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姜子牙
周朝开国元勋,兵学奠基人。
在渭水之滨,遇见西伯侯姬昌,拜为“太师”,尊称太公望,成为首席智囊,辅佐姬昌建立霸业。周武王即位后,尊为“师尚父”成为周国军事统帅。辅佐武王消灭商纣,建立周朝,灭商后受封于营丘(后称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为齐国开国之君。辅佐执政周公旦,平定内乱,开疆扩土,促成成康之治。
后世推崇备至,被尊为兵家鼻祖、武圣、百家宗师。
2、伊尹
商朝开国元勋。
曾耕作于有莘国,经过成汤三聘之后,担任右相,联合仲虺辅佐商汤打败夏桀。商朝建立后。担任尹(相当于秦朝时期的丞相),用“以鼎调羹”“调和五味”的理论治理天下。积极整顿吏治,洞察民心国情,推动经济繁荣、政治清明。辅政五十余年,为商朝兴盛富强立下汗马功劳。
3、管仲
春秋齐国人。
齐桓公元年,得到鲍叔牙推荐,担任齐国国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对内大兴改革、富国强兵;对外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被尊称为“仲父”。
后人尊称为“管子”,誉为“法家先驱”“圣人之师”“华夏文明保护者”“华夏第一相”。
4、范蠡
范蠡为中国早期商业理论家,楚学开拓者之一。被后人尊称为“商圣”,“南阳五圣”之一。博学多才、文武双全。春秋末期,投奔越国之后被拜为上大夫、相国,辅佐越国勾践灭吴国,成就霸业,被封为上将军。功成名就之后急流勇退。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后定居于宋国陶丘(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南),自号“陶朱公”。
5、张良
秦末汉初杰出谋臣,西汉开国功臣,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其先辈在韩国任过五代韩王之国相。
张良力劝刘邦在鸿门宴上卑辞言和,保存实力,并疏通项羽季父项伯,使得刘邦顺利脱身。凭借出色的智谋,协助汉王刘邦赢得楚汉战争,建立大汉王朝,帮助吕后之子刘盈成为皇太子,册封为留侯。
张良精通黄老之道,不恋权位,晚年随赤松子云游四海。
6、诸葛亮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
刘备依附荆州刘表时三顾茅庐,诸葛亮向刘备提出占据荆州、益州,联合孙权共同对抗曹操的“隆中对”策,刘备根据诸葛亮的策略,成功建立蜀汉政权,与孙权、曹操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刘备称帝,任命诸葛亮为丞相,伐吴失败后,刘备于永安举国托付于诸葛亮。刘禅继位后,封诸葛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前后五次北伐中原。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7、李斯
战国末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县)人。
战国末年入秦国,初为秦相吕不韦舍人,被任命为郎。秦王政十年(前237)下逐客令时,上书力谏客不可逐,为秦王采纳。又为秦并六国谋划,建议先攻取韩国,再逐一消灭各诸侯国,完成统一大业。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任丞相。
8、刘基
明朝开国元勋。
至正十九年(1359年),受朱元璋礼聘而至。参与谋划平定张士诚、陈友谅与北伐中原等军事大计。刘基辅佐朱元璋平天下,计划立定,人莫能测。朱元璋多次称他为“吾之子房”。在中国民间,也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
9、王猛
前秦时期大臣。
王猛出身贫寒,但好读兵书,文武双全。与东海王苻坚一见如故,后出任中书侍郎,累迁辅国将军、仆射、丞相等,册封清河郡侯,成为苻坚的心腹大臣。任职十八年,鞠躬尽瘁,综合儒法,选拔廉明,励精图治。政治上,抵制权贵,整肃吏治,强化中央集权。军事上,军纪严明,平定五公之乱,统兵攻占前燕都城,都督关东六州军事。经济上,劝课农桑,开放山泽,兴修水利,实现田畴开辟,仓库充实。执政期间,北方呈现小康景象。
10、房玄龄
唐朝初年名相。
晋阳起兵后,投靠秦王李世民后,积极出谋划策,典管书记,选拔人才,成为秦王府得力谋士之一。武德九年(626年),谋划“玄武门之变”,随同杜如晦等五人居于首功。唐太宗即位后,拜中书令、邢国公,负责综理朝政,兼修国史、编纂《晋书》。执政期间,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处事果断,并称“房谋杜断”,成为良相典范,累迁尚书左仆射、司空,受封梁国公,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11、姚广孝
姚广孝早年出家为僧。通儒、道、佛诸家之学,善诗文。被朱元璋选入为已故马皇后诵经荐福,后随燕王朱棣至北平住持大庆寿寺。从此经常出入燕王府,参与夺位密谋,成为朱棣的重要谋士。朱棣“靖难”称兵前,他曾多次为朱棣出谋划策,计擒北平布政使张昺、都指挥使谢贵。靖难之役中,其辅佐燕王世子率万人固守北平,击溃朝廷数十万北伐之师,终使朱棣夺得皇位。朱棣即位后,初授官僧录司左善世,后又再授为太子少师。晚年,主要承担太子、太孙的辅导讲读,及主持《永乐大典》《明太祖实录》等书的修纂。在明初期佛教渐成颓势之际,又担起护教之责,整理了反排佛的《道余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