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非遗文化——传统文化中的惊鸿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23-12-06 14:17:01  来源:华州非遗
核心提示:近年来,非遗不断“破圈”,通过跨界融合的方式实现保护创新。一方面,非遗走进寻常百姓家,“非遗进校园”“非遗进社区”等活动取得显著成效。另一方面在,非遗与现代生活接轨,从“养在深闺人未识”到“飞入寻常百姓家”,非遗保护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辉相映的同时,让更多的人共享保护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近年来,非遗不断“破圈”,通过跨界融合的方式实现保护创新。一方面,非遗走进寻常百姓家,“非遗进校园”“非遗进社区”等活动取得显著成效。另一方面在,非遗与现代生活接轨,从“养在深闺人未识”到“飞入寻常百姓家”,非遗保护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辉相映的同时,让更多的人共享保护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论对于日常生活的参与和渗透、对于生活方式和社会形态的塑造,非遗文化的影响力都不亚于物质文化遗产。人们从孩提时期就耳濡目染口头传说,遵从言传身教的传统习惯。在节假日里,人们沉浸式体验民俗活动、节庆礼仪,观看传统表演艺术。在日常生活里,传统工艺美学遍布于衣食住行。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传统知识实践,更是深深渗透于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对他们的一生都具有深刻久远的影响。



  非遗指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通俗地说它包括了各种民间传统技艺、表演艺术、口头传说、社会习俗等等。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社会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的共同遗产,需要得到保护、传承和弘扬。


  非遗可以分为五个类别,分别是口传、表演、知识、艺术和社会实践。


  其中口传指的是口头传授的知识和技能,如传说、谚语和民间医术;表演则包括音乐、舞蹈、戏曲、杂技等艺术形式;社会实践则是与生产、生活和社交有关的传统技能,如手工艺品制作、礼仪和园林设计;知识方面则包括宗教、哲学和科学等领域的传统知识;而艺术则是最为广泛的一个类别,包括了绘画、书法、雕塑、建筑和工艺品等。


  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国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向全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非遗的保护需要社会的共同努力,政府、民间组织和个人都应该参与其中。我们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法律、加强宣传、开展培训和研究等方式来保护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一方面,保护好、传承好才能利用好。只有在加强非遗保护的基础上,深入挖掘非遗的文化内涵,才能更好找到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另一方面,利用好的关键在于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据中国国家文化和旅游部门公开信息数据统计,截止至2021年06月30日,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十大名类,依次为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和民俗,其中民俗和传统戏剧数量最为庞大。


  中国的非遗文化非常丰富多彩,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包括了昆曲、京剧、评剧、黄梅戏等表演艺术,以及泥塑、木雕、陶瓷、织锦等工艺品。婉丽妩媚的昆曲、高昂嘹亮的唢呐、巧夺天工的刺绣、璀璨艳丽的唐卡......一招一式,一张一弛,尽显风采!中国非遗文化有着精湛的技艺、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人文价值,非常值得我们去探索和传承。



  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关键在人。厚植人才沃土、传承后继有人,这既是全社会的深切期盼,也是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遗的重要基础。目前,我国已形成以国家级、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为引领,地市级、县级传承人为骨干,一般传承人为基础,梯次合理的非遗传承人队伍。下一步,还应持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推动非遗学科专业建设,鼓励传承人参与院校学习和企业生产,提升创新创造活力和传承发展能力。


  中国非遗文化是我们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国家的文化软实力的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历史的见证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够认识到非遗的重要性,一起为其保护和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


 
标签: 非遗文化

本文标题: 中国非遗文化——传统文化中的惊鸿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12966.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