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社会,身份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身份证不仅表明了一个人的身份,更成了人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没有身份证可以说是寸步难行。
那么,古代人有身份证吗?如果没有身份证的话,岂不是很容易就被人假冒身份?而古人又是如何辨别对方身份的呢?
虎符
虎符又称秦杜虎符或杜虎符,战国秦国秦惠文王时期文物(约公元前338-前325年)。1975年被农民杨东峰在西安市北沈家桥村发现,青铜材质,采用错金工艺铭刻小篆40字,铭文嵌入金丝。长9.5厘米、高4.4厘米、厚0.7厘米。
杜虎符上的铭文为“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凡兴士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燔燧之事,虽毋会符,行殹。”
大意为:调兵之符,右半存于君王处,左半在杜地的军事长官手中。凡调兵超过五十人,杜地将军的左符须与君王的右符契合并勘验无误,才能行动;但如果遇到须点燃烽火报警的紧急情况,不必合验兵符即可行动。体现了调兵的具体规定和当时军队调动的制度和程序。
鱼符
鱼符雏形可追溯至隋朝(589年),当时官员使用的木质鱼符。鱼符多由木、铜、银等材质制成,鱼符一般长约6cm、宽约2cm,形状像鱼,分左、右两半,中间有“同”字形榫卯可相契合,有些鱼符还在底侧中缝加刻“合同”两字,以资合符时查验之用。顶部通常有穿孔,用来系挂,以便官员随身携带。
正式确立于唐代,由唐高祖李渊为避祖父李虎名讳,改传统虎符为鱼符。
鱼符,在官员朝见皇帝、会见同僚、外出办事、主帅与守将之间调动军队、任免官员等,都需双方先亮“鱼符”,以“验明正身”,两张符能合上,就能验证彼此身份为真。为了方便携带鱼符,朝廷定做了装鱼符的“鱼袋”,要求“符不离袋、袋不离符”。鱼符的材质因官员品级不同可分为:亲王及三品以上官员使用金鱼符;三品以下、五品以上官员使用银鱼符;六品及以下官员使用铜鱼符。
杨全节鱼符出土于唐代杨全节(武则天表兄)墓葬,现展出于西安咸阳机场博物馆。是唐代官员的身份凭证及皇宫门禁卡,材质为铜质,呈鱼形,长约6厘米,鱼头处刻“左”字标识所属机构。其为左右两半,背面刻“同”字榫卯,榫卯可相契方可验证身份。作为太子东宫出入凭证,需与存于宫中的右符匹配才能通过“安检”。刻官职信息(太子左内率),体现唐代“符不离袋”的严格制度。正常情况下唐代官员离任需上交鱼符,但杨全节鱼符随葬未回收,推测因武则天对其家族的特殊恩宠。
龟符
这件铜制龟符是唐代文物(公元618-907),长4.15cm,宽1.9cm,厚0.45cm,龟形物呈扁平椭圆形,通体锈色翠绿。颈长,四肢短小。头部略尖,有一圆孔,可以穿绳系挂。背部四周起棱,略高于颈和四肢,阴刻龟甲纹。腹部平,阴刻“同”字,笔画粗深,字形介于篆、楷之间。1989年新疆焉耆县四十里城子乡博格达沁古城中采集。
到了武则天时期,鱼符改为龟的形状,通常三品官员佩戴金龟符,四品官员佩戴银龟符,五品官员佩戴铜龟符,唐代诗人李商隐有首诗“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的诗句。后来因此引申出“金龟婿”的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