”,在屋里坐着,周围一堆红炉,加罗幕围着。不过,暖和是暖和但是不通风,人坐在边上有些像挂炉烤鸭了!


  如何保持空气清新也是问题。古人开始用香料来缓解沉闷的空气,在炭盆中加点香料,取暖又好闻。杨贵妃的兄弟杨国忠权倾朝野时,也有个法子,把炭屑和蜜一起捏成双凤造型,冬天拿白檀木铺在炉底,再烧这蜜凤——不禁感叹古人诚会玩。李清照词中所谓“瑞脑销金兽”,瑞脑者,鲸鱼身上提来的龙涎香也,金兽则是香炉,龙涎香金兽炉,奢侈以至于此。


西汉彩绘陶熏炉

(图-马王堆出土,湖南省博物馆藏)


  熏笼是闺阁生活的必需设备。宫廷里熏笼的材质是掐丝珐琅等景泰蓝的精品,也有铸铜鎏金、錾刻的极品。民间一般用竹片编成,外型特别像捕鸟的笼子,罩在炭盆上,利用燃烧产生的热量来烘烤取暖。


  熏笼还可熏衣熏被,就寝前将被子放在熏炉和熏笼上熏烘,不仅可以把被子烘暖,还会让被子气味宜人。


  女性有时会倚在熏笼上取暖,这一娇慵的形象深深打动了白乐天,他在《后宫词》中这样描写:“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熏笼坐到明”,这句诗的下半句“斜倚熏笼坐到明”后来则成了无数和拥笼美人、春宵美人有关的画作名字……


《斜倚熏炉图》(局部)

(图-明代陈洪绶作,上海博物馆藏)


  在宋朝的文艺青年眼里,过冬夏两季需要两位女子:夏天不能少“竹夫人”,冬天离不开“汤婆子”——“竹夫人”是竹子编成的圆柱形物,能迎来穿堂风;“汤婆子”从黄庭坚那里慢慢演化为一种类似今天热水袋的物件。


  把器物拟人化或许也和这些与女子有关的温香轶事,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后来这“汤婆子”成了一种类似现代热水袋、暖脚壶一样的器物。用锡或铜制成的扁瓶子,一般为南瓜状,上方有一个带螺帽的口子,热水从这里灌进去,灌满热水后放进被窝,晚上睡觉十分暖和。


  有脚炉肯定也少不了手炉,两者都是冬季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红楼梦》里有林黛玉拿手炉调戏薛宝钗的桥段——薛宝钗刚劝贾宝玉别喝冷酒,林黛玉就嗔怪丫头特意给她送手炉来,指东打西地说:谁叫你送来的?难为她费心,哪里就冷死我了?


明代铜洒金镂空暖砚

(图-故宫博物院藏)


  手炉多为铜制、圆形,炉内烧炭,握于手中。到了明朝,人们除了在手炉中放置炭灰,还会放香薰和药材。清代手炉的材料样式和做工更加繁多、考究和小巧,逐渐成为贵族把玩的艺术品。


  除了上面提到的手炉,和取暖有关的艺术衍生品还有很多,用现在时髦的话叫做:“取暖周边”。宋时皇帝和官员使用的炭就很考究,不仅纹路好还要色彩正,不仅价格高还要制成野兽状,炭除了用来烧,还能做成把玩件。


  你可能想不到,除了碳,写字的“墨”竟然也有取暖的功能。与今天合成的墨汁不同,古代墨的原料有煤烟、松烟、胶等,研磨好的墨汁如果放置不用很快就会凝固,加热砚台不仅能融化半固化的墨液,也成为冬日读书时可取暖的小小物件……



 
标签: 古代人 取暖

本文标题: 古代人取暖——火炉熏笼暖全身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12965.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