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儿女为什么钟情“龙图腾”?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24-01-24 11:22:24  来源:网络
核心提示:几千年以来,龙被赋予了极高地位,对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有着巨大吸引力,那么中华儿女究竟为何如此钟情“龙图腾”呢?

  兔年已经接近尾声,龙年新春即将到来。作为十二生肖中唯一的神兽,龙自古被认为是最智慧和神秘的生物。在中国,龙主要是祥瑞的化身。


  几千年以来,龙被赋予了极高地位,对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有着巨大吸引力,那么中华儿女究竟为何如此钟情“龙图腾”呢?



  龙图腾的起源


  首先,图腾一词并不是传统的汉语词汇,而是来源于美洲土著印第安人的“totem”一词,是清末著名学者严复先生翻译过来的词汇。


  让我们再回到龙图腾这个话题上来。目前已知最早的龙图腾是发掘于如今河南省濮阳市西水坡遗址的“蚌壳龙”,这组蚌壳堆砌而成的龙图案,与墓主人左手边的蚌壳虎图案交相辉映,被称为“中华第一龙”。


  毫无疑问,龙图腾源于中华文明,但关于龙图腾起源的说法却不尽相同。龙到底是什么?龙的原型又是什么呢?


  01、胚胎说


  该说法可以依据红山文化的“玉猪龙”,其形状似胚胎。


  玉猪龙是一种半圆形的,有缺口的玉器。考古学家大多都将这种奇特的图案称之为龙,但是也有人认为是猪或者是蛇,甚至是熊。不管是哪一种动物,它的形状和在母体中胚胎的样子都是相差无几的。



  02、鳄鱼说


  这一学说虽然争议颇多,但也并非毫无根据。


  作为文化发源地的北方,在远古乃至上古时期还是十分温暖湿润的,不仅有鳄鱼,大象、犀牛等热带动物都曾在这里栖息繁衍。


  《山海经》中记载的“狍鸮”,就和鳄鱼的形象极为类似。在古代文献中,“鼍龙”一词经常出现,也就是今天幸存下来的扬子鳄。


  濮阳作为五帝之一“颛顼”的帝都,当地部落在部落之间的文化交流中,将鳄鱼图腾推广,也是很有可能的事。


  鳄鱼在北方的灭绝很可能也是龙出现十分重要的一个因素。由于古代绘画技术的不成熟,文字传播能力的限制,前人所描绘的一种灭绝生物很可能会被没有见过的后人,进行不断地想象和补充,从而形成了另外一种样子。


  03、融合说


  这是近代学者闻一多先生在《伏羲考》中提出的一种观点,他认为龙是一种图腾,并且只存在于图腾中,是在以伏羲蛇图腾为主体的基础上,不断添加其它部落图腾的特征,形成了龙图腾的样子。


  鹿部落的角,熊部落的脸,鱼部落的鳞片,鳄鱼部落的爪子,牛部落的耳朵,蛇部落的身体,杂糅在一起便形成了我们常规印象中的“龙”。


  无论哪一种说法,都说明了龙图腾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龙图腾的意义


  龙文化贯穿中华民族发展历程,反映了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涵。我们中华民族一直以“龙的传人”自称,龙不仅是祥瑞的象征,更是我们几千年来信仰、意志和精神的化身。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龙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首先,龙象征着君权与君主的威严,代表着帝王的权威和正统性;其次,龙被认为能够掌管风雨,掌握水的力量,因此被当作带来丰收和福祉的象征。


  在中华文明的发展中,它还被广泛地运用到社会生活中。龙无处不在,器物的身上有它,服饰的纹路里有它,古建筑的细微处也有它。


  而人们对于龙文化的创新传承也从来没有停止。


  华美的龙图腾形象深深扎根于华夏子民心中,成为与绚丽文明史一样值得牢记的文化情怀,显示了无与伦比的凝聚力、巨大的感召力和向心力。


  作为东方神秘力量的象征,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我们对龙及其社会影响力的了解,还可以更进一步~


 
标签: 龙图腾

本文标题: 中华儿女为什么钟情“龙图腾”?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13091.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