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运河活态遗产再“活”两千年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17-12-12 11:32:14  来源:中国新闻网
核心提示: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争霸中原,以水路沟通江淮,下令“开邗沟,筑邗城”,从此开启了大运河2500年的航程。作为世界上最长、最古老的人工水道,京杭大运河全长1797公里,贯穿南北五大水系,流经8个省市,像一条纵贯南北的大动脉,成为世界独有的活态文化遗产。
  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争霸中原,以水路沟通江淮,下令“开邗沟,筑邗城”,从此开启了大运河2500年的航程。作为世界上最长、最古老的人工水道,京杭大运河全长1797公里,贯穿南北五大水系,流经8个省市,像一条纵贯南北的大动脉,成为世界独有的活态文化遗产。

  由于环境变迁、水利废弛特别是现代交通的发展,大运河的运输功能逐渐被取代,部分河道干涸,河水遭到污染。曾经“流金淌银”的大运河光彩不复从前。

timg (23)

  江苏扬州为此建设了世界运河名城博览会永久会址,同其他运河城市一起为大运河申遗成功,并成为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WCCO)所在地。曾经为运河保护而努力的扬州前市长朱民阳,担任这个组织的主席。

  朱民阳告诉记者,大运河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受到官方高度关注,近年来,从国家战略的高度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今年,习近平总书记又两次对此作出重要指示,强调“保护大运河是运河沿线所有地区的共同责任”,“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

  保护对于历史文化遗产来说是第一要义。因水而兴的扬州明确提出“治城先治水”。扬州市委书记谢正义说:“今年以来,扬州制定实施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总体规划和五年行动方案,目前已基本建成9个10平方公里以上的生态中心,建成生态景观林2万亩。”曾经穿扬州城而过的“黄金水脉”,如今变身为绿荫景观带,延续着这条千年文脉。

  世界遗产顾问米歇尔·科特指出:“大运河保护绝不仅是某一团体或政府的工作,应该让更多普通百姓参与其中。开发大运河才能让百姓真正接触运河,让运河‘活’起来,‘火’起来,从而达到良性循环。”

  为此,扬州成立大运河保护志愿者总队。年轻的朱慧是其中之一,“我在运河边长大,运河承载着我的童年记忆。”做了几年志愿者后,朱慧加入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工作,成为一名保护和传承大运河文化遗产的民间使者。

timg (24)

  大运河沿线各省市都非常重视运河的保护。山东省公布实施了《山东省大运河遗产山东段保护管理办法》,《杭州市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于今年出台。科技手段在遗产保护中也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大运河扬州段遗产数字管理平台和遗产监测预警系统完成建设,大运河杭州段遗产监测中心对于各遗产点、段进行24小时全天候监控……

  为传承丰厚的大运河文化遗产,江苏近年来大力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大运河江苏段沿线城市都建立了大运河专题展馆。扬州建造国内首座运河船舶文化博物馆,以工业遗存为展示内容,弘扬传承运河文化;苏州有大运河遗产展示馆;无锡有以大运河为主题的数字博物馆……

  据朱民阳介绍,扬州积极推动退渔还湖,依靠大运河发展旅游业,既保护了大运河的水生态,又改变了渔民的生活方式,实现水环境治理和生态富民的双赢。分布在扬州城区以园林、建筑为主的运河遗产点,如今多数已成为名胜古迹和旅游景点。

  积淀千年的运河文化,其新的“肌理”正在呈现新的魅力。正如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团队所期待的:“要让大运河活态遗产再‘活’两千年。”
 

本文标题: 让运河活态遗产再“活”两千年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3292.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